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度中诊名词解释汇编.docx
17页2019 年度中诊复习名词解释1.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法,诊病,辩证的基础理论,基 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课2. 辩证: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 而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 思维过程3. 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总结与抽象4. 整体审察:指在对疾病进行审察时,要从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社会, 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两方面综合审察5. 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神志清晰,肌肉不削,反应灵 敏,是精充足神旺的表现6. 失神:病人两目晦暗,目无光彩,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精神萎靡,意识模 糊,反应迟钝手撒尿遗,形体羸瘦,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色泽8. 善色:病人虽有异常,但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 预后较好9. 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10. 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11. 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12. 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 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3. 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形状累累如珠,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 于颈项14. 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15. 乳蛾:咽部一侧或两侧红肿突起如乳突,是肺胃热盛,复感外邪凝结而成16. 斑: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摊于皮下,抚之不碍手者17. 白瘩:皮肤上出现的一种白色小疱疹,有晶瘩,枯瘩之别,多见于暑温,湿 温病中18. 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如鳞,抚之碍手者,是血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19. 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20. 恶色:病人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说明脏腑精气以衰,胃气不能上于面, 预后较差21. 假神:危重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常是重病病人临终前的表 现,古人比作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22. 客色:因外界因素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微有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23. 口形六态:为望口要点指口张,口噤,口撮,口僻,口振,口动六种口形 异常动态24.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指重病神志不清,病人不自主地伸手抚摸衣被,床沿, 或伸手向空,手时分时合为病重失神之象25. 胖大舌:指舌体较正常舌力大,伸舌满口多见于脾肾阳虚,或湿热痰饮上 溢之证。
26. 裂纹舌: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各种形态明显的裂沟多属热盛伤 阴,或血虚不润,或脾虚湿侵27. 强硬舌:指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语言謇涩多属热盛伤津,或热入心包,或痰浊内阻,或中分及中风先兆28. 颤动舌:指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多属热极生风,或气血两虚,阳虚, 或为酒毒29. 痿软舌:指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多属热盛伤津,或气血俱虚, 或阴亏已极30. 腻苔: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着一层油腻状黏液多 主湿浊,痰饮,食积31. 地图舌:指舌苔不规则大片脱落,与边缘厚苔界线清楚,形似地图,多属痰 浊未化,正气以伤32. 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 床意义33. 齿痕苔:舌体边缘有牙齿痕迹者,多因舌体胖大而舌受齿缘压迫所致,多见 于脾阳虚衰证34. 弄舌:舌在口中,动如蛇舐,上下左右掉动不宁,或微出口,旋即内收者, 常见于小儿先愚或动风先兆35. 歪斜舌:舌体不正,伸舌时偏斜于一侧,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36. 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37. 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38. 腐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中皆厚,刮之易去,其状如豆腐渣堆积舌 面,透过疏松之苔可见到苔质者39. 荣枯舌:舌质滋润,红活鲜明为荣舌,荣舌提示正气未衰,病情较轻,预后 较好,主病吉舌质干枯,色泽晦暗,缺少血色为枯舌枯舌提示正气已衰, 病情较重,预后不良,主病凶40. 嫩舌: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淡者为嫩舌嫩舌多见于虚证41. 子喑:妊娠后期,出现喑哑或失音者,称为妊娠失音,分娩后即愈,系因胎 儿渐长,胞胎压迫肾之络脉,而肾经上系于咽喉肾精不能荣于舌咽所致42. 金石不鸣:新病喑哑或失音,多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 壅肺,肺失清肃,邪闭清窍,以致肺气不宣,清肃失职所致43. 谵语:指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症状,属实证,多为邪热内扰心 神所致,见于外感热病,温邪热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等44. 顿咳:又称百日咳,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不断,咳后有鸡鸣 样回声,并反复发作,多因风邪与痰热搏结所致,常见于小儿45. 太息:又称叹息,指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是肝气郁 结之象46. 气短:指呼吸气急而短促,气短不足以息,数而不相接续的症状,其表现似 喘而不抬肩,气急而无痰声。
