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秀传统文化对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家风廉政建设的启示(可修改).docx
14页优秀传统文化对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家风廉政建设的启示 优秀传统文化对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家风廉政建设的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文化,“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进行挖掘、提炼、升华,让传统文化焕发出现代的品质,对当下对党员干部家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建设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廉政的认识 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周礼》就曾经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北宋欧阳修著《廉耻说》指出,廉耻,乃“士君子之大节”,即廉洁与知耻是官员最重要的操守宋代吕本中撰《官箴》,开宗名义就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36字《官箴》已成尽人皆知的名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国家律法也在制度层面上对官员廉洁从政做了细致地要求《唐律·名例律》规定:官吏犯罪,划分公罪、私罪两类,并规定了不同的判刑原则。
公罪,指因公犯罪私罪有两种:一是和公事无关系的违法犯罪,如强奸、盗窃等等;一是利用职权,贪赃枉法或诈取私利等等,虽与公事有关,也以私罪论处公罪多出于过失,私罪则多由于故意私罪从重,公罪减轻关于惩治官吏贪赃枉法,规定颇为严格,如,官吏收受、借贷辖区人民的财物、猪羊供馈,为私役使辖区人民,以及接受财物为之请托,都以贪污论罪这些论述不仅大大影响了历代官场伦理,而且对中华廉政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传统的中国式家教家训中的廉政因子 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家族文化是一个重要载体家族文化是一个宝库,家族的家风家训是一项重要内容家族训诫与家风传承,是中国社会的特有的历史和文化现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社会而言,家训家风是凝心聚力、价值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家族而言,家训家风是延续家运、防范衰败的有效保障;对个人而言,家训家风是安身立命、修德润身的人文底蕴 中国式家训,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流传至今比较有名的家训大多出自帝王将相、仕宦之家和士大夫之家,有的可以从各种族谱家谱中找到,绝大多数则是在家庭家族内部口口相传 仕宦之家和士大夫之家训诫子弟都非常重视德行的养成,他们对进入仕途的子弟个人操守方面要求的更严格,这里面就有相当多廉洁自律的教诲:比如,包拯在家训说道:“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
不顺从我的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包拯)又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告诫后代子孙比如,明朝以后,“郑义门”的子弟在外做官只由家族俸养,不领取朝廷俸禄《郑氏规范》对从政族人勤勉廉洁作出了严格要求,86条规定:子孙器识可以出仕者,颇资勉之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任满交代,不可过于留恋;亦不宜恃贵自尊,以骄宗族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87条规定:子孙倘有出仕者,当早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实如慈母之保赤子,有申理者,哀矜肯恻,务得其情,毋行苟虚又不可一毫妄取于民,违者天实临之88条规定: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开除族籍,死后牌位不准放入宗祠,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家庭中,这是极为严厉的处罚,这意味着被整个家族抛弃当礼义廉耻都融入到们血液的时候,任何法律条文都不再是框框和束缚,讲规矩、守纪律只仅仅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学习研究古圣先贤的生活智慧与家训家风,借鉴其中精华,对领导干部涵养官德、大有益处 二、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家风廉政建设 一)党员干部贪腐背后的家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们综合评价一名领导干部,不仅要从其个人的工作表现和道德状况出发,还要从其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道德表现来看待。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然而,近年来领导干部的家风问题凸显,不容忽视家风不正已经成为一些领导干部腐败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家风建设已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向2022 年10 月16 日,中央纪委在对河北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周本顺“双开”的通报中,首次使用了“家风败坏”这个词语通报指出,周本顺为其子经营活动谋取利益,家风败坏、对配偶子女放任纵容夫妻联手”“父子上阵”“兄弟串通”“七大姑八大姨共同敛财”……虽然,领导干部家风不正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典型: 1、姑息养奸型 领导干部对家属亲属本该有严管约束之责,但现实生活中,父子之情、夫妻之爱、兄弟之道常常让一部分人失去了原则立场,对家属子女的胡作非为不管不问,甚至冒着波及自身的风险装聋作哑、放任自流,等到“气候”养成,才感叹莫可奈何,悔之晚矣在南京市委原副书记、原市长季建业七项受贿事实当中,有三项都与家人有关,涉及到他的妻子、女儿和哥哥他在谈到对家人管束不严时,曾经坦诚“因为和家属长期分居两地,一些朋友正好利用了这个软肋,对自己的家人发起进攻”。
