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潼南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docx
149页潼南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二○二一年九月潼南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 ”规划目录1. 前言 12. 水安全保障现状及形势 22.1. 概 况 22.2. “十三五”主要成就 52.3. 水安全保障现状 162.4. 面临形势 173. 总体要求 203.1. 指导思想 203.2. 基本原则 203.3. 目标任务 213.4. 加快建成主城都市区水安全保障体系 243.5.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利发展 244. 水资源配置 254.1. 水资源分区 254.2. 现状水利工程及供水情况 264.3. 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需求 264.4. 供水水源配置及平衡分析 295. 消隐患防洪水,保障潼南江河安澜 建设“两江五河” ..........................................................................325.1. 实施防洪工程提升行动 325.2. 提升薄弱环节防洪能力 345.3. 提高监测预警预报水平 345.4. 加强水旱灾害风险防控 346. 抓节水保供水,构建城乡供水网络 推进“两引四库 ”..................................................................... 366.1. 坚持节水优先 366.2. 全面开启潼南水网建设 376.3. 实施农村供水保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387. 重保护强修复,持续改善河湖面貌 实施“ 四区一系 ”..................................................................... 417.1. 深化实化河长制工作 417.2. 系统谋划水生态修复 447.3. 大力推进水土保持 447.4. 优化移民后扶后续工作 457.5. 实施现代化灌区建设 457.6. 持续推动水美乡村建设 467.7. 促进农村小水电绿色发展 478. 严管理重能力,提升公众服务水平 488.1. 依法治水管水,维护良好水事秩序 488.2. 大力推进水土保持 488.3. 严格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利用 498.4. 深化“放管服”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498.5. 强化河湖监管,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498.6. 创新工程管理,提高建设运营能力 508.7. 深入实施后期扶持,促进移民安稳致富 508.8. 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水治理能力 5119. 兴科技弘文化,提高水利发展质量 529.1. 创新水利科技文化体制机制 529.2. 强化水利新技术研发及应用 529.3. 保护传承弘扬水文化 539.4. 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5310. 抓改革激活力,破解水利发展瓶颈 5510.1. 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保障水利建设资金需求 5510.2. 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激发水利发展活力 5610.3. 推进水价水市场改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5610.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水利高质量发展基础 5711. 投资规模及实施效果 5811.1. 投资规模 5811.2. 年度安排 5911.3. 资金筹措 6011.4. 实施效果 6012. 节水评价 6112.1.现状供用水水平与节水潜力评价 6112.2.节水目标与指标评价 6312.3.节水措施 6413. 保障措施 70附表附图2潼南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 ”规划1. 前言水安全是水旱灾害总体可控,城乡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态系统基本健康, 水环境状况达到优良,涉水重大安全风险挑战可有效应对,其他重要涉水事物相 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威胁的状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资源安 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 视水安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 发力” 的治水思路,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解决新老水问题、保障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十三五” 时期,潼南区在市级水利主管部门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贯彻落 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战略部署,积极 践行新时期治水思路,突出目标和问题导向,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 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全方位 推进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深化水利改革、强化依法治水、加强科技兴水; 以推进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增强防汛抗旱减灾和水资源配置能力为重点,加快完 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以江河流域系统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修复为着力点,大力推 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十四五” 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 