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朝官员的铨选制度.docx
9页元朝官员的铨选制度关于元朝的用人体制,元代中期的文人姚燧曾有过一段十分著名的叙述:“大凡今仕惟 三途:一由宿卫,一由儒,一由吏由宿卫者言出中禁,中书奉行制敕而已,十之一;由儒 者则校官及品者,提举、教授出中书,未及者则正、录以下出行省宣慰,十分之一之半;由 吏者省台院、中外庶司、郡县,十九有半焉②及至元末,时人论及入官途径,仍然说“首 以宿卫近侍,次以吏业循资自此,或以科举,或以保荐”①可见尽管自仁宗朝开始设 立了科举取士的制度,但有元一代铨补官员的基本格局并未因此发生重大变化由上所述,在从官僚候补者队伍中选用入流品职官方面,元朝铨选制度具有以下三个不 同于前朝的特点:(1)高级职位中有相当部分被由怯薛出职的世勋子孙所占据;(2)中、下 级官员中的绝大部分,乃至少数高级官员,多由吏员出职,甚至由官复吏,再出职升任品级 较高的官位;(3)元代前期一直没有设科取士,后来虽然实行科举,对整个官僚构成的影响, 也远不能与唐宋诸朝相比较此外,元朝铨选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优待蒙古、色目人一 般汉人、尤其是“南人”,很少能进入高级官僚的行列;大多数挤进仕途的汉人、南人,也 只能淹于常调,在中、下级官吏的职位上耗却一生。
除了从所谓“白身人”、或者不入流的品官(如学官)以及无品级吏员中选补入流品职 官外,铨选制度的另一个内容涉及到在职官员的流转升迁体制在这方面,元制的特点,是 外任地方官的升转速度比随朝官员缓慢得多这对于担任此类职官的汉、南人的政治前程, 当然是很不利的本文拟先叙述元代承担铨选职能的运作系统,而后再分别介绍选补入流品职官以及在职 官员流转升迁的各种规定主管铨选的组织系统据《元典章》卷七“内外诸官员数”条,元代职官员数总共有26690 名其中入流品职官22490 名,内随朝官2089 人、京官506 人、外任官19895人;有品 级但不入流杂职官 4208 人,包括儒、医、蒙古学、阴阳诸学教授,以及其他不系常调的杂 职官员(如仓官、税务官、匠官等等)①② 姚燧:《送李茂卿序》,《收庵集》卷四按姚燧所说,由宿士、儒官、吏职进入流品官的比率,应 当分别是10%、5%、85%则“由吏者••十九有半焉”当改为“十八有半焉”① 朱德润:《送强仲贤之京师序》,《存复斋集》卷四① 《元典章》卷七《吏部》一《内外诸官员数》,将朝官、京官、外任官称为“有品级”官员,儒、 医、蒙古学、阴阳学教授及不系常调官员称为“无品级”官员。
官员品级按后一大类官员实际上亦有品级,但不属流官,设为九品,每品又分为正、从 二等其中由九品上至六品的以敕牒委任,由宰相押字,称作“敕授”;由五品至一品则以 皇帝亲赐命诰委任,称作“宣授”;二品以上官均选自特旨,故委任时多有诰词在理论上,凡入流品职官,都可能“自九品依例迁至正三品”;进入正三品以后,则只 能于本等流转,非奉皇帝特旨,无缘再进一步升迁相当于正、从三品的职务如六部尚书、 诸道廉访使、都转运使、路总管、蒙古军或汉军万户、元帅等,都分布在直接秉承最高决策 集团意志实施军国大政的最关键环节上因此虽然正、从三品仍属于可以“依例”升迁的品 秩范围,但三品职官的委授,已不属“有司所与夺”,而必须“由中书取进止”,呈请皇帝决 断②至于二品以上职官人选,则按制度形式,更是完全出自皇帝圣裁元仁宗欲扶持朵儿 边部世胄月鲁帖木儿,使其接替哈散为丞相为此他曾对一名亲信谈及自己的打算说:“哈 散且老,恐不能久总机务欲令有才力者代之月鲁帖木儿识量明远二、三年间存加名爵, 俟其地位可及,必大用之③许有壬追记自己在顺帝至正元年(1341)由中书省参知政事 (从二品)迁中书左丞(正二品)时的情景如下:“至正改元四月十二日戊子,皇帝御龙舟 幸护圣寺。
