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联律通则解读.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拖***
  • 文档编号:300453581
  • 上传时间:2022-05-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07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联律通则解读 《联律通那么》解读 叶子彤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楹联学会倡导的楹联学识普及年,我们协会用各种方式开展楹联教导活动这篇稿子就是刘主席特约叶子彤专家写的,梦想大家专心阅读学习! 第一章解读 《联律通那么》(修订稿)的第一章,即根本规矩片面,主要是阐述了联律构成的根本要素作为对立统一的、和谐完备的、构成特定而完整意义的一个有机整体,对联上下联语之间务必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布局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六项根本要素的,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楹联众所周知,鉴于对联给人们最为直观的表象,是一对具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因此,从上世纪七十年头末以来,诸多楹联研究者便不约而同地从“对偶句”的定义启程,归纳、总结楹联文体的特点及其格律要求这种思维方式几乎成为定格,产生广泛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谓之“对联”的概念,即“对联是由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布局相应、节奏一致、平仄相谐、意义相关的对仗组成的对偶句”,亦习惯地简称为“六要素”虽然这种对楹联格律的表述方式,是从对偶句的层面而非楹联文体的层面所举行的简朴化的总结,但,它终究是前人聪慧的结晶,且具有易记易学的特点而被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正是出于历史唯物 主义的根本观点,《联律通那么》对这六项根本要素予以完善、充实,作为楹联格律的“根本规矩” (一)“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这一规矩包括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含义,整体而言,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在多分句的处境下,上下联各自包含的分句数要相等,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例如,民国陆润庠题江苏苏州寒山寺联: 近郭古招堤,毗连浒墅名区,渔水秋深涵月影; 傍山新布局,仍旧枫江野渡,客船夜半听钟声 联语藉寒山寺重建竣工而作,由景生情,你看,渔火客船,月影钟声,恰似一幅深秋夜色图,读来饶有情致这是一副三句联上下联各18个字,分别由五言、六言、七言的三句构成,总字数亦相等 (二)“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句法布局中处于一致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一致,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所谓“品”,就是类通那么中使用的“对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按现代汉语语法对词性的分类,(即名、动、形、代、数、量、副、介、连、助、叹、拟等),上下联对应的词或词组,其词性要一致而为成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二是上下联对应的字词,要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即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或者传 统的对偶辞格而成对。

      古人属对一般把字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与现代汉语语法词性的分类对照,所谓的“实字”都是名词;“半实”是抽象名词;“虚字(活)”是动词;“虚字(死)”是形容词;“助字”就是包括现在所说的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半虚”,除方位词外,还包括一些意义对比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符合二者之一者,均可成对 例如,民国刘心源题湖南长沙岳麓山望湖亭联: 世界半疮痍,城郭人民环眼底; 英雄一盼睐,山川门户在胸中 联语藉登临而寄慨,揽云天以兴怀,充分表达了的忧乐情思,工稳贴切世界”与“英雄”、“城郭”与“山川”、“人民”与“门户”、“眼”与“胸”,相应之词均为名词相对;“半”与“一”,数词相对;“环”与“在”,动词相对;“底”与“中”,方位词相对而“疮痍”与“盼睐”,前者意为创伤,亦比喻百姓之疾苦,当属名词;后者意为顾盼,当属动词,但,两者按同义连用字这一传统的对偶辞格成对,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布局对应”,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合作、词序的排列及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符合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相应的句式布局或词语布局要尽可能一致,即主谓布局对主谓布局,动宾布局对动宾布局,或偏正布局对偏正布局,并列布局对并列布局关于“布局对应”这一根本规矩,务必说明的是,古人在诗文的对仗实践中,只是立足于字的相对,几乎没有涉及词和词组的概念,更没有涉及短语及句子的概念句式布局对应的上下联确定可以构成对仗,但已经构成对仗的上下联不确定都句式布局对应王力先生在谈到“对仗上的语法问题”时说,语法布局一致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理应留神到,诗词的对仗还有一种处境,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 一致例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分国”是“盖”的直接宾语,而“八阵图”却不是“成”的直接宾语可见对仗是不能过于拘泥于句式布局一致的鉴于此,对“布局对应”的把握,主要应侧重于上下联词语布局的对应,在此根基上,再适当关注词义合作、词序排列和修辞运用等方面的学识,惟此才有助于对于“对仗”的理性把握至于把握的尺度,那么是“符合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并非强求一致。

      例如,民国金武祥题江苏江阴环川草堂联: 芙蓉江上占林泉,解组归来,胜境重开摩诘画; 桃李园中宴花月,飞觞歌咏,良游愧乏惠连诗 联语遣词秀丽,感事怀人,山水旨趣表现得淋漓尽致上下联起句均为状谓宾布局,结句均为主谓宾布局;“林泉”与“花月”,为并列布局;“解组”与“飞觞”,为动宾布局胜景”与“良游”,为偏正布局摩诘”,唐代诗画家王维之字,“惠连”,南朝宋文学家、诗人谢惠连摩诘画”与“惠连诗”,也同为偏正布局从布局上分析,彼此对应,四平八稳 (四)“节律对拍”,是指上下联句的语句节奏保持一致节律,也称节奏、音步,即有规律的重复语句节奏确实定,既可以按“声律节奏”以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展现单字占一个节奏,如五七言律句均为奇数句,故每句的尾字为单字而占一个节奏;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定节奏点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例如,“风云三尺剑”,按声律节奏为“风云/三尺/剑”,按语意节奏为“风云/三尺/剑”,二者是一致的再如,“于无声处听惊雷”,按声律节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而按语意节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二者是不一致的。

      按语意节奏确定节奏点时,遇到不宜拆分的三字、四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结果一字,中间不再细分节奏点 (五)“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相反概括来讲,这一根本规矩有三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单句联及多句联的分句,一句之内的若干节奏点上要平仄交替;而上下联对应的节奏点上要平仄相反二是,多句联的各分句之句脚要平仄交替,一般情 — 6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