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三十年《诗经·周颂》的研究综述.docx
10页近三十年?诗经周颂?的研究综述 摘要:从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出发,以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周颂?研究为论述对象,以现代研究为论述重点,分三阶段对?诗经周颂?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1986年至1996年为起步阶段,该阶段侧重?周颂?的篇名、主题、地位研究;1996年至2021年是过渡阶段,出现专题研究;2021年到2021年是成熟阶段,研究人员增多,研究内容多样化,以姚小鸥、祝秀权教授的研究成果为代表最后归纳研究内容,并对?周颂?的研究方法提出三点建议关键词:?周颂?研究阶段研究内容综述?诗经周颂?蕴藏着丰富的周代礼乐文化,历来被称为诗之“正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世纪上半叶以王国维和傅斯年等前辈学者为代表的?周颂?研究影响深远,在大批研究者的前赴后继下,至今,?周颂?研究已有了一个世纪的历史经调查,?周颂?虽在颂体文学中占有关键地位,但限于其“庙堂文学〞的性质,?周颂?研究在20世纪下半叶未受重视2021年7月,清华大学收入一批校友捐赠的战国竹简,其中包含局部?周颂?文献资料,?周颂?研究的地位由此提高另外,海外少数学者也曾致力探索?周颂?,并发表过数篇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论文,这些成果值得国内研究人员参考。
随着清华简的面世,回忆?周颂?研究史不仅有助于了解?周颂?研究中存在的优势与挑战,而且有益于为颂体文学的整体研究提供一整套研究思路秉着追昔思今的学术精神,综合文献搜集情况与研究特点,笔者将?周颂?研究史分为三个时期:1986年至1996年为起步阶段;1996年至2021年为开展阶段;2021年至2021年为成熟阶段着重论述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一、起步阶段:摸索与前进这一阶段,关于?周颂?的研究成果主要表达在以下几方面:〔一〕篇名研究清朝学者最重训诂,戴震、马瑞辰等的训诂著作都可看作是解释?诗经?字义的典范,在这些著作中,篇名释义是最根底的局部,今人中亦不乏训释篇名的成果如杨合鸣的?诗经五首篇名解?【1】〔P75-76〕涉及?周颂?中?酌??般??赉?的篇名解释论者首先阐述诸家关于三个篇名的不同释义,再结合自己的考证,得出如下结论:1.篇名“酌〞含“酌时宜之意〞;2.“般〞应训为“还〞意以契合诗旨;3.“赉〞义为“上天赐命武王〞〔二〕主题研究?诗经?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难免有牵强附会的解释出现,研究者要擦亮眼睛,用社会的、历史的眼光去解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刘操南的?没有合理内核吗?【2】〔P85-90〕,是从“颂〞的形式、先周和商代的农业经济史揭示?周颂?的核心理念,并列举?周颂?中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以阐述周朝统治者的农耕思想。
另有针对单篇章节解释?周颂?思想的论文,如姚小鸥的?论?【3】〔P95-100〕借助考论?三象?的性质与概念说明?周颂?的礼乐文化内涵张辉的?从颂诗看周朝统治者重视人事的特点?【4】〔P96-97〕主要论述了?周颂?在周朝社会生活中的人事作用,认为这些诗既可用来祭祀祖先或神灵,也有天子借祭天活动威令诸侯的功能,并将祭祀与祈求农业兴旺的关联交代清楚,说明农业生产在先秦时期社会开展中的重要性再如王潜生的?论周初颂诗的思想性?一文【5】〔P112-117〕,先答复“颂诗颂谁〞“颂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再着重阐述颂诗的进步意义论者认为颂诗反映了进步的天命观,赞颂了统治者“明德保民〞的开明政策,也对统治者进行了劝勉警戒〔三〕地位研究蔡守湘、朱炳祥的?人类精神初次觉醒的产物——论在文化开展史上的地位?【6】〔P95-102〕从人类文化开展史的角度考论?周颂?的地位两位论者首先回忆西周初年人与神关系的递嬗,认为?周颂?的宗教性质在夏商两朝的根底上发生实质性转变,周人已从原始的神鬼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再从人与自然关系的递进入手,考辩?周颂?中的农事诗,认为周人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逐渐摆脱动物习性,开始成为具有灵性的“站立起来〞的人;最后反观人类社会的变革,结合?尚书?和其他反映西周统治者言论的史籍证明?周颂?篇章安邦定国的社会性质。
