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湘教版】高中地理: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导学案含答案.doc
5页精选地理教学资料 2019.5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学习目标】 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自然灾害的概念2.会描述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的联系性和严重性及其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一、自然灾害的概念1.灾害(1)概念:危及人类①______________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2)分类2.自然灾害(1)概念: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③____________现象和过程2)属性二、自然灾害的特点自然灾害的特点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灾害的概念1.下列有关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的事件才称为灾害B.灾害是由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造成的,二者可以叠加造成灾害C.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主要发生在人口较多的地区,自然变异造成的灾害则相反D.人类活动造成的灾害比自然变异造成的灾害少得多考查点2 自然灾害的概念2.下列现象能演化为自然灾害的是( )A.南极洲发生强度很大的雪崩B.煤矿矿井发生塌顶事件C.川藏公路上出现山崩D.火车出轨造成多人死亡考查点3 自然灾害的特点3.寒潮的暴发会引发低温和霜冻,地震会引发滑坡、海啸、火灾等,这说明了自然灾害具有________特点( )A.区域性 B.周期性 C.可减轻性 D.联系性4.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干旱、洪水的发生都有严格的周期性规律B.“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指的是每100年发生一次大洪水C.自然灾害的过程、损害结果具有不可重复性D.不重复性是指有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具有周期性方法技巧练方法 如何判断自然灾害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2011年4月,美国南部多州遭受多次龙卷风袭击,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严重B.2011年7月23日,温州路段两列火车相撞,造成重大人员死亡C.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D.2008年6月10日,南极洲出现“冰震”方法技巧 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要看其是否由自然变异引起,如大气圈变异引起的龙卷风、台风灾害,水圈变异引起的海洋灾害等。
如果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不是由自然变异引起的,则不属于自然灾害,如人为纵火、交通事故等,都不属于自然灾害二是要看其是否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现象,即看其是否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如果自然变异现象没有对人类构成危害,如地震、火山等现象虽然是一种自然变异,但发生在月球等地外天体上或发生在无人区,就不能称其为灾害只有当自然变异现象造成的影响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命财产时才能称为自然灾害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都是自然灾害B.自然变异现象都是自然灾害C.自然灾害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D.目前,人类遇到的灾害都是自然灾害2.下列现象或过程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月球上的火山爆发B.建筑工人不慎从高空坠落C.大桥设计不科学导致大桥垮塌D.山洪冲毁道路和村庄3.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2009年2月22日,山西西山煤电集团屯兰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78名矿工遇难B.2009年1月30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生一起重大车祸,至少造成7名中国游客死亡C.2010年2月27日14:34,智利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已确认身份的遇难者达到452人,另有数百人下落不明D.某一地区出现连续性暴雨4.当地时间2010年4月14日,冰岛火山时隔近1个月再度喷发,释放出上次喷发时10到20倍的能量。
冰岛火山所处的孕灾环境主要是( )A.岩石圈 B.大气圈C.水圈 D.生物圈5.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日本面积不大,自然灾害频发;巴西面积很大,自然灾害较少发生;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B.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减轻的C.自然灾害的联系性就是灾害之间的联系性D.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6.亚洲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大洲,澳大利亚大陆、西欧则是自然灾害发生较少的区域反映出自然灾害的特征是( )A.广泛性 B.区域性C.频繁性 D.不可避免性下图为我国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受水灾的县域个数与总县域个数的比值)多年平均的月变化图”读图回答7~8题7.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的特点有( )A.峰值均出现在4~6月B.峰值出现月份与降水季节变化基本一致C.峰值出现的时间由北向南逐渐推迟D.珠江流域的受灾比最大8.当黄河流域水灾受灾比出现峰值时( )A.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到长江中下游平原B.巴西高原草木生长旺盛C.美国南部飓风活动频繁D.阿尔卑斯山雪线处于一年中最低位置题号12345678答案二、综合题9.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截至当地时间2011年6月19日,智利的普耶韦—科登考耶火山已经持续喷发了15天。
