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讲解.ppt
50页地质灾害概述(二)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主讲人:赵其华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地面塌陷指在人为和自然地质因素作用下,地表岩、土 体中洞穴顶部向下断错坍塌,形成塌陷坑、塌陷洞、塌陷槽 的一种地质现象 4.1 地面塌陷成因 地面塌陷,实质上是岩、土体内洞穴的抗塌力(洞穴顶 部支撑力)小于致塌力的结果 地面塌陷形成的原因复杂而种类繁多归纳主要有①人 为因素:抽取地下水、坑道排水、突水、地表水和大气降水 渗入、荷载及振动等;②自然因素:河流水位升降与地震等 现将地面塌陷成因类型分述如下: 四. 地面塌陷 1.抽取地下水致地面塌陷 洞穴的岩、土体位于地下水位中,产生对洞穴顶板的 静水浮托力,当抽取地下水使之水位下降时,支撑洞顶岩 、土体的浮托力随之降低此外,洞穴空腔与松散介质接 触上下侧水、气流体,因地下暗管道内的水流发生变化而 产生的温差效应,为此,出现了与抽取地下水同步发展的 塌陷现象 江西省景德镇硬石岭火车站附近,1984年前居民饮用 水均抽取土层的潜水,未见地面塌陷之后,距铁路50~ 500米附近的工厂掘成深达120米的机井8口,抽水量达4820 吨/天,水位下降至基底岩层面以下17~18米,最大30米, 于是在长3.72公里、宽0.5公用的范围内出现地面塌陷100多 个。
塌陷使铁路行车中断、房屋变形、道路裂缝、农田和 果园遭到破坏,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 昆明新机场岩溶强发育带中所见现象 在预报位置 kh411 : 一场降雪 后发生了 长6米、 宽2米、 深30公分 的长椭园 形塌陷 2.地表水、大气降水渗入致地面塌陷 当地表水、大气降水渗入地下时,水在岩、土体内 的孔隙中运动,产生了一种垂向渗透力,改变了岩、土 体的力学性质当渗透压力值达到一定强度时,岩、土 体结构遭到破坏,随着水流产生流土或管涌运移,进而 形成土洞,最后导致地面变形、塌陷地表渗水包括: 河湖地表水、输水管渗漏或场地排水不畅引起地表水、 工厂排污的化学污水和雨水等下渗其中以雨水渗入致 塌最为常见,尤其是碳酸盐岩分布的岩溶地区,人为挖 掘的场地、机场、道路等降雨掺入后产生塌陷较为突出 1986年.广西忻城大塘乡遭遇春旱,地下水位下降 产生了40多个塌陷,4月底一场大雨后,塌陷增至140多 个,使两幢房屋倾倒,地面多处裂缝村舍变电所场地 开挖后,雨水蓄积渗入,也导致地面塌陷 3.河水涨落致地面塌陷 岩溶裂隙、洞穴管道中的地下水与附近河水相通时, 随着河水位的升降,横向发育的岩溶裂隙、管道中的地下 水位也随之升降,这种作用也可导致地面的塌陷。
广西都安县位于红水河岸的一段公路,由于受河水涨 落影响,公路路面上发生了塌陷 4.振动致地面塌陷 振动可引起砂质土的液化和粘质土由凝结状态发生液 化而成为溶胶或悬液(即触变现象)与失去液化能力(即失去 原有触变性的陈化现象),土体强度降低、抗塌力减弱,在 振动产生的波动、冲击波的破坏作用下,可导致潜伏洞穴 的塌陷 5.荷载导致地面塌陷 在有隐伏洞穴部位上人为增载(建筑物荷载、人为堆 积荷载等),当这些外部荷载超过洞穴拱顶的承受能力时 ,将引起洞穴直接受压破坏,从而致使地面塌陷 6.矿山采空致地面塌陷 地下采掘活动形成的采空区,其上方岩、土体失去 支撑,导致地面塌陷这种由于矿山采动引起地面塌陷 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活动此类地面塌陷在许多矿区都有 发生,并造成相当程度的危害,即损坏交通设施、水利 设施、建筑物、道路、农田等,甚至引起山体滑坡和崩 塌 4.2 地面塌陷分类 根据地面塌陷成因的主要原因可分为: ①自然地面塌陷;②人为地面塌陷;③复合型(自然 ——人为)塌陷 根据塌陷区是否在喀斯特地区的岩溶发育地段分为: ①岩溶地面塌陷;②非岩溶地面塌陷 按塌陷坑数量分为:塌陷坑大于100个者为巨型塌陷 、50~100个者为大型塌陷、10~50个者为中型塌陷、小 于10个者为小型塌陷。
