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 第二节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ppt
54页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微山县第一中学• 知识与技能:掌握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 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规律 •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 学生探究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 探究的科学品质 • 重点: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 难点:元素周期律学习目标:1.Al与H2O的反应? 2.Si 、P 、S、 Cl的非金属性?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预习案的反馈信息微山县第一中学自主学习,思考交流 时间:5分钟1、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2、元素性质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微山县第一中学微山县第一中学探讨问题展示 方式展示小组点评质疑小组要 求探究一 实验探究实验1.展示人员员:声音洪亮,言简意 赅,操作规范, 求实严谨,板书 整洁总结讲解探究二投影2.点评质评质 疑人员员 :语言清晰, 先 点评对错,再点评 思路, 踊跃质疑 例1讲解探究三讲解3.其他同学: 认认真倾倾听,积极 提出疑问,重点 或疑难内容做好 笔记 例2讲解探究三 2讲解我的知识网 络投影3 组2组1 组4组5组7组6组8、9组全员参与全员参与全员参与全员参与全员参与全员参与全员参与全员参与1、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即元素原子的 )强弱的方法:复习回顾复习回顾得电子的难易2、判断元素金属性(即元素原子的 )强弱的方法:失电子的难易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小结:小结: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①①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 H2 2的难易程度的难易程度 (越易置换出氢气,说明金属性(越易置换出氢气,说明金属性 ))②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碱性越强,则金属性(碱性越强,则金属性 ))④④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 (金属性(金属性 的置换金属性的置换金属性 的)的)③③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位置越靠前,说明金属性(位置越靠前,说明金属性 ))⑤⑤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 (对应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金属性(对应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金属性 ))越强越强越强越强强强弱弱越强越强越强越强①①单质与单质与H H2 2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的难易程度 (与(与H H2 2化合越容易,说明非金属性化合越容易,说明非金属性 ))②②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则非金属性(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则非金属性 )) ③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最高价含氧酸酸性最高价含氧酸酸性 的强弱的强弱(酸性越强,说明非金属性(酸性越强,说明非金属性 )) ④④非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非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 (非金属性(非金属性 的置换非金属性的置换非金属性 的)的)⑤⑤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的强弱 (对应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对应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 )) 越强越强越强越强强强弱弱越强越强越强越强小结:小结: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元素符号 单质单质 与水 (或酸)反 应应情况氢氢氧化物 碱性强弱冷水 剧烈冷水反应慢 热水较快 盐酸剧烈水不反应盐酸较快NaOHMg(OH)2Al(OH)3金属性 Na Mg Al强碱中强碱 弱碱结论: >>Na Mg Al探究一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原子序数14151617 元素符号 单质单质 与 H2化合条 件 气态氢态氢 化物及其 稳稳定性 最高价氧 化物水化 物的酸性 H2SiO3 H3PO4H2SO4 HClO4高温光照或 点燃磷蒸气加热很不 稳定SiH4不稳定PH3 较稳 定H2S稳定HCl极弱酸 中强酸强酸最强酸Si P S Cl非金属性 Si < P < S< Cl14Si 15P 16S 17Cl 对应对应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单质单质与H2反应应条件气态氢态氢 化物及稳稳定性氢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结论结论SiO2P2O5SO3Cl2O7H3SiO3H3PO4H2SO4HClO4弱酸中强酸强酸最强酸逐渐增强高温加热加热点燃或光照SiH4PH3H2SHCl逐渐增强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结论: 非金属性 Si P S Cl<< <原子序数1112131415161718 元素符号NaMgAlSiPSClAr单质单质 和水 (或酸)反 应应情况冷 水 剧剧 烈热热水 较较快 盐盐酸 剧剧烈盐盐酸 较较快非金属单质单质 与氢氢气反应应高温磷蒸气 与H2能 反应应加热热光照 或点 燃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对应 水化 物的酸碱性金属性和非 金属性递变递变NaOH强碱Mg(OH)2中强碱Al(OH)3 两性氢 氧化物H H2 2SiOSiO3 3弱酸H3PO4中强酸H2SO4强酸HClO4最强酸稀有气体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根据实验,可得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 性的递变规律: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对其他周期元素性质进行研究,也可以得 到类似的结论。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 性的变化变变 化化同周同周 期:期:同主同主 族:族: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 ,, 元素金属性逐渐元素金属性逐渐 ,, 非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 ,, 元素金属性逐渐元素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非金属 性逐渐性逐渐 减小减小 减弱减弱增强增强增大增大 增强增强 减弱减弱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AtPoTeSbAsGeSiAlB周期表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小结最强最强非金属金 属主 族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元素符号NaMgAlSiPSCl最外层电层电 子 数最高正价最高价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 对应对应 的水化 物最低负负价对应对应 的氢氢化 物4231567+1+2+3+4+5+6+7-4-3-2-1Na2OMg(OH)2NaOHCl2O7SO3P2O5SiO2MgOAl2O3Al(OH)3H2SiO3H3PO4H2SO4HClO4SiH4PH3H2SHCl最高正价和 最低负价的 关系1、原子序数= = ,= ;2、周期序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3、同周期,随原子序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逐渐 ,原子半径逐渐 ,得电子能力逐渐 ,失电子能力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金属性逐渐 。
增多 减小增强减弱 增强减弱4、同主族,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化学性质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 ,原子半径逐渐 ,原子核对电子的引力逐渐 , 得电子能力逐渐 ,失电子能力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金属性逐渐 相等相似 增多 减弱减弱增强 减弱增强增大5、失电子越易,金属性越___,跟水反应越_____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___,单质还原性越____,阳离子的氧化性越___强 剧烈强弱强6、得电子越容易,非金属性越____,跟氢气化合越_____,气态氢化物越______,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___,单质氧化性越____,阴离子的还原性越___强容易稳定 强强弱思考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元素性质的变化情况元素周期律的内容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 素性质呈周期性的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小结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最外层电子数 1→8(K层电子数 1→2)原子半径 大→小(稀有气体元素突然增大)化合价:+1→+7 -4→-1(稀有气体元素为零)决定了归纳出引起了小结元素化学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结构结构位置位置性质性质 周期周期族族判断元素推出位置判断元素推出位置通过位置运用通过位置运用递变规律递变规律(1)(1)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2)(2)核外电子核外电子电子层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最外层电子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 元素性质元素性质 单质性质单质性质 化合物的性质化合物的性质 离子性质离子性质反映决定 决定反映探究二、位、构、性的关系原子结构周期表位置元素性质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最高正价数电子层结构、原子半径决定得失 电子的难易、氧化性、还原性同位同化性;左右递 变性;上下相似性质子数=原子序数电子层数=周期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1.主要化合价2.最高价氧化物及其 水化物的组成3.氢化物组成1.金属性与非金属性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 化物”的酸碱性3.氢化物的稳定性相 似 性递 变 性2、“位——构——性”之间的关系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元素的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结构位置性质决定 反映(1)结构决定位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反映决定 反映1BAl SiGeAsSbTe234567ⅠA ⅡAⅢAⅣA ⅤAⅥAⅦA 0PoAt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区金属区零族元素2、在 可找到半导体材料。
在周期表 找到研制农药的元素在 中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金属和非金属的交界处 右上方非金属处 过渡元素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1、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__________,是我们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表现形式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强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强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非金属性依次增强金属性依次增强金属性依次增强1、原子序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