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隔离管理制度.docx
2页医院隔离管理制度口新增 ■修订 生效时间:2019年9月(1) 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过程中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感 染传播风险,依法、规范地设立有效屏障的规范性要求隔离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明确或可能的感染传播能力的人员,对其按照感 染源进行隔离;另一类是具有获得感染可能的高风险目标人员,对其进行保护性 隔离隔离屏障包括物理屏障和行为屏障物理屏障以实现空间分隔为基本手段, 行为屏障以规范诊疗活动和实施标准预防为重点2) 基本要求:1. 对医务人员加强隔离技术培训;为隔离患者和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 个人防护用品;2. 应根据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及特点,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 离、飞沫隔离或空气隔离措施,标识正确、醒目(接触隔离-蓝色、飞沫隔离- 粉红色、空气隔离-黄色)3. 确诊(疑似)传染病患者或需要隔离的非传染病感染患者,除确诊为同种 病原体感染之外,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4. 隔离患者的物品应专人专用,定期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或转院、死亡 后应进行终末消毒5. 接触隔离患者的工作人员,应按照隔离要求,穿戴相应的隔离防护用品, 如穿隔离衣、戴医用外科口罩、手套等,并进行手卫生。
6.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 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① 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应 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 境表面的污染② 应严格空气消毒③ 医务人员的防护 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 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④ 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或呼吸器; 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防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 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7.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① 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② 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 罩③ 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④ 医务人员的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 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 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 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 应戴手套8.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在 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⑤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 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⑥ 医务人员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 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 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⑦ 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 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 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 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9. 其他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应根据疾病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防护措施10. 对隔离措施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反馈,并加以持续质量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