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里士多德心理学.ppt
17页亚里士多德之——教育思想第三组成员制作我们所要了解的• 一、简介亚里士多德• 二、观点和主张• 三、影响• 四、评价一、简介 •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希 措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 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他总结了泰勒斯以来古 希腊哲学发展的结果,首 次将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 开来,开创了逻辑学、伦 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 学科的独立研究他的学 术思想对西方文化、科学 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主要散见于他的《伦理学 》和《政治学》等著作中 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 大的思想家”返回二、观点与主张• Ⅰ、论三种灵魂与三种教育 •Ⅱ、论儿童的年龄分期 •Ⅲ、论音乐与文雅教育 •Ⅳ、灵魂说与和谐教育 •Ⅴ、论自由教育 •Ⅵ、知识论与求知方法 • 论三种灵魂与三种教育以其哲学观为基础,亚里士多德 构建了他的灵魂论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理性灵魂、非 理性灵魂和植物性灵魂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 、判断等方面,是灵魂的理智部分,又称为理智灵魂,是 最高级的灵魂非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 等方面,是灵魂的动物部分,又称为动物灵魂。
植物灵魂 主要体现在有机体生长、营养、发育等生理方面,是灵魂 的植物部分动物灵魂是中级的,植物灵魂是最低级的 低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多,形式少;高级的灵魂含有的质 料少,形式多人人都具备这三种灵魂,且从出生到成人 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即儿童出生 前后主要是身体的发育、生长,到了稍大一点时就表现出 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成人时才有思维、理解、 判断等能力的出现在教育上,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灵魂 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体育、德育、智育其中 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的目的他认为,要使人的灵魂 得到健康的完善的发展,必须施于人不同阶段十分恰当的 教育和训练• 论儿童的年龄分期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 的自然顺序他说“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 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然后再及于理性 方面,我们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 智”亚里士多德将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 • 0一7岁主要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 7一14岁主要进行德行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 品格; • 14一21岁的教育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理性灵魂与积 累知识 • 在德、智、体的教育方式上,亚里士多德主张遵 循中庸原则。
教育明显应基于三项准则:中庸、可 能的与适当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孩子们应学习 对他们有用的东西,但不能庸俗化如:不应该 教给他们以任何歪曲身体形象的技术或者是能使 他们挣钱的技术 • 在亚里士多德的阶段教育理论中,每个阶段的教 育内容侧重点不同• 0—7岁的教育:在这一阶段中,亚里士多德注重体育教育 首先,他主张胎教,强调孕妇的保健问题婴幼儿阶段 的教育,应顺其自然,以孩子的身体发育为主实践应先 于理论,而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前,亚里士多德主 张应使孩子得到良好的营养和适当的锻炼婴幼儿的体育 活动很重要,可以帮他们做一些适合自身的活动进行锻炼 他同时指出,幼儿的锻炼要适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防止他们过度疲劳从出生到五岁这一阶段,亚里士多德 反对儿童进行课业学习或强迫的劳作,以便面对他们的身 心发育产生消极的影响既然在教育方面习惯先于理性, 身体先于思想,由此,显然预先应把儿童交给体育教师, 这些人能造就儿童的体质和教给他们身体方面的本领身 体训练,能保证青少年拥有良好的体魄与勇敢的精神体 育教育可以通过简单的军事操练来进行但是他坚决主张 体育训练要坚持适度原则,循序渐进,反对以竞技为目标 的过度训练,如受训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孩子们的健康 是受到损害的那些幼时曾经是胜利者的人们成人以后建树 很少。
运动员的体格对公民的正常品性以及健康和生育 都没有什么好处,过于虚弱的体格同样不好,介于二者之 间的体格最为适宜•7-14岁是少年儿童教育阶段这是一个学习、受教育的最关键时期, 是奠定坚实基础的时期为使动物灵魂得到良好发展,所以,这一时 期要把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具有德行的人, “德行就是中道,是对中间的命中”,“不论是从实体上说,还是从 本质上说,德行都是中道,是最高善和极端的正确”德行是不足与 过度的中间如勇敢在鲁莽与懦弱的中间;慷慨在浪费和吝音的中间 等等这种德行就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完成德育就是要培养人的 伦理德行,做到“弃恶从善”,达到习惯的培养和形成亚里士多德 认为能够培育德行最好的教育即是音乐,其次是绘画和雕刻 • 亚里士多德主张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使学生养成“中庸”适度 的道德品质例如公正、节制、勇敢等他认为道德的形成有三个因 素:天性、习惯、理智其中习惯的养成起关键的作用,因此,进行 道德习惯和道德活动的培养,是形成优良品质所不可缺少的14—21 岁主要是对年轻人进行理智灵魂的培养这个阶段的教育以沉思活动 为主,因为人的理性灵魂的特点就是思考、理解和判断,这些必须以 足够的沉思为基础。
人们在闲暇中持续地沉思,可以领悟人生的幸福 和真谛• 14-21岁的青年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就是发 展理性,发展智慧,即知识与理性的训练主要 是对年轻人进行理智灵魂的培养这个阶段的教 育以沉思活动为主,因为人的理性灵魂的特点就 是思考、理解和判断,这些必须以足够的沉思为 基础人们在闲暇中持续地沉思,可以领悟人生 的幸福和真谛 • 智育的目的是充分开发人理性灵魂的功能,培养 人的理性美德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 亚里士多德将其进一步升华到“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的高度使求知识、爱智慧内化为人的自觉意志 根据他开办的吕克昂学园的学科设置如哲学、 逻辑学等来进行推测,他的智育主要应该是加强 对思辩科学与哲学的教育,开发人的理性灵魂, 使其智慧和德行达到崇高和完美的境界•论音乐于文雅教育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其和 谐发展教育的核心,也是他所划分的情感教育阶段的主要内容他认 为音乐是进行美育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智育的发展,更是道德教育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没有功利性,给人以美的享受、道德的熏陶 他认为,音乐是形成人的性格的一种重要的力量,它不但适宜于在 少年时期学习,而且在各个年龄阶段都需要学习。
