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1世纪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pdf

3页
  • 卖家[上传人]:简****9
  • 文档编号:109953804
  • 上传时间:2019-10-2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93.08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前进论坛 ·2000·3 29 21世纪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 陈士奎陈可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五十周年和全人类迎接新世 纪到来之际,总结我国在20 世纪下半叶创立的中西医结 合研究,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 说: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 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中 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一大 优势;而且是中国在20世纪 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 和一大贡献,给人类医学特别 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 带来深远影响和深刻启示 一、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 史简介 (一)三个历史发展时期 1. 17世纪中叶 — — —中西 医汇通思想产生时期16世 纪中叶始有西方医药传入中 国,至17世纪中叶中医界产 生中西医汇通思想 代表人物 及著作有明代方以智(1611~ 1671年)著 《物理小识》(1653 年)、《医学会通》 等 他是提出 中西医“会通”思想的第一 人其他如汪昂(1615~1695 年)《本草备要》,王宏翰(约卒 于1700年)《医学原始》 等,王 学权(1728~1810年)《重庆 堂随笔》等,均吸收了当时传 入的西医知识 2. 19世纪中叶 — — —中西 医汇通派形成时期 鸦片战争 后,“欧风东进” 。

      医学界面对 西方医学大量传入中国,产生 了“全面西化” 、 “废止中医” 、 “保护国粹” 、 “中体西用”及 “中西医汇通” 等不同主张 中 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及著作 有唐容川(1862~1918年)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 朱沛文 (约生于19世纪中叶)《华洋 脏象约篡》 、张锡纯(1860~ 1933年)《医学衷中参西录》 、 恽铁樵(1878~1935年)《群 经见智录》 等 洋务派李鸿章(1823~ 1901年)在《万国药方》 序中 也讲 “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 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 与医学岂曰小补!”光绪皇帝 谕旨(1898年)也称“医学一 门关系至重,极应另立医学 堂,考求中西医理,以期医学 精进” 3. 20世纪中叶 — — —中西 医结合研究时期 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国以来,在国家和政府 统一领导下,首倡西医学习中 医,开展有方针政策保障、 有 组织、 有计划的中西医结合研 究 (二)中西医结合研究三 阶段 1955年卫生部举办全国 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对 组织 “西学中” 做出重要批示, 首次提出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 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 以提高”,并指出 “每个省、 市、 自治区各办一个70~80人的 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 期,则在1960年冬或1961年 春,我们就大约有2000名这 样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 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 家。

      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 视之” 于是全国各地相继举 办 “西学中” 班,培养出开展中 西医结合研究人才 1. 60~70年代:临床与 实验研究开创阶段 (1)西学中人员开创中西 医结合临床研究,如外科急腹 症、 骨科、 内科(呼吸、 心血管、 消化、 血液、 肿瘤、 内分泌,神 经等系统 ) , 妇产科、 儿科、 眼 科、 皮肤科、 精神科等,均开展 病 — — — 证相关性、辨证规律、 辨证标准及辨证论治、 同病异 治、 异病同治、 证 — — — 效关系 等研究 ; (2) 针刺麻醉临床研 究 ; (3) 中药方剂临床应用研 究 ; (4) 中药现代药理及化学 研究 ; (5) 新方药研究 ; (6) 舌 象与舌诊研究 ; (7) 脉象与脉 诊仪研究 ; (8) 实验研究,如上 海邝安 教授等1963年用大 医海观潮 前进论坛 ·2000·3 30 剂量激素研制成功世界上第 一种阳虚动物模型,开辟了中 医药现代动物实验研究方法; 与此同时上海沈自尹教授等 开展了中医“肾”本质的现代 研究; 1964年广州侯灿教授 报告了中医“入纲”辨证的病 理生理探讨等 揭开了对中医 “证”本质现代研究的序幕; (9)1978年开创中西医结合 研究生教育。

      2. 80年代:临床与基础 研究深化发展阶段 (1)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方 法,系统开展临床与实验相结 合研究 ; (2) 病证结合诊断及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研究更加规范深入 ; (3) 中药 新药开发研究及剂型改革创 新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 (4) 中 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不断 提出新理论、 新观点、 新概念, 如“生理性肾虚” 、 “病理性肾 虚” 、 “潜隐证” 、 “微观辨证” 、 “急性虚证” 、“急瘀证” 、“血瘀 证临界状态” 、“小儿感染后脾 虚综合证” 、“瘀滞期阑尾炎” 、 “蕴热期阑尾炎” 、 “毒热期阑 尾炎” 、 “菌毒并治” 、 “围手术 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5) 1981年成立中国中西医结合 学会同时创办中国中西医结 合杂志,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学 术交流及学术发展; (6) 198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立硕 士与博士研究生中西医结合 学科; (7) 1982年始中西医结 合医院及研究所等机构陆续 创办 3. 90年代:中西医结合 学科建设发展阶段 (1) 1992年国家标准 《学 科分类与代码》列出“中西医 结合医学”学科;国家教委批 准的全国高等院校国家重点 学科点中,批准了中西医结合 临床重点学科点(天津医大) 及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 点(上海医大) ; (2)“中西医结 合” 、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 定义的明确(中西医结合医学 定义为:综合运用中医药理论 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 交叉渗透产生的新理论与方 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 人 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 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 疾 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 (3)中 西医结合各学科专著陆续出 版 ; (4) 中西医结合专业及系 在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创办; (5)已编写出版(五年制用)或 正在编写出版(七年制用)中 西医结合教材 ; (6) 中西医结 合专家学者选入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医学 在中国诞生 她的诞生经历了 350多年的探索与研究 二、20世纪中西医结合 研究成就 (一)中西医结合架起三 座桥梁 1.架起了中、西医互相 学习、 互相沟通之桥梁,促进 了中、 西医学术交流、 渗透、 结 合 2.架起了中医药学通向 现代实验研究之桥梁,促进中 医药走上现代实验研究新阶 段及现代化发展 3.架起了中医药通向 (西方)世界之桥梁,促进了中 医药走向世界 (二)中西医结合展现明 显优势 1.中西医结合的“病证 结合”诊断,丰富发展了临床 诊断学,提高了对疾病、 机体 状态(包括亚临床、 亚健康状 态等)整体认识使临床诊断 更趋全面、 深刻,避免漏诊、 误 诊,并有利于指导临床中西医 结合治疗; 2.各学科大量临床资料 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辨病 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可明 显提高临床疗效,并优于单纯 中医或单纯西医疗效; 3.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 众多国际领先项目,如急腹 病、 骨折、 针麻及针刺镇痛原 理、 多脏器衰竭的中西医结合 治疗和研究,抗疟新药青蒿素 研制、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等, 展现出中西医结合研究远大 前景; 4.中西医结合研究可创 造新的医学理论、 新概念、 新 方法、 研制开发新药物等。

