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江南乡村民众的生活与地区差异.docx
44页明清江南乡村民众的生活与地区差提要江南是一个以太湖为中心的水乡泽国, 传统研究中所认为的该地区作为一个整体, 在生产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是共同无差别的 但是应该注意,区域内地理环境所存在的细 微差异,都会导致民众生活形态的很大不同 本文以乡镇为集中讨论的对象, 指出江南传 统的大宗生产基本己形成了 “蚕桑区”、“稻作区”和“稻棉区”的分异; 而且大田劳作、家庭副业、集市贸易、外出经商、岁 时节俗、民间信仰,既有着共同点,更有着 诸多迥异之处,原因都与太湖周边平原低乡 的地理环境差异有关具体而言,有从西部 山地延续下来的低丘, 也有东部以“冈身” 为界线的“东乡”、“西乡”的分域,更有 滨海沙地独特的生活环境;在这些差异本属 细小的区域内,乡村民众的生活形态却因此 大为不同关键词江南乡村地区差异一引言从上个世纪以来,有关明清两代社会经济的 研究十分丰富,讨论的深度与广度也是学界 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所不能比拟的 而江南这个区域的研究,学者们多从市镇经济与商 品、市场的角度入手这在某种程度上涉及 了本文要探讨的主题,即明清两代在中国最 为富庶地区的民众社会生活及其地区差异 自明初以降,直到晚清,江南的乡村经历丁 许多大的变更。
要而言之,一是明清两代的 鼎革、嘉靖大倭寇、太平天国战乱等变乱, 二是自然灾变如水旱大灾、疫病流行、潮灾 等.在环境的每次变迁后,乡村民众的生存 形态有何变化,与变迁前的情况有何差异, 拟作另文讨论,本文要重点论述的,是在这 个范围不大的小区域内民众的社会生活形 态.地域上包括了明清两代的苏、松、常、嘉、湖、太五府一州之地这里正好属于一 个完整的太湖水系流域,总体上是水资源丰 富,气候温暖,土壤较为肥沃,十分适于农 作从地形上看,西高东低,西有天目山、 茅山延伸下来的低丘和山间小平原, 东有南北较长的沿海沙地和分布密集的小河港和 湖汉滨太湖地区和湖中水域,分布着大量 的小山和暗山.这是江南地理环境的基本状 况本课题研究得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研究中 心的资助,特此志谢!另一方面,一般对于乡村社会的研究,就“乡村”的概念问题经常是含糊不清, 只要是府级以下的,就可视为乡村本文所言的 乡,是指传统社会晚期,紧密系于县级以下 基层体系的重要一环在这个层面上,囊括 了全部的市与绝大部分的镇(部分镇是县治 所在地,不当属于乡),其社会与生活的变 迁,可以作为城市最低一级最真实的反映; 村,则是散布于乡野地区最底层的聚落,由 于文献之征的充分性远逊于前者, 故村落的 变迁和发展,往往是从乡(或镇)一级的层面 表现出来。
在这样一个概念前提下,我们看 到,从明代以来,地主和部分退职的官吏和 文人隐士多有乡居者,由于其财力较厚、社 会关系较广等原因,城居对他们来说,也是 经常性的事因此,他们对当时社会生活的 笔录,是分析江南整个乡村社会生活的重要 依据①就明清两代的制度来说, 对乡村民众生活影 响较大的是徭役和赋税的征取,此外因清朝 是异族入居中原,以少数人统治多数的汉人, 因此在清帝国初建时, 在思想意识方面有过 极为严苛的制度和惩戒措施总体而言,明 代制度上的许多有效成份,都被清代继承下 来,如对于明代律法,清代基本沿袭,改动 甚微;而且在清代前期,对一些明代遗留下 的弊政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较为注意安抚,减轻民众的赋役负担.这样,帝国的良性制 度得到了稳定维续,对下层民众要求生活的 稳定,无疑是最为基本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因此,在康雍乾三朝,社会很快达到了一种 兴盛状态,民心大稳尽管当时人有“国富 民穷”的微词,但整个社会秩序确实已相当 稳固在这个时期的民众意识中,开始接受 清廷为承续朱明王朝的正朔,任何悖逆清帝 国的言行,自然被斥为“叛逆”或“反乱” 故而本文的论述,大致上从明代较为繁荣的 中期开始,持续至太平天国战乱之后的乡村 社会实态。
