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膜生长第04章.ppt
61页薄膜与表面物理薄膜与表面物理 第四章第四章 再构表面和吸附表面再构表面和吸附表面 第四章第四章 再构表面和吸附表面再构表面和吸附表面 表面的出现破坏了晶体的三维 平移对称性,因此它本身就是一种 晶体缺陷 表面的出现伴随着大量悬键的 出现为了降低表面能,表面上原 子会改变其组态力图使表面能有所 降低发生弛豫和再构 第四章第四章 再构表面和吸附表面再构表面和吸附表面 表面的几层原子之间的距离 发生变化以降低表面能的现象叫 表面弛豫现象 表面原子重新成键、从而改 变表面的平移对称性,形成再构 表面的现象叫表面再构 第四章第四章 再构表面和吸附表面再构表面和吸附表面 表面吸附一些原子后也有利于 表面能的降低,表面吸附一些原子 后表面的周期性也会发生变化,形 成吸附表面 所以表面出现破坏了晶体的三 维对称性后会发生三种现象:表面 弛豫、表面再构和表面吸附 4.1 4.1 再构表面和吸附表面的标记再构表面和吸附表面的标记 4.1.1 三个概念 理想表面:几何面切开后表面。
清洁表面:在超高真空(UHV)系统中经 过离子轰击后杂质含量小于10-3的晶体表面 ,一般已发生再构 吸附表面:表面上吸附了其他元素的表 面这些元素一般是外界沉积到表面上的, 但也可以是晶体内杂质或合金元素向表面偏 析的结果 4.1.2 4.1.2 表面周期性表示法表面周期性表示法 1.理想表面 m’a’+n’b’ a’和b’分别为表面元胞基矢(矢量) ,m’和n’是整数 2.实际表面 实际的再构表面和吸附表面的二维 周期性会发生变化,其周期性可表示为 : ma+nb 4.1.2 4.1.2 表面周期性表示法表面周期性表示法 a和b分别为表面元胞基矢,m和n是 整数有两种情况: 1) a、b可以和a’、b’平行,且有以 下关系: a = pa’ , b = qb’ 这里p和q是整数此时晶体实际的再构 表面结构可表示为: 4.1.2 4.1.2 表面周期性表示法表面周期性表示法 E (hkl )-( p q ) E是元素符号, ( hkl )是晶体按几 何面切开的晶面。
例如:Si(111)- (77)表示Si的 (111)面,经过再构后形 成的元胞,是Si(111)理想表面元胞的 (77) 倍 4.1.2 4.1.2 表面周期性表示法表面周期性表示法 2)实际再构表面和吸附表面的 基矢a、b还可以和a’、b’不平行并 有如下关系: a=p1a’+q1b’,b=p2a’+q2b’ 这里p1、q1、p2和q2是整数 4.1.2 4.1.2 表面周期性表示法表面周期性表示法 如果a相对a’, b相对b’的转角 相同,则再构表面和吸附表面结构 E可表示为: E ( hkl )-(a/a’ b/b’)-θ -A 这里a、a’ 、 b、b’是各基矢长 度,θ是 转角,A是吸附元素例 如P.66 4.2 4.2 半导体再构表面结构半导体再构表面结构 4.2.1 Si(111) Si(111)面是Si单晶的自然解理面, 所以在UHV下劈裂Si即可得到,这就为 研究Si表面提供了一个合适晶面60年 代初,已开始用 LEED(低能电子衍射)研 究它由于实验条件不尽相同,所以多 年来发表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结果。
4.2.1 Si(111)4.2.1 Si(111) 许多工作涉及Si(111)-(77)原 子结构,它的原胞大小是没有再构 时的49倍,这样复杂的大原胞结构 ,用LEED谱处理是很困难的但正 是因为这复杂的大原胞,所以也吸 引了许多人去想方设法地研究,并 取得了很大进展和成功 4.2.1.1 4.2.1.1 Si(111)Si(111)--(11)(11)与与(21)(21) 在很低温度(T<20 K)UHV下解 理Si单晶,可以得到Si(111)-(11) 结构若把Si(111)-(77)在高温 (≈1200℃)下淬火或用短脉冲激光退 火(LA)也可以得到Si(111)-(11)结 构 4.2.1.1 4.2.1.1 Si(111)Si(111)--(11)(11)与与(21)(21) 在室温UHV下解理Si单晶可以 得到Si(111)-(21)再构这种再构 是亚稳定的在大于400℃下退火 ,不可逆转地转变为(77)再构而 (77)再构是稳定的 4.2.1.1 4.2.1.1 Si(111)Si(111)--(11)(11)与与(21)(21) 关于Si(111)-(21)再构,Haneman 在1961年提出了一个翘曲模型。
这个模 型在长达20年之久广泛地为大家所接受 ,因此人们曾认为Si(111)-(21)的结构 模型已被很好解决了但进一步的研究 发现,以这个模型算出的电子表面能带 结构与光电子谱实验的结果不符合,如 图6.2.3所示 4.2.1 Si(111)4.2.1 Si(111) 4.2.1.1 4.2.1.1 Si(111)Si(111)--(11)(11)与与(21)(21) Pandey根据以上事实,提出一 个“π键链重构”模型(图6.2.2)这模 型最顶上的两层原子(用圆圈表示, 圆的大小表示原子的高低)排成曲折 的链状,虚线表示表面原胞从图 6.2.2(B),可以更清楚地看见这个模 型原子间的键合状况 4.2.1 Si(111)4.2.1 Si(111) 4.2.1.1 4.2.1.1 Si(111)Si(111)--(11)(11)与与(21)(21) 图6.2.2(B):A硅原子从第二层向第 一层上升B硅原子的电子向A硅原子转 移,使悬键完全被占满另一方面,B原 子的悬键则变为空态表面是半导体性 的在A原子的悬键形成价带,其能级 在Fermi能级(EF)之下。