孔子一再强调自己‘述而不作‘吾从周确实,是周公而非孔子,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和改造,使之标准化,以适应于当时奴隶制的统治所以,中国人类精神的第一次觉醒,不是在春秋时期,而是在西周初年已经开始,只不过至春秋战国蔚为壮观罢了〞【6】〔P95-102〕论者将人类觉醒归结于西周早期的劳动生产,有可取之处西周人对农业兴旺的祈求正是把对鬼神的依赖转移到自然上,这说明人类开始为了满足生存需求寻求解决方法,也即人本观念的苏醒另外,海外学者的?周颂?研究也值得关注夏含夷的?从西周礼制改革看的演变?【7】〔P26-33〕考察了?周颂?中的礼仪诗篇该文论点清晰,一是从时间角度出发,研究西周最早的诗篇,认为这些极有可能是用来被集体唱诵的祷告诗,其中必然表现着一定的西周礼仪形式;二是从语言学与历史学证据选取局部诗篇考察,认为这些诗篇由专职人员在祭礼中唱诵随着西周社会的开展,整个礼仪的轴心变化在于集体唱诵者与祭祀师的角色切换综观以上研究成果,我们发现,研究关于?周颂?的研究成果很少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至1996年,相关论文共有十余篇,研究内容倾向于挖掘?周颂?蕴含的礼制文化,研究范围狭窄因此,1996年至2021年,学术界主要致力于扩展研究范围,脱离篇名、主题、地位等大而化之的研究藩篱,深入文本,细化研究内容。
二、过渡阶段:沉潜与突破21世纪以来,诗经学界曾面临学术困境,许多学者对此作出反思,有人将这种困境概括为:一方面,“由于年代久远,有许多构成文字的符号在今天已不能释读,我们无法去追寻与诗歌创作者同时代的心理词典〞;另一方面,“围绕?诗经?这3万多字所建构的知识体系,已会聚了近3000年的历史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文本,而是由人类智力组成的海洋〞“诗经文本的不确定性、历史文献与‘地下证据难以取舍、?诗经?中诗歌的起源观点的不统一以及?诗经?研究能否到达客观性等疑惑〞[8]〔P80-85〕以上准确表述了?诗经?研究的现实障碍按时间来说,?周颂?是?诗经?中最原始的局部,和?诗经?其他诗篇相比,研究难度要增加很多倍可以看出,1986年至1996年,海内外?周颂?研究存在泛化现象,研究者多停留在对?周颂?政治语境的解读上,等级制的礼乐文化几乎成为每个研究成果都要论及的核心思想周颂?研究不应只着眼于西周政治背景的挖掘,周天子的统治不等于整个社会的情况,农耕文明、祭祀礼仪的内涵可以上溯到周朝的统治情况,也有自身独立的开展特点随着学科间联系的日益密切,?周颂?研究窘困的局面亟待改变,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寻求新突破。
综观这十年的研究成果,礼乐、祭祀、宗教几乎成为?周颂?研究的关键词祭祀产生的效力代表着周王朝的信仰,因此具有宗教性质;祭祀维护的是以周天子统治为代表的礼乐等级制度,因而祭祀又是礼乐文化的产物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因此无论怎么分类,研究内容多有交叉之处笔者拟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将1996年至2021年期间的研究成果分为以下几类:〔一〕?大武?组诗研究?周颂大武?篇相传因缅怀武王克商的伟大功绩而作,是?周颂?组诗中较有名的诗篇,对研究西周时期其他的文史问题具有借鉴意义今人研究如吕耀森的?研究管窥?[9]〔P45-47〕按照?大武?的篇数、篇目、次序对历代学者的研究进行综述在篇数上,王国维据?礼记乐记?立论,认为?周颂?有六篇,其他代表学者有杨向奎、孙作云、张西堂、高亨;姚小鸥据先秦其他典籍记载的关于“成〞字之义,驳斥静安先生观点,借助?左传宣公十二年?得出?大武?至少包含七章诗篇的观点,吕耀森赞成这一观点在篇目上,王国维以“夙夜〞一词为线索,认为?昊天有成命?属于?大武?篇章,高亨赞成王国维的篇章考论,但表示“夙夜〞一词实在?我将?篇章中,因而?我将?也是?大武?篇适宜的入选张西堂、姚小鸥的考证相互补充,共同将?时迈?纳入?大武?乐章。