年,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解决各种新老 水问题,系统解决水安全保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按照中央、市级有关部门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在深入调研、充 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全面总结评估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 系统分析水安全保障面临新形势,在确立全区水利发展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分析 测算“十四五”水安全保障主要目标指标,研究今后五年水安全保障规划的总体思 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形成了《潼南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该规划是今后五年及未来一段时期全区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依据1潼南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 ”规划2. 水安全保障现状及形势2.1. 概 况2.1.1. 地理位置潼南区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东,重庆市西北部涪、琼两江中下游地跨东经 105°30 ′41 ″~106°00 ′20 ″,北纬 29°47 ′33 ″~30°2 ′28 ″之间东临重庆市合川区,南接 重庆市大足、铜梁区,西连四川省安岳县,北靠四川省遂宁市安居、船山区,与 蓬溪县接壤潼南区区境呈狭长形,东西宽 47km ,南北长 72km ,幅员面积1583km2图 1.1-1 潼南区区位图2潼南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 ”规划2.1.2. 地形地貌潼南区整体东北西南部偏高,中部和东南部较低,地貌以方山状和馒头状丘 陵为主,地表起伏平缓,海拔一般在 250~350m 左右。
最高点为东北部龙多山(区 境内),海拔 583m(山顶 619.7m ,属合川区);西南部天台山、罗盘山、蒋家 观、羊角岭等海拔均在 500m 以上;中部地区海拔一般在 250-350m 之间;最低处为琼江出口处,海拔仅为 210m潼南区地貌特点为:孤丘较多,连绵脊岭偏少;除涪、琼两江外,丘间各地 比较狭窄,沿江平坝台地占 17% ,北部中丘占 28.2%,中部低丘占 44.3%,南部中深丘占 10.5%2.1.3. 水文气象潼南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无酷 热,冬无严寒,无霜期长, 日照丰富的特点春季气温回升早,夏季降水集中,秋季阴雨绵绵;冬春少雨,多夏伏干旱潼南区多年平均气温为 17.9℃ 最高月是 8 月,平均温度为 28℃ , 极端高 温 40.8℃(1972 年 8 月 27 日);最低是 1 月,平均温度 7℃ , 极端最低气温为-3.8℃(1963 年 1 月 15 日)潼南区 1956~2019 年多年平均年降水深 976.9mm ,折合降水总量为 15.46 亿 m3 降水南北分布不均,由南至北逐渐减少年内分配不均匀,多集中在汛 期 5~10 月,降水量约占年总量的 80%;枯期 12~2 月降水约占年总量 10%;年际变化不是很大,变差系数为 0.16 ,年最大最小比值为 2.3。
2.1.4. 河流水系潼南区属于嘉陵江水系,涪、琼两江自西北向东南并列横穿区境,共有大小溪河 136 条,其中涪江流域 69 条,琼江流域 62 条,境内源头河流 5 条涪江是潼南区内的主要过境河流,属于嘉陵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与九寨沟县之间的岷山主峰雪宝顶,于重庆市合川区汇入嘉陵江,干流3潼南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 ”规划全长 668km ,流域面积 35881km2 涪江于米心镇进入潼南区,至别口镇出境,区境内干流长 66.7km ,流域面积 1554km2琼江是潼南区境的第二条大河,属涪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四川省乐至 县三星乡金马寺,于重庆市铜梁区安居镇汇入涪江,干流全长 240km,全流域面 积 4311km2琼江于崇龛镇红星办事处进入潼南区境内,至小渡镇青云出境,区境内干流长 82.4km ,流域面积 751km2流域面积大于 100km2 的一级支流,涪江流域有白家河、鹭鸶溪河,琼江流 域有姚市河、龙台河、塘坝河、平滩河、复兴河、胜利河;流域面积 50-100km2 支流,涪江流域有双江河、赤水河、古溪河、姬山河,琼江流域有滑滩子河、侣俸河2.1.5. 水能资源潼南区全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 14.67 万 kW,可开发量为 11.76 万 kW ,占 理论蕴藏量 80%。
其中:涪江储藏量 13.09 万 kW,可开发量为 10.80 万 kW;琼 江有理论储藏量 1.18 万 kW ,可开发量 0.88 万 kW;其他溪河理论储藏量 0.40万 kW ,可开发量 0.08 万 kW2.1.6. 社会经济潼南区全区辖 3 个街道、20 个镇,208 个村、96 个居委会根据《重庆市潼南区 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潼南 区统计局), 全区户籍总人口 95.28 万人,常住人口 72.59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12 万人,乡村人口 55.15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 451.08 亿元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 66.02 亿元;第二产 业增加值 203.6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181.46 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62368 元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总值 94.74 亿元,增加值 66.62 亿元其中, 种植业 48.30 亿元,畜牧业 7.60 亿元,林业 3.75 亿元,渔业 4.57 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 0.60 亿元全年粮食总面积 83.8 万亩,总产量 37.2 万吨其中水稻收4潼南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 ”规划获面积 39.3 万亩,产量 20.9 万吨;玉米收获面积 17.0 万亩,产量 6.5 万吨;蔬菜种植面积 96.4 万亩,产量 201.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