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洛芬传递体的制备及性质的研究.doc
8页1布洛芬传递体的制备及性质的研究作者:聂传平 曹洪昭 郭伟英【摘要 】 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布洛芬传递体处方,制得的布洛芬传递体粒径分布为(122.3±31.9) nm,并以水 甲醇(20∶80,0.1%三氟乙酸)为流动相, HPLC 测其平均包封率为 48.92%初步稳定性考察表明,在低温(4℃)贮存 7 d,制品平均粒径及分布变化小,药物泄漏少于 3%,性质较稳定,为布洛芬新的给药技术提供了依据关键词】 布洛芬; 传递体; 包封率; 稳定性 ; 渗漏率传递体 (transfersomes,TF) 是一种类脂聚集体,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表面活性剂(如胆酸钠、去氧胆酸钠等)[1]粒径为数十至数百纳米,外观为胶体溶液,亦称为柔性纳米脂质体(flexible nano liposomes,FNL)[2] TF 是由脂质体处方改进而来,嵌入泡囊膜中的表面活性剂使其具有高度变形性,且能高效穿透比它本身小数倍的孔道,因此可用作各种大分子、水溶性或脂溶性药物载体布洛芬(1)生物半衰期短,维持治疗浓度需频繁用药,可能增加胃肠道的不良反应[3]及对肝、肾的损害作用[4] 为减轻 1 的不良反应,近几年国内外研制了多种新制剂和制剂新技术,如口腔崩解片、2眼用纳米混悬制剂、经皮给药微凝胶剂和脂质纳米囊载体。
本试验结合 1 的理化特性,利用新型 TF 技术包封 1,以期减轻 1 的不良反应1 仪器与试药FL 2200 型液相色谱仪(杭州福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Nicomp380 ZLS 型激光散射粒度仪(美国 PSS 公司);JY96 Ⅲ 型超声波细胞粉碎机(上海新芝生物研究所) 1 原药(山东新华制药厂,含量≥99.7%,批号 071002);1 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含量≥99.9% ,批号100179 200303);大豆磷脂( 上海金伴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080904);去氧胆酸钠(上海化学制剂供应站 );葡聚糖凝胶 G 50(上海化学试剂厂);维生素 E(VE,天津市光复精密化工研究所 )2 方法与结果2.1 1 TF 的制备[5]尝试了薄膜分散法、乙醇注入法、乙醚注入法、反相蒸发法等制备方法,由于后 3 种方法难以得到脂质膜,故选用薄膜分散法3精密称取 1 10 mg、大豆卵磷脂 30 mg、去氧胆酸钠 3.75 mg、 VE 0.37 mg 置磨口茄型瓶中,加入氯仿-甲醇(1∶1,v/v)8 ml,于 35 ℃、30 r/min 减压旋蒸除去有机溶剂,在茄形瓶内壁形成一层均匀的透明脂质薄膜,加重蒸水 10 ml,于 45℃ 、60 r/min继续旋蒸水化 1 h,将所得的水化混悬液在冰浴条件下经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处理 2 次(100W),每次 2.5 min,间隔 30 s,再依次经0.8、0.45、0.22 μm 微孔滤膜过滤,得半透明、具有淡蓝色乳光的1 TF 水分散体(1 mg/ml)。
2.2 1 TF 形态及粒径考察配制 3%磷钨酸钠溶液,临用前调节 pH 值 7.0,滴加到蜡板上,另将稀释至一定浓度的 1 TF 样品滴到铜网正面,用滤纸吸去过多样品液,将铜网正面向下盖到染液滴上,负染色 10min,取出铜网,用滤纸吸去过多染液,将铜网正面向下置于玻璃皿中,晾干,在透射电镜下观测其形态[6]从电镜视野可见,1 TF 形态均为球形或近球形,粒径在 120±20nm,颗粒分布均匀图 1 1 TF 透射电镜照片采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得 1 TF 的粒径分布均较窄,符合Gaussian 分布,卡方值小于 3,平均粒径 122.3 nm,见图 242.3 1 TF 包封率测定2.3.1 分析方法的建立 [7] 色谱条件:色谱柱 Venusil XBP C18 柱(4.6 mm ×200 mm,5 μm),流动相 水 甲醇(20∶80,含 0.1%三氟乙酸);检测波长 263 nm,流速 1 ml/min,柱温 24 ℃,进样量 20 μl线性关系:精密称取 1 对照品 25 mg,置 50 ml 量瓶中,加流动相溶解并定容分别精密量取 1 标准溶液 1、2、3、4、5 、6 ml,置 10 ml 量瓶中,用流动相定容,得 1 浓度为0.05、0.1、0.15、0.2、0.25、0.3 mg/ml 的系列溶液。
分别进样测定,记录峰面积(A),以 1 浓度(c)对 A 线性回归,得标准曲线方程 A=1.39×103c 9.42×104,R2=0.999 8结果表明 1 浓度在0.05~0.3 mg/ml 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取0.05、0.15、0.25 mg/ml 3 种不同浓度 1 对照液,重复进样 5 次,连续测定 5 天,日内、日间 RSD(%)分别为 1.03、0.95、0.86 和1.26、0.66、0.96,平均回收率为 99.89%,RSD 0.75%图 2 1 TF 粒径分布2.3.2 1 TF 包封率测定[8] 取同批 1 TF,共 2 份,每份 2 5ml一份置 10 ml 量瓶中,以 10% TritonX 100 溶液 3 ml 破乳,以流动相定容;另一份上葡聚糖凝胶 G 50 柱,用 pH 7.4 磷酸盐缓冲液(PBS)洗脱,分离 1 TF 与游离药物,将分离得到的 1 TF 置10 ml 量瓶中,以 10% TritonX 100 溶液 3 ml 破乳,以流动相定容将上述两份样品分别进样测定 1 的含量,第一份测得值为 W 总,第二份为 W 包,按下式计算包封率:包封率(%)=W 包/W 总×100。