中书右丞臣帖穆尔达实、参知政事臣阿鲁、臣有壬扈行乐三奏,命右丞前,特 授平章政事,参知进右丞、臣有壬进左丞恳辞不允,惶汗就列①除三品以上职官外, 皇帝当然也可以通过颁发特旨的方式委授其他官职,时人称为“别里哥选”(蒙语 belge 译 言符验),以区别于常选宫廷近侍经常利用别里哥选的形式矫旨除授,以营私利三品以下职官的迁调事宜,按定制当由中书省或吏部拟注许有壬记载省部治铨政程序 如下:“吏部治铨政而总于中书从七品以下迄从九品听部拟注正七品上则中书自除,然 核其功过、复其秩禄、定其黜陟,必具于部而后登于省汇貤为籍,宰相具坐,始共论岁 校一或再,而不必其时部则月为一铨御史审可,乃合其僚而拟注焉誊上中书,执政一、 二人暨参议、左司复听都堂地之远迩、秩之高下、用之从违,按其籍而校听之少戾则驳, 使后拟其皆合也执政于手牍人署曰:‘准',乃入奏奏可而后出命焉底留掌故,手牍则 归于私家此铨除故常大较也②三品以下职官的拟注权力虽在省部,但皇帝仍保留了最 高裁定权对省部所奏选目,一般情况下多为“奏可而后出命焉”,不过也时而发生被皇帝 否决再议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于“中书奏迁,不惬上意者去其大半”③只能在同类职官系统内流转升迁。
因此本文分别将它们改称为入流品职官和不入流的杂 职官② 《元史》卷八三《选举志》三③ 危素:《月鲁帖木儿行状》,《危太朴文续集》卷七① 见《至正集》卷十四② 许有壬:《记选目》,《至正集》卷三八③ 危素:《欧阳玄行状》,《危太朴文集续集》卷七 对闽广、川蜀、云南等边远区域内官员的铨注,因为地理遥远,所以经常由朝廷遣特使会同行省在当地拟注据《元史•选举志》谓,“每三岁,遣使与行省铨注,而以监察御史 往莅之也有的元人声称是每年一次:“故岁必遣朝廷望官即其地,如选部注授焉省之远 者曰湖广、曰江西、曰福建、曰云南其最远莫如云南故自三品而下,皆得除拟,奏而后 出命,视他省为最重①省部拟注的职官,主要是外任民职官员和一部分随朝官属随朝 衙门中的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按忽必烈朝“成宪”,得自行拟注所属官员,以名闻朝 廷,而后受其职管理宫廷或诸王私人事务的机构如徽政院、中政院等等,其用人亦曾“依 枢密院、御史台等例行之”(《元史•选举志二》),这些机构经常滥用得自除官闻奏的特权 大德三年(1299),徽政院除官竟达一千零五员之多凡诸王分地与所受汤沐邑的达鲁花赤 等官,也许由本投下自举其人,并在本投下分拨到州郡内互相迁调。
元朝军官一般都是世袭 的军职官员的承袭、迁调等事,由枢密院执掌元代有品级的流外杂职官种类很多他们一般只能在同类杂职官内迁调也有很多入流 品职官借注流外杂职的,这些人任满之后,仍能回到流官系统“通理迁叙”流外杂职也受 宣敕有些虽由各行省选拟,仍需移文都省,给降敕牒札付因此流外资品杂职官的迁叙, 总的说来也归吏部、中书省辖理元代从未入仕人员中选除职官的途径,主要有宿卫出职、吏员入仕、承袭或承荫、科举 取士等项以下分别介绍这些选官制度,以及在选职官考满后的迁叙体例宿卫出职元代选用高级官员,“首以宿卫近侍”这与蒙古人重视出身“根脚”的贵族政 治观念的影响有关因为“近侍多世勋子孙”,在当时人眼里,“任才使能..见用之亲切者, 惟公卿大人之子弟见闻于家庭,熟习于典故,而又宿禁近,密忽周慎,出纳辞令,有非疏 远微贱、草茅造次之所能及者矣”①终元之世,“出宰大蕃、入为天子左右大臣者,皆世 胄焉”②这些“世胄”当中,绝大部分正是由宿卫出职而位致显宦的① 袁桷:《送陈景仁调官云南序》,《清容居士集》卷二四;虞集:《送文子方之云南序》(《道园学古录》 卷五)谓到云南铨注三品以下官,每三岁一次① 虞集:《左丞相平阳王公宣抚江闽序》,《道园类稿》卷二一。
② 刘岳申:《送吴澄赴国子监丞序》,《申斋集》卷一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宿卫组织除了执役内庭、环卫帐殿以外,就已承担着协助大汗和大 断事官处理国务的职能入元以后,怯薛歹一方面继续保留着漠北旧制所赋予的参决政事的 特权;因此虽然他们不带品级,连散阶也没有,但是其法律地位仍与历朝近侍宿卫很不相同 另一方面,在同中原官僚制相协调的过程中,由宿卫出职入仕也成为一条不成文的必行惯例 即“卫士在劳力干者,其长荐闻,即不次擢官”元末,怯薛歹迭理迷失几次将为长官所荐 用,“辄逊曰:‘某士齿长劳久,宜先擢之某不敢越也'东宫素器侯(按指迭理迷失)一 日笑谓曰:‘黑头者(按指怯薛歹中的黑头少年)多为公矣君年四十犹未仕,将老宿卫矣?' 