第二章新文化运动与国民革命剖析.ppt
93页第二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革命 一、新文化运动和共产党的成立 二、国民党的改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三、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北伐战争,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共产党的成立 一、新文化运动 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时间: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开始,到1921年7月,共产党的成立 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政治上的复辟 △思想上的复古(尊孔读经) 兴起: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主要阵地:《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口号: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指导思想:西方民主科学思想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 (1880-1942) 安徽怀宁人,胡适 (1891-1952) 安徽绩溪人,李大钊 (1889-1927) 直隶乐亭人,鲁迅 (1881-1936) 浙江绍兴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年9月 陈独秀创办 《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 名《新青年》,初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宣传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与迷信。
△打倒孔家店批判孔孟之道是专制政治之灵魂;儒家的三纲五常是“吃人的礼教 △提倡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初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猛烈地抨击了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大力地宣传了民主与科学;为五四运动的发动和马克思主义在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是一次积极的文化建设运动积极探索中西文化的异同,如认为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庭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西洋文明主动,东洋文明主静等;推动了现代文学、现代教育、现代社会科学、现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和发展 △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没有将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参加者主要是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没有形成广泛的群众运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倾向,不能正确对待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二)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与导火线 (1)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3)俄国十月革命对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而导致外交受挫的关键点:山东问题。
山东问题始末 山东问题,产生于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的狂潮之际,是腐败的晚清政府留给人民的一个“世纪之痛”山东问题,实质上是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问题,它直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成为20世纪初期国人关注的焦点1)山东问题的由来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的狂潮,1897年11月借口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德国派兵强占胶州湾次年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胶澳租界条约》 规定:清政府将胶州湾租与德国,租期99年,租期内胶州湾由德国管辖;清政府允许德国在山东建筑由青岛到济南的两条铁路,并允许德国在铁路两旁30华里内开矿;今后在山东开办任何事业,如需用外人、外资和外国器材,德国有优先承办权2)一战中的山东问题 一战爆发后,日本乘德国忙于欧战,从其手中夺取胶州湾1914年8月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借口,出兵山东,占领胶济铁路和青岛日本为使其对青岛的占领合法化和进一步在山东攫取更多的特权,于1915年1月向袁世凯递交的“二十一条” 内容共分5号,第1号是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文,要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还增加筑路通商的特权1915年5月25日“二十一条”在北京签字,至此,日本军事侵略占领山东的既成事实,通过外交途径合法化了,山东正式变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日本为巩固对山东的权益,利用1918年段祺瑞政府向日本借款的机会,诱使同日本达成两国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称:“政府对于日本政府右列之提议,欣然予以同意 另外,在山东问题换文前,1917年初日本曾同英、法、俄、意四国达成秘密谅解的协议:四国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日本负责使对德宣战 这个“欣然同意”的换文成为日本后来在巴黎和会上向战胜各国列强表明并不是被迫承认山东问题的根据,也使失去了提出申诉的理由3)巴黎和会上的山东问题 外交代表团的组成: 外交总长:陆征祥(首席代表); 驻美公使:顾维钧; 驻英公使:施肇基; 驻法公使:胡惟德;驻比利时公使:魏宸 广州军政府王正廷加入代表团(胡惟德退出) 和会只给2位代表名额,每次出席会议只能轮流参加 1919年巴黎和会上,代表提出收回日本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等要求,但日本以武装占领的既成事实和曾有“欣然同意”的换文为借口,蛮横坚持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金光耀著《一代外交家顾维钧》,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顾维钧(1888年~1985年) 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 是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 交家之一,和国民政府 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被誉 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将战前耻辱战后来洗刷的希望寄托在巴黎和会上,提出7点希望: 1.废弃势力范围; 2.撤退外国军队,巡警; 3.裁退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 4.撤消领事裁判权; 5.归还租借地; 6.归还租界; 7.关税自由权 接着在留欧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又向和会提出废除《二十一条》,归还在大战期间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种权益日本代表牧野说:“日本占领胶州湾后,迄至今日,事实上已未领属然而中日两国间,已有交换胶州湾交还之约,并关于铁路,亦有成约 4月16日,美国总统提出折衷办法:“原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由和会暂管或交五国共管,但日本强烈反对 4月22日,和会上,美国表示无能为力,并质问代表:“1918年9月为什么与日本订约”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提出两项办法,要任择其一:“一、添协定凭据;一、使日本继承德国权益法总理克里孟梭说:“我同意” 会后,尽管代表反复申述,均告无效代表几经交涉,毫无所获,至此,日本夺取的山东权益被明文规定下来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6月28日,代表在留学生和华侨的强烈要求下,拒签和约 (4)华盛顿会议上的山东问题 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召开。