在次序上,吕耀森只列举各家的次序安排,未对学者安排?大武?诗篇次序的理由阐述清楚李庆?关于中诸诗的探讨——王国维商榷?[10]〔P80-128〕颇有影响力李庆教授常年在海外从事日本汉学研究,因此文章列举了局部西方与日本汉学家对于?大武?乐章的见解,视域宽广,足资参考李庆教授认为王国维先生的?周大武乐章考?存疑甚多,要将?大武?研究透彻,必须先明白三个问题:1.古代礼乐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民间舞乐的关系;2.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的祭祀制度;3.如何看待?左传??乐记??吕览?中有关?大武?记载的文献史料李庆教授在这些问题上用力甚勤,结合海内外掌握的资料,对这三方面的问题给予了较客观的答复,为后代研究?大武?提供了参考思路张树国与梁爱东的?与“三象〞考辩?[11]〔P47-52〕一文认为:“象乐〞“勺乐〞与?大武乐章?歌词、舞容的结合,代表了周代宗庙乐章中诗舞综合艺术的最完美的形态姚小鸥的?诸篇绎释?[12]〔P37-40〕立足历代文献考释七组诗的含义〔二〕祭祀文化研究较早的研究成果如陈洪波的?从到汉代祭祀诗看秦汉之际的文化嬗变?[13]〔P8-11〕,西周至汉代祭祀诗的变化间接反映了社会政治思想统治的加强,祭祀对象、祭祀心态与宗教关心都是祭祀文化研究的常态问题,笔者以为是文的后两个论点有重叠之处,祭祀心态中也掺杂着周人祈求的宗教关心,将二者拆开分别论述显得有些牵强。
楚辞?与?诗经?同为南北文学的源头,?九歌?与?周颂?同为祭祀诗,反映的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学术界对二者之间的差异多有比拟这方面的成果以台湾研究人员高婉瑜的?论祭祀诗反映的南北文化——以、为考察中心?[14]〔P82-87〕为代表,该文论述详细,考据精详在祭祀对象上,作者认为周朝侧重祭祀祖先,以表歌功颂德、子孙显孝之意,但也祭祀“天〞和“鬼〞,出现诗人陈梦家所言:“祖先崇拜与天神崇拜逐渐接近、混合的现象〞[15]〔P562〕楚辞?倾向祭神,但具体是哪些神,名家众说纷纭,作者未表示自己的观点在思维模式上,作者认同、鲁迅等人的观点,南北环境的差异间接导致南方重“巫〞、北方重“史〞的局面,?九歌?正是“巫〞文化风气中自由精神的产物,?周颂?融入较多的政治文化思想,较早受到北方等级制度的规约在祭祀功能上,“?周颂?的祖先崇拜,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目的:强化宗法与等级意识、怀柔夏殷遗裔、鼓舞民心努力耕作〞[14]〔P82-87〕而?九歌?诸篇外表歌颂神灵,实那么直指现实,表达楚地人民的多样愿望,但作者对?九歌?具体的现实内涵未加以诠释在音乐歌舞上,周人承殷朝的礼乐文化,有严格的典礼制度,音乐随祭祀阶段的不同而变化,舞蹈有大、小舞之分,音乐和舞蹈的结合视祭祀的主要对象而定。
而楚地祭祀主浪漫活泼的风格,歌舞始终一体总的来说,?周颂?更加关注“人〞的观念此后类似的论文还有?从与祭祀诗的祭祀对象看南北文化的差异?[16]〔P23-27〕?祭祀祖先和以性娱神——、祭祀诗两极现象的文化考察?[17]〔P35-38〕、?与不同宗教背景之考察?[18]〔P77-82〕,等等专门探讨“祖先崇拜〞的文章如?试论中的祖先崇拜?[19]〔P33-35〕,是文认为:周人的宗庙观念在殷商王朝的根底上有所进化,立足保民安邦的为政思想,统治者更加关注人自身的需求第一,祖先神是宗周王朝的保佑力量和福祉的源泉,祖先神时刻关注周王朝的传承与开展,是周人渡过难关的心理动力;第二,祖先神也是宗周统治者德行的典范,具有标准与约束德行的力量天然的血缘关系将祖先神与祭祀者联系起来,但周人对祖先的崇拜归根到底是道德伦理化的结果,祖先身上善的品质无形中凝聚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庶民从看周人的祖先崇拜意识?[20]〔P96-97〕一文阐述了“祖先崇拜〞的对象,将崇拜对象的特质归结为“德〞和“孝〞,并说明“德是什么〞“周人为什么要颂德〞“孝如何贯穿周人的祖先崇拜意识〞等问题全文思路清晰,但是很多问题语焉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