二乡村生活习俗的一般状况江南乡村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 表现形式更 是复杂多样但其总体上有着基本相同的特 征,主要体现在风俗好尚方面的一体比,最 典型的自然是好鬼神、重淫祀清人指出了 江南民间的风俗好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斗马吊牌、吃河豚鱼、敬畏五通神②这 是对江南乡村睹博之风、民间信仰及民食好 尚极为简练的概括就信仰“邪神”来说, 城乡对于各种灵的祭、 汜以及相关的赛会等活动,都极一时之盛如在昆山县,清和里社相当兴盛,每月望前 后三日,乡城之神都要被抬到山王庙,舁神者飞步竞前,谓之“朝山王”③湖州的南 Y寻镇地方,妇女不分老幼,到庙会时期“俱 艳妆入庙烧香、念佛、酬愿”,镇上的东禅 堂、嘉应庙香火最盛;尤其是嘉应庙,在九 月初五时的“香市”期间,“游览士女闻溢, 百戏杂陈,前后二旬始罢”④吴江县的周 庄镇也是如此当地百姓极崇香信,不仅在 本地行香,更远赴普陀、武当、九华等地, 每岁必到;而对每年二三月间的乡村演剧, 更是不惜重金,从苏州府城邀请名优到乡村 集合演剧,“演不过二十出,恒费至三十余 金”⑤但对官方来说,这种演剧与“抗租” 斗争不无关系十八世纪的湖州① 有关历史时期中国城市和乡村的概念变 化,以及城、乡关系等问题,已作另文〈〈传 统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理论与实践的考察》 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待刊),此不赘。
② (清)王士植:〈〈分甘余话》卷1, “马吊牌” 条,中华书局,1989年,第21— 22页③ (清)龚炜:〈〈巢林笔谈续编》卷上,乾隆 三十四年刻本④ (清)汪日桢纂:〈〈南得镇志》卷23〈〈风俗》, 咸丰间修、同治二年刻本⑤ (清)章腾龙着、陈勰增辑:〈〈贞丰拟乘》 卷上《风俗》,嘉庆十五年聚星堂刻本府乌青镇在政府所编的方志中,就有这样的 描述,指出“佃户”从“尚谨”老实、按国 家规定纳租,到“奸滑成风”的变化,而且 他们往往“连埒结甲”,私议纳粮数额,“或演剧以齐众心,或立券以为信约”,如 发现有“溢额者","黠者遂群噪其家,责 以抗众,不则阴中以祸”①这对政府控制 而言,都是颇为忧虑的事因为几乎所有的 迎神赛会活动,都与最下层的百姓有关如 所谓“长工生日”,就在三月二十八日的“天齐王诞辰”这天开始, 乡村演戏达三日之久,近乡的田作都停下来,参与此次重大 的活动②所有这些,都必须建立在较为良好的社会经 济基础之上与中国的其他地方相比,江南 一直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士大夫仕于 朝与游宦于其地者,率目之为乐土”;百姓 只知努力耕作以供赋税,到老死都不知有兵 争、战斗、死亡、危陷之忧③。
从明初伊始, 江南巨富沈万三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成 了后世人们的榜样,争以求富为务,生活饰 物更是争奇斗巧④明代人已经承认:“大 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 吴”⑤到明代后期,江南的奢侈品生产已 在全国处于了领先地位⑥ 生活奢化的风气, 无论是大的城市,还是偏僻的小村落,都有 增无减如昆山县等地的生活风尚“日鹫新 异”,一些趋时的时髦者“竭蹙勉应”⑦; 嘉定县虽土地瘠薄,然而“俗之勤且俭者日 非”,从道光末年开始.地方上“渐趋华 竞”,“浮薄少年”因衣食稍裕,出行动辄 乘坐车轿;就是乡村务于耕织的百姓,生活 也颇习华靡,“非茶肆听书,即酒家醵 饮”⑧奢风的流行.已经使许多生计贫寒 的人家都已“耻穿布素”⑨ 所谓“奢靡暴 殄,贫家不免”⑩苏州等地所构成的日常 生活资料市场,完全能够满足江南百姓和外 来商贩的需要(11)而且一般家庭的肆筵设席, 向来丰盛,“习尚奢华”缙绅之家宴请官长,一席之间,“水陆珍羞,多至数十品” 即使是士庶及中人之家,“新亲严席,有多 至二、三十品者,若十余品则是寻常之会 矣”而且每品“必用木漆果山如浮屠样”, 蔬用小磁碟添案,小品用攒盒,都用“水漆 架”架高,主要就为观赏。
