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适应相互关系研究.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57052789
  • 上传时间:2022-02-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6.89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适应相互关系研究                    刘 锐(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 210000)摘 要: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适应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及《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对280名高师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1)大学生的同一性地位主要分布在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的中间地位(D-M地位)(2)人际适应量表总平均分为3.52,人际适应性总体上呈正向趋势;(3)大学生人际适应与自我同一性显著正相关结论 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越好,人际适应也就越好,同时人际适应能力的增强对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也具有促进作用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 人际适应1.前言1.1 问题的提出自我同一性发展是青年期发展的重要任务,它关乎个体的心理健康、职业定向、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大学生处于青年后期,正是自我同一性进一步完善的时期,而现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不容乐观[1]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新阶段,自我同一性尚未完全确立,情绪性格不稳定,因而也容易产生人际适应方面的问题所以,为了大学生能更好的发展和完善自我,有必要了解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和人际适应情况及其相互关系。

      1.2 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的相关研究1.2.1 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是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渐成说”的核心,用以说明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代表人格成熟状态的一个术语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同时,也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2]自同一性概念提出之后,就吸引了大批的心理学家对它的研究,其中James Marcia提出了著名的“同一性地位”(identity status)的研究方法Marcia认为,在判定同一性结构的时候应首先考虑规定同一性状态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以过去的危机和现在的自我投入两个变数基础上提出了四种同一性状态:成就型同一性、延缓型同一性、排他型同一性和弥散型同一性[3]日本心理学家加藤厚在Marcia提出的两个变数之上追加了“现在自我投入的愿望”这一变数后又补充了两个中间地位,形成了六个同一性地位:①同一性形成地位(A地位)、②权威接纳地位(F地位)、③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了的中间地位(A—F中间地位)、④积极的延缓地位(M地位)、⑤同一性扩散地位(D地位)、⑥同一性扩散一积极的延缓中间地位(D- M地位);加藤厚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自我同一性量表,此量表由张日 教授于1989年修订,在此之后,广泛的被中国学者使用[4]。

      1.2.2人际适应的相关研究人际适应(interpersonal adaption)指个体在进入新的生活环境时,主动调适自己的心理观念和行为模式去适应新的社会群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过程[5]在人际适应性的相关性研究中,雷雳等人的研究发现,亲子沟通质量直接影响初中生的同伴关系[6]Michelle Vowel Covert等发现:大学生害羞倾向与自我指向人际问题的解决存在负相关[7]在人际适应性的差异性研究中,王钢用自编的《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测出: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形成了一个“U”字型发展趋势,大二、大三学生在人际适应性上明显低于大一、大四学生[8]对学生人际适应性的培养和干预研究通常是是基于以上两类研究Diane Klemme等对大学新生适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通过高年级大学生对新生一对一的帮助,可以使得新生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9]陈菊珍通过团体的方式对人际交往不良的大学生进行了干预,研究表明:团体对减轻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增强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11]1.3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的发展状况及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的相关关系。

      了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的现状及关系,有助于认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的本质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认识自我,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考察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人际关系和自我同一性已经进行了系统研究,成果显著但对大学生人际适应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还没有深入研究和探讨本研究希冀在此方面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研究的参考资料2.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所选被试全部来自唐山某高校被试分别取自大一到大四的文、理科学生文科被试全部来自中文系和教育系,共计115人,理科全部来自生命科学系和物理系,共计142人问卷共发放280份,有效回收问卷25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1.8%2.2 研究方法2.2.1测试工具本研究采用调查法,主要运用问卷有两个,一是由加藤厚1983年编制,经张日 教授1989年修订的《自我同一性测试问卷》该量表共计12个测查项目,测查项目由“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三个量表尺度组成,形成六种同一性地位全量表的折半信度系数为0. 88-0. 91(P<0. 01),重测信度为0. 78-0. 85 (P<0. 01);二是由张琴心编制的《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量表分为乐于交往、敢于交往、善于交往和利于交往四个维度,总分越高,人际适应性越强。

      此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96(P<0.01),同质性信度a系数为0. 929(P<0. 0l),经调查统计,此量表具有良好的实证效度、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效度和内容效度量表采用1-5scale计分2.2.2 测试组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取各系别、各年级被试,统一施测,匿名答卷2.2.3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结果3.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调查大学生的同一性地位分布在总体上表现出不均衡的特征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的中间地位(D-M地位)所占比例最大,达57.6%,其次是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的中间地位(A-F地位),所占比例达16.3%,两者之和达到了73.9%其余各地位,比例较小且男女生比例相差不大从各尺度的均值来看,平均分最高者为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其次是现在的自我投入和过去的危机,即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都有着较高的将来自我投入愿望和较低的过去危机体验自我同一性各因子在各人口因素上的t检验显示:系别与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差异显著,而年级、性别、所在地及家庭情况在自我同一性的三个因子上差异均不显著3.2 大学生人际适应的调查本研究问卷的分数范围为53-265分,得分越高说明人际适应性越良好。

