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和新途径.doc
8页浅议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和新途径安徽省肥西县严店乡刘河中心校三联小学 吴邦胜: 邮编:231232小学生德育教育,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但是要认识到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德育教育靠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慢慢的渗入,要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国家大力倡导“以德治国”,根本要求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农村教育工作者,抓住适龄上学儿童的心理特性,捕捉心灵教育,情感教育的“兴奋点”使农村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但事与愿违,源于何在?笔者对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初步探索了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新途径一、 农村德育课本内容陈旧德育固然需要这类书面材料,但仅仅靠判断对错和选ABCD就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那是不可能的二、 德育方法陈旧农村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限于每周一节的思想品德课、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班会等途径,形式单一,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和心理三、 德育评价制度陈旧目前,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注重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很少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由班主任说了算,再公正的班主任多少也会带有一点主观,自然就不算是十分准确了。
四、 外部环境对德育的负面效应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高,势必影响到学校本体德育功能的实现,即所谓“5+2=0”(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教育,其效果等于零)有人指出,由于当前现实生活中社会主群体(指中年人,是孩子们的榜样群体)的特殊历史经验,目前大都有一种利益追逐和物质补偿心理,对精神理想持一种冷漠或嘲弄的态度,从而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可以认为,比起学校道德教育的力量来说,社会制度的道德教化力量更为强大要想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不仅要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更应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方面建立健全社会制度五、 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层次性、计划性、目的性不够明确德育教育要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目前的农村德育教育只停留在叫孩子怎么做,什么事是对的什么事是错的,而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对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对待不同的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应该有针对性,强调孩子的个性发展和意识的主体性,确立最佳的德育教育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课中普遍存在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板书呆板,备课滞后,课堂学生教师互动不足,教学主题不明确等弊病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
六、 学生实践体验活动较少,农村教师对各学科德育渗透教育较少农村相比与城市,其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较差,开展各种德育教育体验活动较困难,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得不到重视,久而久之,影响教师的德育教育的积极性七、 留守儿童也给德育教育带来困惑父母一方进城务工的占到了学生总数的很大一比例,因此,给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带来很大的困扰这种现象怎能不令我们担忧?八、 农村教师队伍缺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整体差距较大,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差距更大因此,农村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师既承担教学、升学的任务,同时又承担学生的道德教育任务,这未免有点捉襟见肘,杯水车薪,得不偿失提高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1) 改变教师的评价方法变单一的以分数高低论高低的评价制度为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促成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德育教育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则应把班主任的单独评议改为互评、自评、家长评议,缩短评议时间,由一学期改为一个月一次 ,及时反馈给家长2) 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相结合增加校外的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亲身地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组织春游、踏青感受祖国大自然无限风光,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 定期家访除了老师的定期家访,学校还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大思想品德教育的力度4)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立文化长廊,保护环境,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阵地让学生明白爱国、爱家必须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点做起在学校形成尊师重教,互帮互助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从而提高素质5) 提高村民素质教师必须深入村民,了解村民情况,定期召开村民会议,将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实处,利用村委会的图书资料室对村民进行宣传和教育学习如果村民的素质提高了,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就不会孤立无援了德育为先是我国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的教育思想,在当前课改的热潮中,以人为本,塑造学生新型的人格,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新目标,在德育工作中,根据新课改精神,既要重视知识和能力,又要注重过程和方法更要看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学校德育创新势在必行,对于创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五点:(一) 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德育课程资源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
德育教育应贴近生活,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到生活当中,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知之,好之,乐之,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从他们的生活空间选择涉及人文的、人性的、道德的、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的、文明礼仪等内涵的生活素材,运用教育的智慧和艺术,通过精心加工,对《品德与生活》教材的重组、充实,使教育载体具有丰富学生对生活文化、品行、情感的心灵体验,优化心智结构的功能二) 重视直接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 1. 课堂教育是基本渠道 目前,我国主要通过思想品德系列教材来向学生传递基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信息2. 教书必育人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只教书不育人,实际上是永远不存在的德育必须以健全的智育为基础,智育也蕴涵着德育的情感3.挖掘各类学科教材中的隐性德育资源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德育认知的主渠道,能够使学生系统地接受爱国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的教育、 明辩是非善恶的教育和集体主义观念等教育心理健康课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 数学课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例如在教学“分、时”的认识时,可以演示“神舟七号”发射的场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七号”发射和返回各几时?通过联系学生们感兴趣的信息来引入主题,既能够完成“分、时”认识的教学目的又能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爱科学和用科学的兴趣。
语文课中蕴涵着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内容,如《再见了,亲人》、《狼牙山五壮士》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是显性的德育典型案例;《慈母情深》、《大瀑布的葬礼》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关注大自然、环境教育,是隐性的德育典型案例;教学生学文的同时,在教学生做人,哪怕是一节查字典的语文课或者识字课,都蕴涵生动的德育,如学习“休息”的“休”字,一个人坐在大树旁休息,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老祖宗在发明汉字时是多么地有智慧,按照造字的方法分成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自然课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生态教育历史、音乐、美术课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情感教育体育课在传授体育基本知识,训练体能、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团结互助、遵守法则、吃苦耐劳、热爱祖国等情感英语课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交往能力进行文明礼貌和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教育三) 立足于学生年龄结构的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是思想品德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生的自制力,意志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坚持性还很不够,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合理、适时地进行引导,使其初步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尚处在在心智发育阶段,所以应该多鼓励,少批评,给他们信任,培养他们的自信能力四) 立足于校园文化活动的情感教育 开展校园文化节,学生制作展板,确立活动主题,让学生体验活动情感如每年的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1日世界森林日,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6月17日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25日全国土地日,6月26日国际禁毒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9月16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减灾日)、等都可以组织各类相关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五) 立足于实践活动的道德情感转化 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将课本上传递的道德认识与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促进情感转化,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知、行的统一,道理是空泛的,较抽象,缺乏直观的形象,教育收效甚微例如《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可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
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