季建业认为没有大问题对女儿一味溺爱、迁就,以至于到今天害了自己、害了女儿、害了家庭 2、助纣为虐型 “大树底下好乘凉”“朝廷有人好做官”这样的封建糟粕,似乎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仍然不容小觑一些领导干部仍然不懂如何慎待亲情,千方百计为己、为家、为亲人着想谋利,大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丑陋规则,不是在经济上“关怀备至”,就是在人事上“加官晋爵” 3、沆瀣一气型 与前两种类型不同的是,这一不正家风影响下的领导干部不再“被动”,而是向“主动”“主谋”转变,与品行不端的家属相互掩映,演绎“权力共享”“家族共贪”家风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家风堕落亦非一日而成腐败官员的家庭之所以从温馨的港湾沦变为腐败温床和“权钱交易所”,说到底是因为家风出了问题 二)现阶段,导致领导干部家风不正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动摇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价值观的主要体现,是人生的“总开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家风不正甚至走上违纪违法道路,主要根源还在于忽视了自身的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进而导致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悄然变异。
第一,价值观扭曲,不是以自身对社会、国家的贡献大小来衡量人生价值的有无,而是将占有金钱财物的多少、照顾妻儿亲属的巨细看成是自己为官做人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以致拜金主义横行,抹杀了对党纪国法本能的敬畏之情第二,权力观异化一些领导干部还是把公权充作私器、职权视为特权,“我有你无”的权力在他们手里沦为取财谋利的手段和工具第三,亲情观畸变一些领导干部总认为“自己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就应给家人一点“补偿”于是越过公权与私利、公理与私情的天然鸿沟,处处为妻儿“计深远”,事事为亲人谋福利 2、家属亲属的轻薄无行作祟 不良家风的形成,领导干部当然有责任,但其家属亲属也概莫能外生活在一家一族之中,身心不正的亲属子女相互影响、恶性循环,进而形成“人前‘同气连枝’,狱中‘同病相怜’”的家族式窝案、亲缘式腐败这些家属们在官员的贪污腐化过程中往往扮演着以下这些角色: 第一,腐败“催化剂”在图谋不轨的家属当中,有的向官员灌输“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收白不收”等思想;有的私自收受财物;有的不仅不咬耳朵、不扯袖子、不敲警钟,反而劝其违纪违法,同恶共济 第二,贪猥“左右手”在不良家风的影响下,一些领导干部亲属子女的特权思想不断滋生,他们将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视作“摇钱树”,为逃避有关部门的监管,自己甘当财物进出的“中转站”,暗合支援,一起获利。
第三,贪腐“急先锋”身为家属,一些人对于钱财的爱慕、对于权力的狂热,丝毫不亚于为官主政的领导干部,他们迫不及待地从幕后跳到台前,成为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的“操盘手” 3、外部环境的监督制约“失灵” 近年来,随着《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等一系列制度的印发推行,特别是被誉为党内“刑法”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贯彻实施,让制度长出了“牙齿”但很长一段时间来,制度规范的欠缺,社会关注的弱化,使得领导干部家庭以外的监督制约较为乏力,为领导干部家风腐败提供了生存土壤 第一,制度设置不尽全面科学审视当前的党内法规制度,似乎只有《准则》《条例》,以及中组部2022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等为数不多的制度对干部齐家治家的问题有所涉及至于其他党内法规,对于党员干部的家庭家风都没有明确提及或规定 第二,监督约束存在薄弱环节家风一直被认为是领导干部的“私家小事”因此,对于领导干部家风问题的监督,有关部门往往驳不开面子、拉不开情面此外,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家人予以照顾,也是以往常见不怪的潜规则第三,社会制约不够精准有力由于领导干部财产公示、家庭成员情况公开等实效举措尚未全面推行,群众监督的着力点或发力点还相对缺乏,以致于对领导干部家风情况的了解,往往只能停留于一些街谈巷议、市井传闻,精准性不够,真实性不足。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党员干部家风廉政建设的启示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积极借鉴历史上优秀的家风廉政文化,对于今天进行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今天的社会与古代社会有很大差别因此,借鉴历史上优秀的家风廉政文化,应充分挖掘其本质内涵及一般规律 (一)家庭层面——涵养家风 家不治,难理政;风不正,则气必邪家庭是家风的承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1、做表率欲影正者端其表”在一家一族当中,领导干部往往是顶门立户的“掌门人”、子女亲属的“领头雁”,其一言一行都是家规的模板、家风的旗帜要想家风优良,领导干部就必须增强党性修养,做合格党员党性修养,既包括“修”又包括“养”:“修”要求领导干部做好“减法”,即必须落细落小,注意修枝剪叶,将自己思想上不合党员标准、行为上不合纪律规矩的东西去除,时时事事不逾规矩不破底线;“养”则要求领导干部做好“加法”,即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时时处处注意培养高尚情操。
领导干部唯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真正做到既坚守底线,又追求高线,才能为自己在党纪国法和理想道德之间撑开一片广阔而安全的政治空间,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亲属和身边人德行的标杆 2、立家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良好家风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家规领导干部对子女亲属的管理有时难以靠制度的“硬制约”,这就需要借助家规家训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来加以约束好家规的制定:一要定边界边界亦底线,家规的制定重在为自己和家庭成员的行为划定不可逾越的底线领导干部应根据权力清单的范围和要求,制定家庭的责任清单,明确家庭成员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对配偶标出“红线”,形成共识;对子女划设“禁区”,共同管理二要近实际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好家规的制定,既要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相关,也要与领导干部家庭自身实际密切相连 3、常管教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