有位乡绅曾请总 兵马逢知吃饭,宴席极尽豪阔:珍奇罗列, 鸡鹅等件都是一对为一盆,水果高六七尺, 甘蔗牌坊下可以行走三四岁小儿; 比较起来,明末的只能算是“土删土篁”值) 所以在清代乾隆时期,江浙殷富之家极多后人称“拥巨万及一、二十万者,更难仆数,且有 不为人所知者,惟至百万,则始播于人 口 ”(13)① 乾隆《乌青镇志》卷2〈〈农桑》,乾隆间修、 民国七年铅印本② (清)陶煦纂:〈〈周庄镇志》卷4〈〈风俗》, 光绪八年元和陶氏仪一堂刻本③ (明)沈烛:《石联遗稿》卷4《别郡公唐岩 先生叙》,明万历间刻本④ (明)黄省曾:〈〈吴风录》,百陵学山本⑤ (明)张瀚:〈〈松窗梦语》卷4〈〈百工纪》, 中华书局,1985年,第97页⑥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 —18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487页⑦ (清)龚炜:〈〈巢林笔谈》卷6, “叶寿承至 老冠服一式”条,中华书局,1981年,第 149 页⑧ 光绪〈〈嘉定县志》卷 8〈〈风土志•风俗》, 光绪六年重修、尊经阁藏版⑨ (清)龚炜:〈〈巢林笔谈》卷5, “吴俗奢靡 日甚”条,中华书局,1981年,第113—114 页。
⑩ (清)蔡蓉升纂、蔡蒙续纂:〈〈双林镇志》 卷15〈〈风俗》,民国六年上海商务印馆铅印 本11)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 出版社,1982年,第53页12) (清)叶梦珠:〈〈阅世编》卷9〈〈宴会》,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93页;(清) 董含:〈〈三冈识略》卷10, “三吴风俗十六 则”条,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22—225 页13) (清)孙静安:《栖霞阁野乘》上,“禾中 巨富”条,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 64页三民众生活的地区差异 正是由于江南这个财赋重地对于国家的重要, 便使乡村民众处在了一种十分疲劳和艰苦的生活境 地,辛勤劳动已不能简单地概括他们的一切 清代政府曾一直满足于对普通民众实行轻 徭薄赋,岁入很低,并维持着有利于汉人上 层的财政制度①但私租之重,曾一度导致 下乡村的贫困,这是从明末以来一直存在的 弊政,已为清初人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 揭示具体以吴县的周庄镇而言,“近地之 人,在镇者业商贾、习工技为多;在乡者鲜 不务农”虽然这样,农民还是贫穷,而工 商也因之贫困原因在于“田租之重,又益 以十数年来之谷贱”② 政府的杂税与明代 相仿,仍很沉重,时人对此有“户派门摊, 官催后保督前团,毁屋得缗上州府”的深刻 描绘③。
有些盛产蚕丝的富庶地区,大多是 “将丝换钱索官串”,为此衣食往往不敷所 需④乾隆初期,江南地区最为富足的苏州 府因户口的增加、米价的不断抬升,出现了“生计日益艰且窘”的景象⑤嘉道以后, 整个社会环境再次产生了急剧的变化 可以说,那时有两个因素削弱了中央政府对江南 的控制力:一是这里仍为中央政府直接控制 较为软弱的地区,二是受到了对外贸易和对 外联系的扰乱性影响较为长久⑥ 1 .社会生活的地区差异“社会结构”变迁论者认 为,社会的一体化与分化有着相互依赖性⑦, 社会生活也是如此江南区域虽存在着许多 共同性,但内部仍有许多分异 有学者分析指出,晚至清代,江南地区已经初步形成 了三个相对集中的农作物生态分布格局: 首先是滨海地区以棉为主或棉稻并重的"棉 一稻产区”,包括松江、太仓的大部分和苏 州府属常熟、昭文等县;其中,松江府的上 海、南汇、川沙、奉贤、嘉定等地棉田种植 比例高达60-70%二是太湖以南地区,基 本上“北不逾淞、南不逾浙、西不逾湖、东 不至海”,包括了湖州府属德清、归安、乌 程,嘉兴府属石门、桐乡、秀水、海盐,以 及杭州府属钱塘、仁和与苏州府属吴江、震 泽等县,为“蚕桑区”或“桑稻并重区”。
三是以种稻为主的“稻产区”,包括太湖北 部的常州府属无锡、宜兴,松江府属的华亭、 青浦等“西乡地区”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