在各类地面塌陷中,我国以岩溶地区塌陷分布最广, 已有22个省(区)发生此类地面塌陷,危害最重矿山采空 区地面塌陷的分布和危害仅次于岩溶地面塌陷 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区域 贵州构件厂抽水塌陷( 1993.5.2 (据岩溶所) ) 云南乌东德岩溶洼地 广州地下通道施工造成 路面塌陷 广西合山电厂灰场塌陷 1999年5月6日 广西玉林莲塘塌陷 桂林体育场塌陷 1996年 岩溶塌陷形成演化过程示意图 4.3 岩溶地基处理方法 1.岩溶地基处理的一般原则 (1)重要建筑物宜避开岩溶强烈发育区; (2)当地基含石膏、岩盐等易溶岩时,应考虑溶蚀继续作用的不利影响 ; (3)不稳定的岩溶洞隙应以地基处理为主,并可根据其形态、大小及埋 深,采用清爆换填、浅层楔状填塞、洞底支撑、梁板跨越、调整柱距等 方法处理; (4)岩溶水的处理宜采取疏导的原则; (5)在未经有效处理的隐伏土洞或地表塌陷影响范围内不应作天然地基 对土洞和塌陷宜采用地表截流、防渗堵漏、挖填灌填岩溶通道、通气 降压等方法进行处理,同时采用梁板跨越对重要建筑物应采用桩基或 墩基; (6)应采取防止地下水排泄通道堵截造成动水压力对基坑底板、地坪及 道路等不良影响以及泄水、涌水对环境的污染的措施; (7)当采用桩(墩)基时,宜优先采用大直径墩基或嵌岩 桩,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桩(墩)以下相当桩(墩)径的3倍范围内,无倾斜或 水平状岩溶洞隙的浅层洞隙,可按冲剪条件验算顶板稳定; 2)桩(墩)底应力扩散范围内,无临空面或倾向临空面 的不利角度的裂隙面可按滑移条件验算其稳定; 3)应清除桩(墩)底面不稳定石芽及其间的充填物。
嵌 岩深度应确保桩(墩)的稳定及其底部与岩体的良好接触 2.岩溶的处理 (1)地基不均性的处理:参考地基处理有关部分的内容 (2)洞隙塌滑不稳定的处理 1)结构措施 在结构措施中,应选用有利于与上部结构共同工作,并可适应小范 围塌落变位、整体性好的基础形式,如配筋的十字交叉条基筏基、箱基 等,同时采取必要的结构加强措施,如砖石结构加强圈梁设置、单层厂 房基础梁与柱连成整体,并加强柱间支撑系统等 当洞隙深大,而两侧有可靠岩体时,可采用跨越结构,根据荷载及 跨度,可选用调整柱距,有足够支承的梁、板、拱及悬挑等方式 2)地基基础措施 ①当条件允许时,尽量采用浅基,充分利用上覆性能较好的土层为 持力层或使基底与洞体间保留相当厚度的完好岩体 ②当以岩石作持力层时,局部加深基础,通过钻孔灌注桩或墩穿过 单个洞体,使基础荷载传递到下部完好的岩体上 ③对已外露的浅埋洞隙,可采用挖填置换,清理洞隙后以碎石或混 凝土回填当洞体深度较大,而两侧岩体完好,可挖填至一定深度,回 填体断面呈倒梯形,对有地下水活动的洞体,应回填反滤层并留有水流 排泄之通道 ④当顶板薄、跨度大时,可在洞底设置附加支撑以减少洞跨,也可 加固洞顶,用浆砌块石嵌补洞顶岩体及洞隙边坡。
⑤当洞体开口较小,开挖清理困难时,可用灌浆填塞,灌填材料视 要求而定,可选用砂石砂浆或混凝土,也可用小压力灌浆法加固基底下 一定厚度的溶隙及破碎岩体 3)水的整治 对水的处理应贯彻宜疏勿堵的原则,对地表水做好有组织的排水, 对地下水以疏导为主,即使堵也应留有出路,设置反滤层 以减少淘蚀 3.岩溶塌陷(土洞)地表塌陷的处理 (1)地表水形成的土洞 它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如排水不畅,水流集中下渗 所致应认真做好地面水截留、防渗、补渗,杜绝水流人建筑区对已 形成之土洞,可采用挖填配合梁板跨越处理 (2)地下水形成的土洞 1)浅埋土洞:洞体浅,其底部往往有松软土,当地下水位高时, 其厚度可能较大全部清除困难时,可在余土上抛石夯实,其上做反滤 层由于残留土的变形及地下水的活动,处理后常可再发生,故而其上 还得做梁板,据广西地区经验,每边支承长度不小于1.0~1.5m 2)深埋土洞:清除填土困难较大,广西地区的经验可采用钻孔灌砂 (或压力灌注细石混凝土)与梁板跨越联合处理贵州有些工程,在岩面 上用爆破桩头以堵塞土洞与岩溶的通道,其上回填砂或粘土 3)人工降水形成的岩溶塌陷(土洞) 由人工降水形成的土洞与塌陷,可在极短时间内成群出现,工程措 施原则应是观测和预防。
