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运动能力检测与评定》.doc
34页1《人体运动能力检测与评定》教材简介2目 录第一章 人体形态测量与评价……………………………………… (1)第一节 身体形态测量概述………………………………………… (2)第二节 人体体格测量与评价……………………………………… (6)第三节 身体成分测量与评价……………………………………… (21)第四节 体型的测量与评价………………………………………… (30)第五节 身体姿势的测量与评价…………………………………… (42)第六节 骨龄的测定………………………………………………… (50)第七节 生长发育的评价…………………………………………… (55)第二章 身体机能的测量与评价…………………………………… (68)第一节 循环机能的测量与评价…………………………………… (68)第二节 呼吸机能测量与评价……………………………………… (92)第三节 运动感觉机能的测量与评价……………………………… (105)第四节 人体血液及尿液指标的测定与评价……………………… (105)第三章 身体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150)第一节 速度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150)第二节 力量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159)第三节 一般耐力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181)第四节 柔韧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189)第五节 灵敏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201)第六节 一般运动能力的测定与评价……………………………… (210)第七节 平衡能力的测定与评价…………………………………… (227)第八节 运动可塑性的测验与评价………………………………… (232)第九节 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及评价………………… (234)第十节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 (239)第 11 节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成年人部分) (241)第 12 节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老年人儿部分) (242)第四章 运动心理测量与评价……………………………………… (245)第一节 运动员神经类型的测试与评价…………………………… (245)第二节 运动员个性心理及特性的测试与评价…………………… (252)第三节 运动员智力水平的测验与评价…………………………… (286)3第四节 运动员焦虑品质与焦虑状态测验与评价………………… (316)第五节 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测验与评价…………………… (321)第六节 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测验与评价……………………… (339)第七节 运动员注意品质的测验与评价……………………… (344)第八节 运动员情绪的测量与评价…………………………… (352)第九节 运动员情绪紧张度测验与评价……………………… (358)第十节 处世能力测验与评价………………………………… (361)第五章 运动项目的机能测定与评价…………………… (365)第一节 中长跑与马拉松…………………………………… (365)第二节 自行车……………………………………………… (371)第三节 划船………………………………………………… (374)第四节 游泳………………………………………………… (376)第五节 花样游泳…………………………………………… (384)第六节 跳水………………………………………………… (388)第七节 潜水………………………………………………… (391)第八节 冰雪………………………………………………… (395)第九节 竞走,短跑与跨栏跑……………………………… (405)第十节 跳跃………………………………………………… (414)第十一节 投掷及全能………………………………………… (419)第十二节 举重………………………………………………… (426)第十三节 摔跤与柔道………………………………………… (432)第十四节 摩托车……………………………………………… (436)第十五节 体操………………………………………………… (439)第十六节 射击………………………………………………… (446)第十七节 足球………………………………………………… (451)第十八节 篮球………………………………………………… (456)第十九节 排球………………………………………………… (461)第二十节 羽毛球……………………………………………… (466)第二十一节 乒乓球……………………………………………… (470)第二十二节 手球………………………………………………… (474)第二十三节 水球………………………………………………… (476)第二十四节 棒、垒球…………………………………………… (480)4第二十五节 登山………………………………………………… (483)参考文献 (488)第一章 人体形态测量人体形态(structure),系指人体的概观性特征。
包括器官的外形结构、体格(Physique)、体型(body type.somatotypy)和姿势(posture)形态测量,包括观察与计量两个过程,属于前者的有姿势的观测,属于后者的有身高、体重和胸围等指标的测量形态测量的内容较多,将国际体力标准化委员会所规定的主要项目见表1-1表1—1 形态测量的国际标准项目A.有关形态的测量(必测项目)体重身高 坐高(辅助性项目)肩峰高中指尖高肩宽腰宽胸廓横径胸廓前后径肱骨下端横径股骨下端横径上臂放松围上臂紧张围前臂围大腿围小腿围胸 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肱二头肌皮褶厚度肩胛下角皮褶厚度髂骨上皮褶厚度 四肢除脂横径(计算) 四肢除脂体积(计算) B.有关身体组成成分的测量 脂肪总量水分总量钾总量 体比重 有关成熟度的测量 成熟阶段的判定注:肩峰高与中指尖高系指离地面的高度(引自日本体育协会《体力の診斷と評价》大修館書店1981)通过形态测量,不但可以提供研究人体生长发育规律的重要数据,而且也为分析个体发育特征和评价个体发育水平提供不可缺少的依据;同时还为运动员选材工作提供重要信息由于各种运动项目的特点不同,对人体形态特征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从事篮球、排球、跳高等运动的运动员身材要高;举重、体操运动员身材要矮一些;花样滑冰、艺术体操,要求运动员身体各方面的比例要匀称等。
