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议桂枝汤服法.docx

2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494615386
  • 上传时间:2024-01-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0.39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议桂枝汤服法摘要: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外感表证的代表方之一桂枝汤的用法中有 服药后啜粥的要求,其目的是为扶正除邪若不啜粥,当对桂枝汤进行加味,以 补不啜粥之失关键词:桂枝汤;桂枝汤服法;啜粥《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为治疗外感的代表方之一,原方用 药及服法:“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灸、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 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 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 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复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 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复作服;若汗不出, 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其中"服已须臾,啜热稀粥 一升余,以助药力已被多数人所忽视,那么服药后是否啜粥,对药力有多大影响呢?能否 对桂枝汤进行加减,以代替啜粥呢? 1桂枝汤的方解桂枝汤的组成为“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灸、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据1981年考古发现了东汉度量衡一一大司农铜权,经现代医家归纳整理,证实了汉一两等于 现代15.625克,又因其煎服法为煮三升,服一升,不愈再服,故用药用量为桂枝15g、芍药 15g、灸甘草10g,生姜15g切,大枣四枚擘。

      方中桂枝为君,起发汗解肌和温阳化气,助卫 阳祛邪外出;芍药为臣,起养血调经和敛阴止汗的作用;姜、枣配合作为佐,共助桂芍驱邪 与扶正,诚如成无己所说:“桂枝同姜、枣,不特专于发散,以脾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 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甘草,调和诸药,合姜枣共助君臣,尤在泾亦指出:“生姜、 大枣、甘草相合,补益营卫,亦助正祛邪之用也'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虚证,汗法为治 外感的首选之法,本方的各药物用量不大,且桂枝的发汗力度本身并不强,虽有生姜相助, 但仍不能与麻黄相比,故"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并"温覆令一时许”才能"遍身絷絷微似 有汗”若不按些服法则药效大减,甚则无效,王清任正是不按此服法,故在《医林改错》中 批判桂枝汤无用2桂枝汤用法新思考上述已知服桂枝汤后需啜粥与覆被方能出微汗,有人提出能否用麻黄替桂枝,且不用啜 粥与覆被?答案应该是不行的桂枝汤用于治疗"阳浮而阴弱”的外感,阳浮的意思有二:第 一,切脉时浮取明显,谓之阳浮;第二,卫阳浮盛于外阴弱所指亦有二:一者是外邪袭表, 卫阳不固,阴泄而弱;二者是指患者素体阴血不足,营阴不能内守[1]故本方应具有安阳且 滋阴之功安阳,并不是说要重镇潜阳,祛邪以安阳,滋阴以固阳,感受外邪后体内的阳气 就会与之相争,祛邪外出,故表现出"阳浮”,阴弱不能固守阳气,亦致阳浮。

      滋阴,不能过 于滋腻,以防留邪,且所补之位应在营卫之处桂枝性味辛、甘、温,辛者能散能泄,甘者 能补,能缓,制约辛味,故桂枝功在半散半补之间,既能安阳又能滋阳,反观麻黄性味辛、 微苦、温,而苦者则能泄能燥,只有泄的作用,而无补,与本证的治疗要求不符,因此不能 一味追求发汗与便利而以麻黄替桂桂,替之则害人既然不能用麻黄替桂枝,那能否用他药替啜粥与覆被呢?人之所以会感受外邪,是因为 阳气虚弱,卫气不足《素问》:"卫者,水谷这悍气也其气4票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因此,卫气的产生有懒于水谷之精的化生 粥,就属于水谷之物,且易于消化吸收,卫气生成有源,卫气盛则邪自去覆被是为了防止 在发汗的时候,腠理大开,复感外邪既然已知粥与覆被的作用,那么只要寻找有此功效的 药物添加进桂枝汤中则无伤方义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了“加味桂枝代粥汤” 方中桂枝三钱(9g)、生杭芍三钱(9g)、甘草钱半(4.5g)、生姜三钱(9g)、大枣三枚、 生黄芪三钱(9g)、知母三钱(9g)、防风二钱(6g)方中药物剂量与上述根据东汉度量 衡折算的药物剂量不一致,不过为不篡改张氏原意,故不加改动,临床应用上可以适当加减。

      方中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用以补肺卫之气,以代粥补益之力;防风辛、甘、微温, 为风中润药,可祛风解表以代粥发表之力,又加苦、甘、寒之知母以防黄芪之热[2],以三者 的药效替粥之效当然若是使用该方时,同时啜以热稀粥则药效更佳3小结桂枝汤是经典方,其用量用法既然能流传至今,就必然有其可取之处,我们不得凭自己 的喜好而妄作修改,但不是说我们要墨守成规,我们要根据实际应用进行完善和修改,使其 更好地适应人们的需要参考文献:[1] 李赛美,李宇航.伤寒论讲义[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4[2]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61~362作者简介:詹晓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2011级,姚沛通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2011级,赖凤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2011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