由于智利本国地形狭长,大量的火山灰随着气流由西向东飘过安第斯山脉后才缓缓降落,导致邻国阿根廷反而成为这次自然灾害的最大受害者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智利火山喷发的原因?(2)以上材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哪些特点?(3)火山喷发会带来哪些危害?(4)火山喷发是否“百害而无一利”?答案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知识清单①生命财产 ②自然灾害 ③自然变异 ④自然属性 ⑤社会属性 ⑥自然地理环境 ⑦规模 ⑧灾害 ⑨可减轻基础达标练1.B 2.C3.D [自然灾害的联系性表现在区域之间的联系性和灾害之间的联系性,该题体现了灾害之间的联系性]4.C方法技巧练A [B、C两项的致灾因子是人为因素,属于人为灾害;D项发生在无人区,无受灾体,不能形成灾情]综合提升1.C [自然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2.D [B、C两项不是由自然变异引起的,A项不会危及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不具有社会属性,故都不属于自然灾害]3.C4.A [火山喷发是岩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5.C [自然灾害的联系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二是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
]6.B [主要反映了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即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7.B 8.C [当河流水量达到一定数值时,就会造成水灾水灾受灾比为受水灾的县域个数与总县域的比值,其值越大,说明水灾影响面积越大水灾出现的时期体现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流域内气候特征第7题,考查图像信息的获取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出现在5~8月,峰值出现月份与降水季节变化基本一致;峰值出现的时间由南向北逐渐推迟;珠江流域的受灾比最小第8题,考查地理事象的季节变化规律当黄河流域水灾受灾比出现峰值时为7月: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到华北平原,美国南部飓风活动频繁,巴西高原草木枯黄,阿尔卑斯山雪线处于一年中最高位置]9.(1)智利处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两大板块碰撞处,地壳活动强烈2)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联系性、不可避免性和危害严重性等特点3)诱发地震、海啸、火灾、崩塌等灾害,影响交通,摧毁森林,吞没土地,污染大气和水源,危害人体健康等4)火山喷发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火山喷发中也能产生一些矿产资源,形成肥沃的火山灰土等无人区的火山喷发不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破坏,不属于自然灾害;2003年的SARS病毒流行属人为因素诱发生物圈的变异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某地区严重的山体滑坡是斜坡上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引起的自然灾害;某地遭遇暴雪属于大气圈的变异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
P2~3)《说文》中的这三个“灾”字从字形来看,分别从水、从火、从戈水、火成灾多是由自然变异引起的,一般指天灾从戈表示与武器、战争有关,兵灾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属于人祸P3~4)1.孟加拉国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地势低洼,一方面使得四周河流向该地汇集,另一方面又使该地排水不畅,从而导致洪水频发2.孟加拉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具有量大而集中的特点孟加拉国的降水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当西南季风势力强且来得早、退得迟时,当地的雨季就长,降雨强度大,从而会使得洪水的强度增大、持续时间延长3.流经孟加拉国的最大河流是恒河,孟加拉国地处恒河下游,地势低洼易涝,同时还要接受河流上游带来的大量洪水,加剧了水灾的威胁4.海潮冲向河口地区时,会对河水下泄产生顶托作用,不利于洪水下泄5.孟加拉国水灾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处于大河下游,上游来洪量大;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而集中;河口地区有海潮的顶托作用,不利于洪水下泄P5)1.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不重复性,发生里氏6级以上地震的间隔时间是50年,不是说每隔50年就必定发生一次同样震级的地震,只表明这种灾害在一年内当地发生的概率是1/50或2%。
2.1954年我国长江流域的洪水是百年一遇P6)1.我国气候的干旱期与寒冷期之间是有联系的,纵观我国近5 000年的气候变化,大体上是气候寒冷期与气候干旱期相对应,温暖期与湿润期相对应2.灾害链就是不同种类的灾害在一定区域内相互链接、相互加强,并在不长时间内相继发生的现象例如,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的大地震,在其国内瑞尼赫潮区引起了大滑坡,进而引起湖水上涨、外溢,淹没了瓦尔的维亚城,同时又在沿海引发了海啸;另外,在太阳活动高潮期,旱灾、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常接连发生P7上)从图表“1971~1995年全球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年均人数”中看,干旱和饥荒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受其影响的人数也是最多的,因而是对人类生命构成威胁最大的灾害P7下)材料一、二、三、四分别反映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联系性、周期性和可减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