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公园规划设计案例分析.ppt
29页LOGO经典公园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1.1概况:上海中山公园是上海近代城市公园之一位于 长宁区中心长宁路780号,坐北朝南东邻兆丰别 墅,西与花园村、苏家角相连,北界万航渡路, 全园面积21万平方米1914年由英商的私家花园 改建,初名兆丰公园(JessfieldGarden)1944 年改名中山公园至今解放后,在保留原有风格 基础上,新增了牡丹园、梅园、月季园和樱花园 等,从而丰富了公园的四时景色规划分两个大 区:活动区和游憩区 一 上海中山公园平面图• 1.2功能分区 • 活动区: • 儿童活动区——紧邻南大门的西侧地段, 有供幼儿活动的一般游具区,结合假山地 形构筑的供学龄儿童活动的钻洞,越障, 滑道等组合游具区,以及在林间空地上新 设置的大型电动游具 • 展览馆区——位于儿童活动区以北,展览 馆面积约1500m2 ,供科普,书画,宣 教等展览之用馆前邻接大草坪,休息广 场及小卖部休息廊 • 文娱活动区——位于公园西端,旧址为动 物园,后改建为游泳池,溜冰场和小剧场 • 游憩区: • 1.东假山——紧邻南大门的东侧景区,构景中心 是清溪曲水,岸北一片樟林,岸南一片绿茵,东 侧外围筑有长约150米的土丘假山,所以与园外街 坊有良好的隔离,并构成林木的背景。
• 2.大草坪——公园中部草坪,东西长约180米,南 北宽约90米,面积宽阔草地北边成片丛植香樟 ,广玉兰,银杏等高大乔木,阻隔园外杂乱景物 ,形成良好的绿障背景,大乔木前配置樱花,桃 ,夹竹桃等中低层花木花木前以带状花草与草 地相接,构成以植物群体形态,层次,色彩为主 体的景观林间植有樱花亭,大理石亭及休息廊 草地南边空间开敞,面向水塘小岛,丰富了景 观层次• 3.牡丹园——以牡丹亭为景区轴线的焦点,两侧 栽植牡丹,芍药,配以点置山石和丁香,红枫, 桃,梅等观赏树木花卉前端主景为大型牡丹花 坛该景区东部入口处面临大片草坪,北边以水 杉密林为背景,突出衬托出低矮平坦的牡丹花坛 主题 • 4.假山花木园——公园中部的蜂腰地段,顺其狭 窄地形,布置了密集的曲折小路,形成五十多块 地形起伏的假山小丘,分块栽植各种观赏乔灌木 和花卉,并构筑假山,流泉,水池,小桥,曲径 ,别具自然情趣• 5.疏林草坪——草坪在公园西部,邻接假山花木 园,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在中心处有一 块长宽50-60米的草地,三面丛植各种观赏树木, 间以花灌木,以多层次的树丛形态组合,构成旷 野的疏林草地景观 • 6.西假山——原为苗圃,七十年代结合人防工程 堆筑大假山,平面呈“L”形,长宽100多米。
北 坡山脚凿有水池,池畔为月季园,春在亭1.3分析 •布局方面功能分区明显 动静安排合理,强调水体焦点布 局,山水骨架在空间分隔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水体布局上,以小面积溪塘分散设置,有效地丰富了 各景区的景色公园南部主体水域溪长岸曲,密切联系东 假山,入口活动区的大草地三个景区假山布局上,紧靠 公园边缘堆筑土山,植以密林,既能阻隔公园与干道,街 坊,学校等相邻单位的干扰,保证环境的安静,又有利于 创造良好的造景条件•造景方面采用以植物景观为主体的自然式布局,草地,树 木,花径,结合溪塘水体,缓坡小丘,构成具有浓郁的村 野气息的景观符合现代公园真谛在景域空间的总体组织上,葱郁的密林和开敞的草地,半 开敞的疏林相间串联,以弯曲变化的顺畅的园路贯穿,形 成一条有敞闭,大小,明暗变化的景域展示程序 • 布局图• 3.1概况:公园建设始于1957年4月4日,于1959年国庆节建 成开放,是上海市大型的综合性公园,唯一的山 水公园位于大渡河路189号,东邻华东师范大学 ,南进吴淞江,西靠大渡河北路,北临怒江路 全园设四门,面积36.56万平方米公园总体布局 模拟自然,园景以湖为主,山水结合,浩瀚的湖 面和26米高的铁臂山构成全园独特的景观。