47. 狂言:指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叫骂詈的症状,属阳证,实证,多因情志 不遂,气郁化火,痰火互结,内扰神明所致,常见于狂病,伤寒蓄血症48. 呃逆:指胃气上逆,从咽喉部发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声短而频,呃 呃作响49. 金破不鸣:久病失音或失喑多属虚证,多因各种原因导致阴虚火旺,肺肾精 气内伤,以致金枯肺损,声音难出所致50. 少气:又称气微,只呼吸微弱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的症状,属 诸虚劳损,多因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虚所致51. 恶寒发热: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病机为外邪袭表,正邪相争,多主 外感表证52. 壮热:病人高热(体温在39°C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称为壮热53. 日晡潮热:下午多在3〜5时(即申时)热势较高者,是由邪热蕴结胃肠, 燥屎内结而致,病在阳明胃与大肠54.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向外透发的感觉严重者有热自骨髓 向外透发的感觉,则称为骨蒸潮热是由各种原因致阴液亏少,虚阳偏亢而 生内热55. 微热:轻度发热,其热势较他多在37〜38C之间多因内伤气虚,阴虚,气 郁小儿夏季热等,多见温病后期和某些内伤杂病56. 小儿夏季热:小儿在气候炎热时发热不已,至秋凉是不治自愈,亦属微热。
是小儿气阴不足(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完善),不能适应夏令炎热气候所致57. 寒热往来:指寒热与发热交替发作,病机为邪正相争,属半表半里证58. 自汗:指病人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常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症, 见于气虚,阳虚证59. 盗汗:指病人睡后汗出,醒后则汗止常伴潮热,颧红等症,见于阴虚内热60.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多属阳明 腑实,湿热,阴虚所致61. 战汗:指病势深重阶段,先见寒战不能自已,持续一段时间,而后大汗出 战汗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62. 完谷不化:指粪便中夹有大量未消化食物的腹泻表现多因食积,脾阳虚衰 所致63. 半身汗:指半侧身体有汗,或半侧身体经常无汗,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可 见于中风先兆,中风证,痿证,截瘫等病多因风痰,痰瘀,风湿闭阻患侧 经络,气血运行不调所致64. 手足汗:指手心,足心出汗较多多因阳气内郁,阴虚阳亢或中焦湿热郁蒸, 逼津外出而达于四肢所致65. 刺痛:疼痛如针刺其特点是疼痛的范围较小部位固定不移多因瘀血所 致全身各处均可出现刺痛症状,但以头部,胸胁,胃脘等处常见66. 周身痛:是指四肢,腰背等处皆有疼痛感觉。
根据疼痛的性质及久暂,可判 断病属外感或内伤如新病周身酸重疼痛,多伴有外感表证,多属实证,因 感受风寒湿邪,经气不利;若久病卧床周身疼痛,多属虚证,因气血亏虚, 筋脉失养67. 头晕:指患者自觉视物昏花旋转,轻者闭目可缓解,重者感觉天旋地转,不 能站立,闭目亦不能缓解因外邪侵入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经络阻滞,清阳 之气不升或风火上扰,造成邪干脑府或脑府失养而头晕68. 目眩:是指视物昏花迷乱,或如蝇蚊飞舞的感觉多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肝血不足,或气血不足,目失所养而头晕69. 目涩:指眼目干燥涩滞,或有异物入目等不适感觉伴有目赤,流泪,多属 肝火上炎所致若伴久祝加重,闭目静养减轻多属血虚阴亏70. 雀目:一到黄昏视物不清,至天明视觉恢复正常的叫雀目,又称夜盲多因 肝血不足或肾阴损耗,目失所养而成71. 耳鸣: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鸣或潮水声,或左或右,或两侧同时鸣响, 或时发时止,或持续不断,称为耳鸣多因肝胆火盛肾虚精亏而成72. 耳聋:即病人听觉丧失的症状,常由耳鸣发展而成新病突发耳聋多属实证, 因邪气蒙蔽清窍,清窍失养所致,渐聋多属虚证,多因脏腑虚损而致一般 而言,虚证多而实证少,实证易治,虚证难治。
73. 重听:是听力减退,听音不清,声音重复多因肾虚,痰浊上蒙或风邪上袭 所致74. 心悸:指患者经常自觉心跳加快,心慌,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多由心神不宁或心脏病变所致75. 麻木:指知觉减弱或消失的一种病症多见于头面四肢部可因气血不足或 风痰湿邪阻络,气滞血瘀等引起其主要病机为经脉失去气血营养所致76. 纳呆:又称纳少,不欲食,食欲不振指患者进食欲望减退甚至不思饮食的 主要是脾胃病变的反映77. 厌食:指厌恶食物,甚至恶闻食臭的症状多因食滞胃脘,湿热蕴脾,肝胆 湿热所致78. 消谷善饥:指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进食量多,称为多食易饥, 或称消谷善饥多为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79. 便秘:指大便秘结不通,排除困难,便次减少或排便时间延长欲便而艰涩不 畅者其病机总由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可见于胃肠积热,气机郁滞,气 血津亏,阴寒凝结等证80. 小便涩痛:即排尿不畅,且伴有急迫灼热疼痛感,多为湿热流入膀胱,灼伤 经脉,气机不畅而致可见于淋病81. 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点滴不出为闭,一般多统称为癃闭病假 有虚有实实者多为湿热蕴结,肝气郁结或瘀血,结石阻塞尿道而致。
虚者 多为年老气虚,肾阳虚衰,膀胱气化不利而致82. 余沥不尽:即小便后点滴不禁多为肾气不固所致83. 小便失禁:是指小便不能随意识控制而自行遗出多为肾气不足,下元不固; 下焦虚寒,膀胱失煦,不能制约水液而致若患者神志昏迷,而小便自遗, 则病情危重84. 遗尿:是指睡眠中小便自行排出,俗称尿床多见于儿童其基本病机为膀 胱失于约束可见于肾阴肾阳不足,脾虚气陷等证85.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眠,是指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易再睡,或睡而不酣,易于惊醒,甚至彻夜不眠的表现其病机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86. 嗜睡:又称多眠,是指神疲困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其轻者神 志清楚,呼之可醒而应,精神极度疲惫,困倦易睡,或似睡而非睡的状态, 称为但欲寐嗜睡则为神气不足而致87. 五更泄:指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即安,兼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者,为脾肾 阳虚,湿寒凝滞所致88. 除中:指久病,重病患者不能食,而突然暴食多属脾胃之气将绝89. 月经前期:指月经周期提前八九天以上多因血热妄行,或气虚不摄而致90. 月经后期:指月经周期错后八九天以上多因血寒,血虚,血瘀而致91. 崩漏:指妇女不规则的阴道出血。
临床以血热,气虚最为多见血得热则妄 行,损伤冲任,经血不止,其势多急骤脾虚,中气下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