一旦发生即使处理了,由于并未停止水动力条 件的改变,仍可再生如何确定塌陷区的位置以确定建筑安全距离,目 前尚研究得不够,有些仅对场地选择,取(排)水点位置及取水方案提出 一些防治意见 ①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段及地下水静动水位均低于基岩面的地段进 行建筑 ②场地应与取(排)水点中心有一定距离塌陷范围小于抽水井的降 落漏斗,据已有资料,大面积降水时,塌陷范围约在降落漏斗中心的 0.3~0.7直径范围之内 ③合理控制取(排)水工程的水位降深值,据某工程资料,塌陷区边 缘地下水降深值大于2.0m,塌陷范围l与水位降深S和渗透系数K之乘积 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④塌陷区内不宜把土层作为基础持力层,一般多采用柱(墩)基广 东某工程采用钢桁架代替排架,金属挂板代替围护墙,尽量减轻结构自 重,并能承受20m范围的塌陷变形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作为地质灾害的一种灾种,区别于崩 塌滑坡,它是地面岩土体在自重应力场(或构造应力场的参 与)条件下垂向变形破坏及向深部架空或潜在空间方向的运 动 5.1 地面沉降的分类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1999年出版的美国地面沉降研 究报告中将地面沉降按引发的原因(未考虑构造因素造成的 区域性沉降)分为: l地下水开采型(Mining Ground Water-Introduction ); l土壤疏干型(Drainage of Organic Soils-Introduction); l洞穴塌陷型(Collapsing Cavities-Introduction)。
五.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发育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河流三角州 及中部内陆盆地一带 按成因机制,地面沉降分为: [1]固结压密沉降型:下伏土层中地下水位的降落,有效应力 的降低造成固结压密而引起地面沉降这类地面沉降多为区 域性的,在一定条件下随沉降伴生地裂缝; [2]洞穴塌陷型:包括岩溶塌陷和地下采掘洞穴塌陷,塌陷 的范围局限于洞穴和地下洞室的影响带; [3]土壤胀缩型; [4]构造重力扩展型:与盆地扩展和断裂活动有关. 2004年资料,江汉平原正在持续沉降(近三年的监测资 料,据朱干章),沉降速度为每年5至10毫米,且沉降速度 有加大的趋势 5.2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危害 (1)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会造成建筑物的直接破坏,如房 屋、桥梁破裂跨塌,地下管道、通道的断裂和破损等 (2)地面沉降可能造成近海和河流附近地面低于海潮或 洪水警戒线而造成海潮和洪水袭击及海水倒灌恶化地下水 质,造成土壤盐碱化等 (3)地面沉降引起的地裂缝往往可成为地面污染源侵入 深部地下水源的通道,造成水质污染 (4)城市地下水位大面积、大幅度的降落,改变了地质 体的热容量,可能会造成热岛现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 境。
(5)地裂缝常常可成为深部有害气体逸出地面的通道, 尤其是氡气的超标,对人体的健康的危害是极为严重的 5.3 我国地面沉降的发展及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区域性地面沉降及地裂缝已成为 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重大地质灾害之一,国土资源部已将它列 为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估的六大灾害之一 我国对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沉降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 代上海市地面沉降的研究上海市的地面沉降从1921年至 1965年间处于一个发展期,1965年以来,经采取压缩地下水 的开采量,进行人工回灌措施,逐步得到控制 但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发展, 地面沉降已波及到50多个城市,其中包括了滨海平原及河流 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如上海、天津、沧州、宁波、嘉兴、湛江 、海口、台北、基隆等;东部近海冲积平原,如长江下游的 苏州、无锡、常州,黄淮海河平原的北京、德州、沧州、郑 州、阜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