在B原子的悬键形 成导带,其能级在EF之上导带与价带 间具有0.5 eV的能隙 4.2.1.1 4.2.1.1 Si(111)Si(111)--(11)(11)与与(21)(21) 4.2.1.1 4.2.1.1 Si(111)Si(111)--(11)(11)与与(21)(21) 后来的能量计算也证明,翘曲 模型是不稳定态,而“π键链重构” 模型则能量较低这个模型同时可 以说明光电子谱测得的表面能带色 散,能隙大小,表面态的对称性, 以及芯能级的表面位移等 4.2.1.1 4.2.1.1 Si(111)Si(111)--(11)(11)与与(21)(21) 此外,“π键链模型”预言,当光 的极化平行于链方向或垂直于链方 向,光的反射或吸收呈强烈的各向 异性这种反射和吸收实验都已证 实了这个预言 4.2.1.1 4.2.1.1 Si(111)Si(111)--(11)(11)与与(21)(21) 同时,STM和HREELS(高分辨率电 子能量损失谱,high resolution electron energy loss sepctroscopy) 的实验结果也支 持“π键链模型”。
目前人们普遍舍弃了翘 曲模型,而接受了“π键链模型”关于一 些细节问题,随着深入工作的开展,可 能还有一些修改或说明 4.2.1.2 Si(111)4.2.1.2 Si(111)--(77)(77) 60年代初,已经用LEED证明存在 Si(111)-(77)但对这个十分大的元胞 再构长时期以来有很多争议首先的一 个问题是Si(111)-(77)是本征结构还是 在实验中玷污的?因为要得到这种再构需 要相当高的温度处理另一个问题是 (77)的再构,如果用LEED的动力学计 算,工作量太大,很难解决 4.2.1.2 Si(111)4.2.1.2 Si(111)--(77)(77) 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已证明Si(111) -(77)再构是一个本征结构,同时也解 决了结构模型问题得到广泛承认的半 导体表面结构不多,Si(111)-(77)是其 中之一此外,利用动力学LEED方法确 定了5个原子层近200个原子的位置,进 一步证实了大家公认的DAS模型(二聚体- 添加原子-层错模型) 4.2.1.2 Si(111)4.2.1.2 Si(111)--(77)(77) 早期的Si(111)-(77)模型是空位模 型,这些空位周期排列成(77)的衍射图 案。
此模型产生很多悬键,从能量上说 是不利的后来提出增原子(adatom)模 型,减少悬键,但引入了表面应变 Bennet则提出了层错模型,层错概念的 引进,对以后DAS模型有很大帮助 4.2.1.2 Si(111)4.2.1.2 Si(111)--(77)(77) 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 Takayanagi等在透射电子衍射(TED) 的基础上提出了DAS模型 这模型 曾得到X射线衍射,STM等实验的支 持,被大家普遍接受 DAS模型是 一个很复杂的结构(图6.2.6) Si(111)Si(111)--(77)(77) 4.2.1.2 Si(111)4.2.1.2 Si(111)--(77)(77) 它由三层原子组成(图6.2.7(a))一个 平行四边形的元胞(77)可以用短对角线 把它分为二个等边三角形区域(亚原胞)(图 6.2.7(b))在一个亚元胞中,原子按正常 方式逐层堆积. 在另一个亚元胞中原子的 堆积方式不同,第二层形成一个层错排列 区域(图6.2.7的阴影区) 4.2.1.2 Si(111)4.2.1.2 Si(111)--(77)(77) 4.2.1.2 Si(111)4.2.1.2 Si(111)--(77)(77) 由于缺少最上层原子,在平行四边 形的顶角和边上形成深空位(图6.2.7(b) 的圆圈和椭圆圈)。
在每个亚元胞区域 中,在铺满原子的表面层上有6个添加 原子这12个原子都与下面第一层的6 个原子成键,因而每个增原子都有一个 未饱和的悬键 4.2.1.2 Si(111)4.2.1.2 Si(111)--(77)(77) 在第一层原子中,除了18个原 子与增原子成键外,还剩下6个未 成键的原子,称作剩原子(rest atoms)(图6.2.6的(a),(b)),一半剩 原子在有层错的亚元胞中,另一半 在无层错的亚元胞中,它们都具有 悬键 4.2.1.2 Si(111)4.2.1.2 Si(111)--(77)(77) 第一个亚原胞的边上的第三层原子有9个 二聚体键(图6.2.7(b)双线表示)这是由于第二 层原子偏离正常位置所引起的DAS模型的主 体目前已得到普遍承认,但有一些细节,例如 顶角空位,计算值比实验值稍深一点,这可能 是STM针尖不能探测这小而深的空位所产生的 关于怎样形成这种复杂结构的机制问题,目 前还未见有研究的报导 4.2.2 Si(001)4.2.2 Si(001) 1959年Schlier和Farnsworth就根据 LEED的l/2分数斑点提出了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