      (三)中国首创中西医结 合医学学科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同一 科门类的中西医药学互相交 叉、 渗透、 融合过程中形成的 交叉学科,是中国率先提出和 首先创立 我国政府及学术界 应珍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创 立,发挥我国医学家及科技工 作者的智慧,努力构建和完善 中西医结合学科及理论体 系 (四)中国独创中西医结 合医疗、 科研机构 1.经各级政府批准建立 中西医结合医院48余家,其 医海观潮 前进论坛 ·2000·3 31 中三级甲等医院15家,并列 入国务院批准、 卫生部颁布的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成为我 国法定的新型医疗机构; 2.我国首创中西医结合 科研院所,目前已达20余所, 其中设立在高等医学院校8 家,省立2家,直辖市立5 家1998年天津市政府批准 成立了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 究院另外,凡三级甲等中西 医结合医院所在地,相应成立 了省或市级中西医结合研究 所 (五)中西医结合研究产 生深远国际影响 1.中西医结合研究为世 界各国传统医药的发展及传 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研 究,带来示范和启迪; 2. WHO早在1977年关 于 《促进和发展传统医学的决 议》即指出“传统医学与现代 医学相结合,有可能在不久的 将来成为现实。

      ⋯⋯ 3.“结合医学” 、 “综合医 学” 、 “第三医学”等,已成为 20世纪人类医学普遍性新概 念 三、21世纪中西医结合 医学发展方向 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研 究,将沿着1996年《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 的决定》指出的“促进中西医 结合” 方向和目标不断向纵深 发展 (一)在中国已形成的中 西医结合(含传统医药与现代 医药相结合,下同)认识,必将 深化发展 实践将进一步证明 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必然 性、 优越性、 规律性和创新性, 展示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 的重要方向; (二)必将吸引越来越多 的国内外科学家、 医学家、 药 学家,乃至医药企业等投入到 中西结合研究,使中西医结合 研究朝着多学科、 多层次、 高 层次、综合性研究方向发展, 从而吸纳多学科知识成分,提 炼出新医学认识,形成新的医 学范畴,产生新的医学成果和 医学技术,编织新的中西医结 合医学新概念框架之网,构建 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 促进中 西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融汇 贯通; (三)紧紧围绕危害人类 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及常 见病防治研究,以及新药物和 新技术研究开发等,仍是21 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主要方 向; (四)中西医结合医学(包 括临床与基础)学科建设将逐 步完善,形成中西医结合学科 体系。

      保证我国首创的中西医 结合医学发展居国际领先地 位; (五)中西医结合医学教 育必将迅速发展,教育体系不 断完善,以满足社会发展及医 学发展的需求如中国的 “全 科医生” 必将是中西医结合的 全科医生; (六)中西医结合医院等 医疗机构建设将迅速发展,愈 加显示出中西医结合医疗机 构在医疗、 预防、 康复、 保健、 护理、 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 优势 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方法 及研究成果,将在各种类型医 疗机构更加普遍推广应用; (七)中西医结合医学知 识将更加普及,进一步形成 “中医好、 西医好、 中西医结合 更好” 的社会共识; (八)中西医结合医学,将 与现代医学、 中医药学并驾齐 驱,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在中 国形成共同承担人民卫生事 业的三种医学 建国五十年来,我国政府 制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卫生 工作方针都提出“中西医结 合”,如1950年提出“团结中 西医”(第一次全国卫生大 会) ; 1978年提出“坚持走中 西医结合的道路”(中央 《关于 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 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 告》 批语) ; 1985年提出 “要坚 持中西医结合方针”(中央书 记处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 ) ; 1988年提出“卫生工作要贯 彻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方 针”(七届人大《政府工作报 告》) ; 1996年提出“促进中西 医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 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卫 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

      表明 “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 、 “促 进中西医结合”,一贯成为我 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是我国 整个卫生工作的一种行动准 则,更是发展我国医学科学的 一种行动准则 促进和实现中 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 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 卫生工作者以及其他科技工 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 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 医海观潮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