命中书奏官之”③是知以白身老于宿卫,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事由宿卫出职登仕者,并不是完全离开怯薛组织去作官,其怯薛歹的身份并没有改变诸 省部官名录,宿卫者,昼出治事,夜入番直”(《元史•刑法志一》因此,他们“虽以才能 受任,使服官政,贵盛之极,然一日归至内庭,则执其事如故,至于子孙无改非甚亲信, 不得预也”(《元史•兵志二》)执役内庭,在当时人看来乃是一种特殊的荣宠,绝不是到外 朝做官所能等同或取代的。
很多重要的人事安排,经常决定于皇帝与宿直的亲信之间的商讨, 并且由后者负责向外廷传达危素记载欧阳玄进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一职的始末 如下:“初,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在宿卫上问在廷儒臣,乃以公(按指欧阳玄)姓名对 上曰:‘斯人历事累朝,制作甚多,朕素知之今修三史尤任劳勋汝其谕旨丞相,超授 爵秩,用劝贤能‘明日,大夫出,遭丞相于延春阁下,传旨既毕,立具奏牍'①近侍传旨 拜官一向是元代铨政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上引史文亦略可窥见元代自内降旨封授的一般 体例'由宿卫出职为官,其品秩高下的幅度颇大'四怯薛的首长,“及年劳既久,则遂擢为一 品官”'其他怯薛歹出仕担任要职的也很多'但是怯薛歹出职,也并不一定都担任高官'例 如,随着管理内廷供养诸色事宜的各种专门机构陆续建立,原先专司各色职役的怯薛歹,也 可能被派到相应的机构中任职'元代主管御衣、尚鞶、尚饰等事的侍正府设奉御二十四员, 以四怯薛之速古儿赤为之,其品秩分别为从五品至从七品不等②由吏入仕元人吴澄说:“国朝用吏颇类先汉'至元间予尝游京师,获接中朝诸公卿'自 贵戚世臣、军功武将外,率皆以吏发身①高级官员大多出自半世袭化的蒙古、色目乃至 较早投效元廷的汉人“贵戚世臣、军功武将”,同时仍有不少以吏发身的“无根脚”的人员' 而在中、下级官员中,则出职吏员更占据了绝大部分,乃至当时竟有人断言“:我元有天下, 所与共治,出刀笔吏十九'”在国家行政运作中吏员作用的增强,至少从北宋已经开始了'③ 林弼:《迭理迷失传》,《林登州集》卷二一'① 危素:《欧阳玄行状》,《危太朴文续集》卷七'② 《元史》卷八八《百官志》四'按怯薛中之速古儿赤,原系“掌内府尚供衣服者”,与侍正府职掌 相应。
①吴澄:《赠何仲德序》,《吴文正公集》卷十四这种趋势在南宋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但在金统治下的北方却不断加强'元初制度 多承袭金制,加上蒙古征服北中国初期,“郡县往往荷毡披毳之人,捐弓下马,使为守令' 其于法意之低昂、民情之幽隐,不能周知而悉究'是以取尝为胥曹者,命具之文书上,又详 指说焉”③甚至“司县或三员或四员,而有俱不知字者一县之政,求不出于胥吏之手亦 难矣”④于是,在铨选制度不曾完善而补注官缺的实际需要又相当迫切的情势下,由吏出 职补官的途径便自然畅通了'元代前期,吏员逐级晋升、最终出职地方官的速度有时极快'“才离州府司县,即入省部;才入省部,不满一考,即为州府司县官”⑤忽必烈朝之后, 由于官吏冗滥,由吏入仕所需时日变得相当长'但是因为长期停科,即使恢复科举制度后取 士人数也过少,对于一般没有社会背景的人来说,通过吏职进入仕途仍然不失为较好的选择' 所谓“科举废矣,珥笔可也;学校具文矣,衙前可也”①,正是当时社会舆情的生动写照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各路府州司县民家子弟,多不攻书'虽曾入学,方及十五以下,为 父兄者多令废弃儒业,学习吏文,以求速进”②元代吏员的名目多达数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