测得按最佳处方制备的 3 批 1 TF 样品平均包封率为48.9%,RSD 0.61%(n =3)2.4 1 TF 初步稳定性考察2.4.1 1 TF 粒径分布变化 将 1 TF 分别置 4、25 和 37 ℃保存,于 0、1、2、3、4、5 、6 和 7 d 取样,以水稀释使大豆卵磷脂浓度为 2 mmol/L,采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 1 TF 样品的粒径分布,见表 1结果表明,1 TF 于 4 ℃贮存 7 d,平均粒径由 122.3 nm略增至 125.1 nm;粒径分布变化很小,变异系数(CV)由新鲜制备的0.261 增至 0.33425 和 37 ℃条件贮存 7 d,1 TF 平均粒径分别为 134.8 nm 和 138.2 nm,比 4 ℃保存显著增大 (P<0.05);1 TF粒径分布也变宽,CV 分别增至 0.303 和 0.360表 1 放置不同时间 1 TF 的粒径分布变化*注:* 新鲜制备的 1 TF 粒径为(122.3±31.9) nm,CV 为 0.2612.4.2 药物泄漏试验 药物泄漏试验采用透析法 [9]将 1 TF6透析介质(0.01 mol/L 生理等渗 PBS pH7.4)稀释至 1 浓度为 0.5 mg/ml,取 0.5 ml 加至透析袋中,置装有 40 ml 透析介质的具塞三角烧瓶中,于 4 和 25℃贮存 7d,平行试验 3 份。
分别于0.5、1、1.5、2、3、 4、5、6 和 7d 取样,HPLC 法测定 1 含量,计算累积泄漏百分率,结果见图 34 ℃保存时,1 TF 泄漏率很低,2 d 内的累积泄漏百分率小于 2.5%,7 d 内的累积泄漏百分率小于3%;25 ℃保存时, 1 TF 的泄漏率显著高于 4 ℃,7 d 超过 12%因此,1 TF 宜在低温(4 ℃)保存系列 1:1 TF(4 ℃); 系列 2:1 TF(25 ℃)图 3 1 TF 累积渗透漏曲线(n=3)3 讨论采用反相蒸发法制备 1 TF 时,曾选用二氯甲烷和乙醚两种溶剂,但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的重复性较差,其中后者更差,这可能与药物自身的性质有关曾用乙醚注入法制备 1 TF,但因乙醚的沸点只有 34.5 ℃,药物、磷脂及去氧胆酸钠在溶解时就会挥发一部分乙醚,同时在除去乙醚时,形成的 1 TF 易结块,实际操作中,难以控制最终选用经典的薄膜分散法制备 1 TF,所成膜均一71 是弱酸性药物(pKa 4.4),在酸性条件下溶解度较低,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较易透过角质层因此为提高 1 的最低检测量,本试验用 0.1%三氟乙酸将流动相调至 pH2.0。
通常在 pH 7.4 缓冲液和 4℃ 保存条件下,包载药物的传递体在短期内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之后内容物开始加快向外泄漏,这可能是传递体膜中的磷脂水解成溶血磷脂和游离脂肪酸,进而引起传递体膜的不稳定造成的参考文献】1 陈彤, 侯世祥, 石碧琼, 等. 传递体透皮研究的最新进展. 中南药学, 2005, 3(1): 43~46.2 Cevc G, Schatzlein A, Blume G. Transdermal drug carriers: Basic properties, optimization and transfer efficiency in the case of epicutaneously applied peptides. J Controlled Release, 1995, 36(1 2): 3~16.3 仲珑瑾, 程能能. 非甾体抗炎药致胃肠道损害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4, 13(1): 56~59.4 Henry D, McGettigan P. Epidemiology overview of 8gastrointestinal and renal toxicity of NSAIDs. Int J Clin Pract, 2003, 135(suppl): S43~S49.5 陆彬.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21~133.6 赵春晖 , 王东凯 , 李 翔, 等. 3 种方法制备硫酸卷曲霉素脂质体及其药剂学性质考察. 中国药房, 2008, 19(31): 2442~2444.7 罗晓清, 顾瑶华, 吴芝园. 八种中药挥发油对布洛芬促透作用的比较. 中药材, 2007, 30(5): 571~573.8 高晓黎, 季兴梅. 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法测定脂质体包封率的条件筛选. Chin Pharm J, 2003, 38(7): 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