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内容资料.ppt

173页
  • 卖家[上传人]:f****u
  • 文档编号:114784160
  • 上传时间:2019-11-1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69MB
  • / 17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单元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学校教育,教学目标: 1.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了解个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3.根据个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以及根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A.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B.教师 (教师的基本心理特征)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点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C.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D.教学媒体 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E.教学环境 物质环境 社会环境,(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A.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在学与教过程中,上述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三个过程,而且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1.教育心理学同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也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2.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也以教育中特有的心理规律等知识补充和丰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3.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互相交叉、相互补充4.教育心理学与分科教学法的关系:教育心理学是分科教学法的基础学科之一,,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我国教育心理学最早从西方引进,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二章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三节 中小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感觉、知觉、记忆,第一节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分阶段施教育 (2)定向性与顺序性--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 (3)不平衡性 ----关键期 关键期: 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4)个体差异性 -----因材施教 (5)互补性 ----- 因势利导、扬长避短,2.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7岁) 童年期(6、7岁——11、12岁) 少年期(11、12岁——14、15岁) 青年期(14、15岁——25岁)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二、童年期及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1、小学阶段(6、7岁-11、12岁,学龄初期) ①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②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小学生从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③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仍须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10-11岁(三年级):具体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 ④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中,个性的发展占有重要地位; ⑤对道德概念的认识已从直观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比较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片面到全面 注意力方面: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新奇事物所吸引,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识注意发展迅速 记忆方面:无意识记忆转向有意识记忆;机械识记转向意义识记;具体形象记忆转向抽象语词记忆 意志力:意志力不强,意志活动自觉性与持久性比较薄弱,教师应有意识引导生理发展特点:身高、体重、第二性特征急剧变化 心理发展特点: (1)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2)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3)心理活动随意性显著增长 (4)产生成人感,独立的自我意识强烈,初中二年级为关键期 (5)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6)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能力不强 教育对策:逆反心理——循循善诱,充分排解,正确表达情绪2、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3.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 生理发展:内分泌机制、形态发育、体内器官、性的成熟 心理发展: (1)智力迅速发展,接近成人水平,开始思考人生哲学与世界意义的问题。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2)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 (3)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不仅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并尊重自我但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 (4)对未来充满幻想,意志坚强性与行动自觉性有了较大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5)情绪情感趋于成熟,具备社会责任该、集体义务感,自控能力随之提升让.皮亚杰 | Janepiaget 1896—1980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因研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闻名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土,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着认知结构的不断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认知结构: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和组织 认知发展观: 图式——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表现为简单的反射,例如婴儿的抓握吮吸等;同化——儿童将已有图式的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顺应——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 平衡——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均衡”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 单维思维 思维的不可逆性 自我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 多维思维 思维的可逆性 去自我中心 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 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 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前苏联的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不能只适应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第一讲 小结及课后作业 一、学校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内涵 二、学校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三、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背景 四、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六、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心理结构特征 作业:登陆教育部网站,了解相关教育现状,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认知方式的差异: 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深层加工与表面加工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改进教学,因材施教2)智力的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1905年编制),它的智商计算公式是: IQ(智力商数),,35以下 重度智力落后 35-50 中度智力落后 50-70 轻度智力落后 70 以下 弱智 70——79 临界 80——89 中下智力水平 90——109 中才智力水平 110——119 中上智力水平 120——139 优秀 140以上 极优等,智力超常,比率智商的缺点: 人的实际年龄逐年在增加,而他的智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却可能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采用比率智商来表示人的智力水平,智商将逐渐下降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 个体间: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智力群体的差异 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目前的结论如下: 1. 男女智力总体大致相等,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也即很聪明和很笨的男性比女性多; 2.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呈现出性别方面的不平衡性,各有优势领域,如男性在数学能力、空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占优势,而女性在语言能力、记忆能力方面占优势对学习、劳动、工作,(3)人格差异,,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如:勤奋、诚实、马虎、骄傲、热情、助人、自私等 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在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 性格差异的分类: 1.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外向型和内向型 2.根据理智、情绪、意志三种心理机制在性格中结构优势: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3.根据个人独立性程度:独立型和顺从型,针对人格气质差异分类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推荐书籍: (美)玛蒂.莱利(Marti Olsen Laney) 《内向者优势》,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决定论 1.单因素(遗传决定论、成熟论、环境决定论)/多因素(主体自身作用列入影响个体发展因素之中并强调影响发展的因素在不同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地位、作用力大小的动态变化) 2.内发论(个体所固有的内在需要是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孟子“求四心”、柏拉图“学习即回忆”、弗洛伊德“力比多”)/外铄论(外在力量环境刺激是决定力量: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呢,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注重教育价值,注重教育对人性的改造功能)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