选材标准往往根据身高、体重及身体各环节的围度、长度等形态指针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体型特点来确定因此,形态测量对于体育工作者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人体测量学最基本的内容形态测量时,必须依正确的姿势定位和人体测量点,使用专门的测量器材,按标准化的测量方法,严格遵守形态测量的各规则施测,才可能获得精确的测量数据资料第一节 身体形态测量概述一、正确的测试姿势二、人体主要测量点差为下肢长差为上肢长5人体测量点主要是通过骨结节、隆凸和骨骺的边缘等骨性标志确定的也有一些是依据皮肤的皱褶、皮肤特殊结构和肌性标志确定的体育领域中常见的人体测量点见图 1-1三、测量主要事项第二节 体格测量与评价体格测量是指对人体整体及各部位的长度、宽度、围度、重量所进行的测量它是研究人体外部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以及体质发展水平,对运动员的选材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手段一、体格测量(一)重量测量 1.体重 2.瘦体重 3.体脂重(二)长度测量 1.身高 2.坐高 3.指距 4.手足间距 5.上肢长 6.上臂长 7.前臂长 8.手长 9.下肢长 10.小腿长 11.小腿长十足高 12.跟腱长 13.足长(三)宽度测量 1.肩宽 2.胸廓横径 3.胸廓前后径(矢状径或纵径) 4.骨盆宽 5.手宽 6.足宽 (四)围度测量 1.胸围 2.上臂紧张围和上臂放松围 3.前臂围 4.腰围 5.大腿围 6.小腿围 7.踝围二、体格评价体格评价可直接用测量获得数据进行绝对值评价,也可把测量数据转换为指数来进行评价。
形态指数是考虑了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和相互内在关系,把两项或两项以上指标的测量值按照一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得出的相对值用形态指数进行身体发育水平的评价时,可以使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和种族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评价建立在对等条件和同一客观尺度的基础上,比使用绝对值更能反映出他们之间的差异,使相互之间的比较更具有科学性因此,形态指数被广泛运用在评价身体生长发育和运动员选材等方面一)重量指数:(二)长度指数(三)宽度指数(四)围度指数(五)营养指数(充实度指数)第三节 身体成分测量与评定人体的成分主要是水、脂肪和固体成分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组成,各种成分组成了人体的总重量,既体重人体各成分的相对平衡,对有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维持健康水平是极为重要的,对身体成分的测量一直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在体育领域中,主要对人体脂肪成分进行测量与评价同样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的人,其身体成分并不一定相同脂肪成分过少的人,说明营养不良或有某种疾病而脂肪成分过多的人,则表明运动不足、营养过剩或有某种内分泌系统的疾病通过身体成分的测量评价,对了解人体的营养状况,科学指导膳食和预防某些疾病均有重要的作用身体成分的测量可分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
直接测量法主要用于尸体解剖分析人体脂肪含量活体脂肪成分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测量身体成分的间接测量法主要有水下称重法、电阻抗法、超声波法和皮褶厚度法目前,高科技发展普及的先进国家,已经采用CT法、核磁共振法等进行身体成分的测量在进行群体测量时,水下称重计算体密度的方法有效性和可靠性较高,常作为效标用来检验其他身体成分间接测量方法的有效性本章主要介绍水下称重法和皮褶厚度法6一、水下称重法(一)水下称重 1.测量仪器 2.测量方法(二)计算方法二、皮脂厚度测量法(一)皮脂厚度测量(二)计算方法(三)评价方法第四节 体型的测量与评定一、测量体型的意义人体测量学,早期被用以研究由于运动所引起的肌肉体积的变化近代则倾向于体型与生长发育、体育锻炼及选材之间关系的研究通过对体型的研究,了解各不同年龄阶段个体发育的特征,不仅有助于估计身体的结构和组成,同时也有助于估计健康状况及免疫功能,对运动员的选材则有更直接的帮助体型为肥胖型者易患高血压、脑溢血,故过去称其为卒中型;细长型则易患肺结核,故称其为结核型尽管这种名称不尽科学,但不无道理经研究证明,许多专项运动成绩与体型相关,如体操运动员的体型与马拉松运动员的体型相反,足球运动员体型又明显不同于篮球运动员。
体型,它在提高或限制人的运动能力中是起作用的坦尼尔(Tanner)发现奥林匹克运动员的体型分布与一般人不同,如短跑运动员多为内—中胚层型或外—中胚层型;跑800米距离以上的竞赛运动员多为外—中胚层型;举重和投掷运动员多为中胚层型或趋向于内—中胚层型;横渡海峡的人多为内—中胚层型,所以体型的测定可为运动员的选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二、体型的概念及分类从体质人类学角度而言,人体在某个阶段,由于受遗传性体质、营养、环境或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身体外形特征,称体型目前较为流行的体型分类法是:根据来自胚胎的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胚层的组织成分所占的比例,将体型分为内胚层型(肥胖型)、外胚层型(细长型)和中胚层型(运动员型)三种一)内胚层型—肥胖型(二)外胚层型—细长型(三)中胚层型—匀称型(运动员型)三、休型的测量方法(一) 摄影观察法(二) 麦德佛尔(Medford )体型推测公式(三)分级指数法(尼尔森—科尔兹分级指数法)(四)希斯一卡特(Heath-Gar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