代表向大会提出山东问题,在英美建议下,山东问题由中日在会外交涉解决在英美代表的斡旋下,1922年2月中日两国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规定胶州湾租借地由收回,胶济铁路由赎回5)山东问题的最后解决 华盛顿会议后,中日两国根据《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的规定,就具体交接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1922年12月10日,日本将青岛一切行政权移交1923年1月1日,以4000万日元赎回胶济铁路及支线并一切附属财产 山东问题至此画上了一个不太圆满的句号,但日本在山东仍保留许多经济和政治特权,这种特权给近代山东带来不尽的灾难 从山东问题的产生直至最终并不圆满地解决,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弱国无外交”的含义要使免遭欺侮,只有增强自身的实力,这个道理在当代国际社会也是适用的2、五四运动的经过,5月4日——6月3日,6月3日——6月28日,北京,上海,青年学生,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罢课,被捕,第二阶段,释放,罢免,拒签,罢课,罢工,罢市,3、五四运动的性质与意义 (1)关于五四运动的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二种观点 是不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问题 (2)关于五四运动的领导权问题 完全是群众自发的运动 ; 无产阶级领导 ; 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领导 。
(3)五四运动的意义 ●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为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和干部条件 ●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北大学生庆祝被逮捕的同学返校,(三)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出现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刊物 北京的《新青年》、《每周评论》、《少年》,上海的《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长沙的《湘江评论》,天津和《觉悟》,济南的《励新》等 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不断增多 北京有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上海有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武汉有利群书社,天津有觉悟社,长沙有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济南有励新学会,南昌有改造社等 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 涌现出一批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 李大钊 、陈独秀、李达、李汉俊、蔡和森、毛泽东、周恩来、陈望道等2、实验主义的盛行一时 胡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受封建传统教育,1904-1910年在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先后在康耐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哲学,期间曾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文学改良回国后聘为北大教授,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其影响仅次于陈独秀,一生主张政治改良,1938-1942年任驻美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8年到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病逝。
他是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之一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杜威来华讲学 五四运动前夕来华讲学,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历时2年2个月,先后到过在山东、辽宁、广东等十一个省 和北京上海两市讲学,极力鼓吹教育是改造的唯一办法 在北京的讲演编为《杜威五大讲演》,在他离开前已发行10版,《新青年》出版了杜威专号,“自从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先生这样大”(胡适)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旧有深刻影响胡适实验主义的主要内容 实验主义的方法论:存疑 、假设 、求证 主张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 平民教育 :1919年3月在北大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邓中夏、许德珩、罗家伦等),同年,北京高等师范成立平民教育社,创办《平民教育》杂志平民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是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 3、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无政府主义思潮 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潮 工读主义思潮 新村主义思潮,4、各种思潮之间的论争 问题与主义的论争 焦点是是否宣传主义?是否根本解决? 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争 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 新文化运动究竟在历史上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应该如何为之准确定位?这是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
从的近代化历史看,新文化运动是政治变革完成之后的一场思想文化补课二、共产党的成立 1.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2、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3、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时间、地点: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举行中共“一大”上海,嘉兴南湖,“一大”出席代表(13人): 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 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 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 留日学生周佛海;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 陈独秀在广东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李大钊在北大任图书馆主任,两人均因公务在身未出席会议,而在代表们心目中他们仍是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袖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第一个党纲; ②确定党的名称为共产党;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 ④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⑤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并建立地方组织 意义: 宣告了共产党的诞生──开天辟地的大事 共产党把7月1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这是毛泽东1938年在延安一次讲演时首先提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