规划 分四个大区:活动区、游憩区 、花卉苗圃区和行 政管理区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魏文伯取《宋书·宗 悫传》中“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意,将园名改 为“长风公 三 上海长风公园平面图• 3.2功能分区 • 活动区: • 1.水上活动区——银锄湖面积约十公顷,湖面宽 达三百多米,容纳三百多条游船,并可开展水上 体育活动长约六百米的河湾,为游船提供了回 荡,游憩的幽静水域 • 2.青少年活动区——在公园北端,临近北大门主 要入口以草坪和女民兵塑像组成活动区的序景 ,形式多样的游具布局在地形起伏的山坡松林中 ,构成长达六百多米的“勇敢者的道路”,尽端 为黑松山主峰为结景 • 3.文娱活动区——公园南部,临近南大门,辟有 供群众开展集体活动的大草坪,长140米,宽60多 米草坪东端竖工人塑像,西端建有露天舞台 • 4.大型电动游具区——八十年代新辟的游艺活动 区,建有“宇宙飞船”,“游龙戏水”等大型电 动游具• 安静游憩区——分设八个景点 • 花卉苗圃区 • 行政管理区布局图3.3布局特点• 规划布局模拟天然山水,既借鉴颐和园,又有江 南园林特色,构成一湖,二山,三池,四岛的轮 廓多变的景观银锄湖和铁臂山为公园的平面和 立面的构图中心,周围布局不同的功能区和景点 。
水体聚散结合,曲折多变主要的沿湖景点— —北岸临湖廊,东岸夕照廊,南岛朝霞榭及西岸 碧萝餐厅,互相因借,丰富了沿湖景观建筑体 量一般较小,隐于山水绿化之中,起了点景的作 用 • 反映时代特色和传统山水营造手法的借鉴,如银 锄湖、铁壁山,取毛泽东《送瘟神》诗中“天连 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句,将园中人工 湖命名为“银锄湖”,大土山命名为“铁臂山” • 4.1概况:位于西湖西南角,东连苏堤、西接环湖 西路,是一个介于小南湖和西里湖的半岛 ,面积近三百亩早在南宋时,有一条小 溪从花家山经此流入西湖,这条小溪就叫 花港当时,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港侧畔建 了一座别墅,称为“卢园“园内叠石为山 ,凿地为池,畜养异色鱼,于是游人萃集 ,雅士题咏,称为“花港观鱼“,成为西湖 十景之一旧时只有一池、一碑、三亩地 解放后经扩建,全园由鱼池古迹、红鱼 池、牡丹亭、花港、大草坪和密林六个部 分组成四 杭州花港观鱼平面图• 4.2功能分区 • 1.鱼池古迹——在公园东部景区,由苏堤进入东 大门,北侧临湖即是旧鱼池和御碑亭,为花港观 鱼旧址景区中部为筑有湖石假山和藏山亭的一 片草坪草坪南接蒋庄——建有民国初年的私家 园林。
• 2.大草坪——在公园北部景区,以东西长200米, 南北宽80米的大草坪为主体,供青少年开展集体 活动草坪北邻西里湖,视野开阔,可远眺湖光 山色草坪其余三面以土丘及常绿树林带与其他 景区分隔草地边缘丛植雪松,形成葱翠,高耸 的景观,草地中间并配置了树群和小亭 • 3.红鱼池——位于公园中部景区,为公园平面构 图的中心主体为大片鱼塘,水中置岛,以曲桥 ,土堤与外围园地相接原规划设置亭,廊,榭 三组建筑环抱中央鱼池,将鱼池分为内外二个空 间,以造成园中之园,层次丰富的空间 • 4.牡丹园——位于公园中部景区,临接红鱼池, 为公园的立面构图中心筑有土丘假山,山顶置 牡丹亭,山上种植牡丹,与假山石组合布置小 径将牡丹园划分成十多块种植台,以种植牡丹为 主,衬托以山石,红枫和翠柏 • 5.密林区——位于公园西部景区,有贯通西里湖 和小南湖的新花港水体,港岸自然曲折,两岸遍 植花木和密林,每当春季,绿岸花径,野趣盎然 • 6.新花港——位于公园南部景区,设有草坪,疏 林,亭廊及花港茶室茶室坐落在花港和小南湖 交汇处,旗岸临水,可与蒋庄,牡丹亭相互因借 布局图一空间布局特征图二• 4.3布局特点 • 公园布局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特点,景区划 分明确,各具鲜明的主题和特色,动静活动布局 合理。
• 空间构图吸取我国古典园林的手法,开合收放, 层次丰富,不是一览无余平面构图和立面构图 中心形成重点区域 • 主要导游线连贯各个景区,组成一个整体的,富 于变化的,虚实对比的连续构图又运用现代园 林手法,以草地和植物为主体组景,具有开朗, 明快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