幼年阶段学习音 乐方面的知识,就可以鉴别音乐的美,并从中感到乐趣;少年时期学 习音乐,有助于体格的锻炼,有助于学业成就的获得;青年时期学习 音乐,是为了欣赏高尚的曲调和旋律因此,亚里士多德主张必须将 音乐纳入教育计划之中与智育不同,智育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 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亚里士多德 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在闲暇时 供理智的享受音乐是自由和高贵的学科,可使人心灵娱乐,陶冶性 情,且有助于理智的培养除了通过音乐来实施道德教育外,还有专 门的道德训练不能为了参加竞赛而刻苦进行技术训练,也不能追 求惊奇和高超的表演……应以青少年达到能够欣赏高雅的旋律和节奏 的水平为限音乐教育以培育德行为主,因此所选的乐调应该是有 助于培养良好品德的乐调绘画、雕刻教导他们能欣赏那些表现道德 观念的绘画,加强他们对于道德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主张“文雅教育”他把学科分为实用和文雅两种,实用 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文雅学科没有功利 性,是专供闲暇和享受用的,是高尚的亚里士多德主张通过实际活 动和反复练习,使学生养成“中庸”适度的道德品质。
例如公正、节制 、勇敢等他认为道德的形成有三个因素:天性、习惯、理智其中 习惯的养成起关键的作用,因此,进行道德习惯和道德活动的培养, 是形成优良品质所不可缺少的• 灵魂说与和谐教育 • 1.灵魂说,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 魂,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相应于植 物的、动物的和人的生命人的灵魂包含两部分,一是非 理性灵魂;一是理性灵魂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 •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如同一块空无所有的白板,它 是感觉的接受器,感觉是灵魂感知外界事物的一种能力, 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 • 2.和谐教育以其灵魂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 于和谐教育的思想与灵魂三个组成部分相对应的教育分 别是: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他指出,只有通过这种 多方面的教育,儿童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 亚里士多德把这种和谐教育的思想与他提出的儿童年 龄分期相结合,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 ,儿童成长的中心不同,因而教育的重点也有所区别 0~7岁为第一个阶段7~14岁为第二个阶段14~21岁为 第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为理性教育阶段 •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 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 他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理 • 论自由教育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中,对后世影响最大 的是他提出的自由教育理论一个人仅仅把理性用来控制 情感还是不够的,还应当追求更高级的东西,即自由思考 的生活这种教育就是自由教育 • 自由教育的对象是人的理性灵魂,人的理性灵魂的功 能是沉思自由教育的实施,要想达到沉思的效果,需要 两个基本条件:(1)闲暇;(2)自由学科 • 沉思活动需要充分的闲暇闲暇并非无所事事,闲暇 与沉思相联系沉思的活动也是一种有为的活动,他本身 既有较高的严肃的价值 • 自由学科是自由教育实施的另一个必备条件亚里士 多德认为,只有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学科,才是自 由人应当学习的知识所谓自由学科,包括读写算、体操 、哲学、音乐、绘画等 •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教育是唯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 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 能力和理性的发展;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并 且应避免机械的、专业化的训练• 知识论与求知方法。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类”的概念他认 为尽管一切知识最初都是要通过感觉的,但感觉所获得的 只是个别的,零碎的知识,只有把这些知识放到“类”里面 去,才能够理解这些知识,才可以获得更高级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分“类”的思想在人类思想史和教育史 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类的观念不但独立,还有系统, 它可以形成知识的系列和条理性;同时,分类的观念还提 供了寻求知识的方法和条件,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 性亚里士多德的求知方法主要有二,一是“下定义”法二 是“三段论”法如:大前提:“凡人都是要死的”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所以苏格拉底要死”亚里士多德关于求知方法的思想,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 响:一是关于事物变化“目的因”的问题二是关于知识的“完备形式”问题三是关于知识层次的“划分”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一 切知识都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高级的知识,一种 是低级的知识• 此外,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教育应有 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 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主张把天然素质、养 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 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他主张学 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 所侧重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 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 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亚里士多德反对由家长对子 女分散地进行教育,即反对家庭教育,教育是为城邦培养 有理性、有德行的公民,为了巩固城邦政治的长治久安, 教育是一个整体,应由城邦统一施行 • 亚里士多德还主张将教育立法他认为,立法者的职务就 是通过塑造善良的习惯而是公民们为善,通过立法——被 迫获得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