      本次调查人际适应量表总平均分为3.52,学生的人际适应性总体上呈正向趋势各因素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利于交往>敢于交往>善于交往>乐于交往人际适应在各人口因素上的t检验显示:敢于交往与性别差异显著,男性均值高于女性;利于交往与所在地差异显著,农村均值高于城镇年级、系别、家庭情况在各个因子上并无显著相关,但从整体的得分来看,大部分因子的平均分都比较高这说明,在各个水平上,所测查的大学生的人际适应状况还是很乐观的3.3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的相关研究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相关关系进行测查,了解两者在总分及因子上有无显著相关关系4.讨论4.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从所得数据结果来看,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的各个地位上分布很不均衡究其原因,从复杂的学习和繁杂的考试中解脱出来的大学时代是个体自我的发现及再整合的时期这一阶段的青年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各种义务,因此在做出某种决断的时候总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以尽可能地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所以,在这个时期,大多数个体都处于同一性地位的一种中间状态,并以此种状态为跳板,探索人生中更高的轨迹,逐步形成D地位、A地位。

      也正是由于大学阶段,个体发展的这种特性,也才会使得D地位、A地位的人数会更少数据显示,系别与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差异显著,而年级、性别、所在地及家庭情况在自我同一性的三个因子上差异均不显著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大学生在系别上的自我投入和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上的并无显著差异从本研究选取的被试来看,文科人数为114,理科人数为143,有可能是样本的特征而导致了这一结果而性别与自我同一性差异不显著这与谈有花(2006)的研究不符[11]4.2人际适应的发展状况人际适应的总平均分及各因子的平均分都大于3,呈正向的趋势从总体上来说,这种情况是利于大学生人际适应和人际交往的同时也表明了,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大体上呈一种正向的、积极的态度利于交往得到了最高的平均分则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是很看重真诚的,且懂得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敢于人际交往,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对自我的信任和对他人的信任,以及对整个社会的信任而产生的人际交往动机从调查结果来看,男生比女生更敢于交往这可能是由于男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更容易接纳和信任他人,由于女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御机制比较强,所以女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因而在交往过程中男生比女生更为大胆,也更敢于交往。

      于交往着重考察交往过程中的利他性,包含了同理心、尊重、宽容等内在心理品质所在地在这一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在利于交往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一般来说,得分更高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其成长环境,形成了更为质朴和包容的性格另外,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中,城市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他们就是家里的宠儿,因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很少考虑到他人的需求,在交往过程中也很少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宽容、合作和情绪控制等方面不如非独生子女其它因子在人口因素上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这与笔者所查到的文献资料有所不符在年级方面,已有的研究表明,年级在人际适应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12]从所调查的被试学校环境来看,此学校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考研,学习氛围较为浓厚,这种环境使学生可能更为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人际适应和人际交往的培养4.3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的相关研究进入大学,学生的任务不再像高中生那样只是学习了,人际交往和自我的发展被提到了一个相同的高度,这两者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个体的自身的成长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认为,对于大学生群体,在生活中为自己的即定目标而努力的程度和有无对未来的积极想往和探索会对个体的人际适应状况产生影响。

      而人际适应的状况也可以作为反馈,影响个体对自身的评价,进而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大学是个体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象牙塔”,也是进入社会的“演练场”在这个时期,如果个体正在从事着自己理想中的事业,或者已经有了一个努力方向,并正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之做着积极的准备,并且有过过去的危机体验,这三种状态都有利于人际适应,对将来的投入愿望、现在的自我投入越高,则说明个体对未来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越强,表现在人际适应上就更乐于交往也更敢于交往从所调查的被试来看,所有被试均来自二本院校,由于学校的限制,这些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为以后能实现理想、立足社会,他们更有意向去完善自我及与人交往的能力,使自我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Waterman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个人具有一种清晰明确的自我肯定,包括那些使个人能够实现其所希望的目标,价值和信念[13]所以对内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越好,个体就越乐于交往、敢于交往,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更能宽容他人、运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人,因而也就更利于交往同时,在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他人的反馈,可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