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组调查报告.doc
4页生态组调查报告一、调查内容(-)湿地本组对若尔盖县辖曼乡及其周边的儿块典型湿地进行了调查:1黑青乔黑青乔是辖曼乡保存较为完好的一片沼泽,水生植被生长良好,观察到黑颈鹤、白眼潜鸭、绿头 鸭、红脚觀、红嘴鸥、燕鸥筹十儿种鸟类其中大部分鸟类只能在湿地中发现在水沟中,还发现高 原鍬,这是我们首次在若尔盖见到鱼类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沼泽里面水壤充足,植被生长情况明显 优于其周围的草场,这为鸟类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人畜不能通行沼泽,使这里的环境少 有外界的干扰,成为方圆数十里鸟类最后的避难所本纽在调查中并未发现在草场上随处可见的啮齿 动物(如旱獭、盼鼠)或其活动痕迹,这说明在沼泽环境下,旱獭、紛鼠、鼠兔等营洞穴生活的动物 不能存活在沼泽环境下,泥土浸泡在水中,啮齿动物完全无掘洞的可能在沼泽核心区域,野生哺 乳动物也很少涉足调查中没有发现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也没有发现对植被构成威胁的虫害2黄河两岸湿地在靠近河道的地方,土壤富水且松陷,无啮齿动物分布,而就在距其百米的坡地草场上既有旱獭 分布那里的野生动物并不十分惧怕人类,说明少有人为侵扰3兴措“兴措”在藏语中意为“鸟湖”当地藏民说,那里曾经有儿平方公里的湖而,在产卵季节,露出 湖面的草甸上均挤满鸟蛋。
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干涸开裂的湖底,并且有局部沙化,完全没有水 鸟的踪迹旱獭、盼鼠、鼠兔随处可见二)草场草场是辖曼乡最主要的典型环境,植被平均高度仅约十儿厘米人部分的草场实际上是由湿地退 化厉而形成根据本组初步统计,每公顷的啮齿动物的洞穴多达3000个,在地面上形成的土丘比比皆 是据当地藏民讲,如年代前,这里还是一片湿地,从未于此地发现啮齿动物可以说,大量啮齿动 物的出现,是湿地退化的重要标志同时,如此高密度的啮齿动物对草场造成了极人的破坏,它们人 量打洞,啃噬草根,加快草场沙化速度本组在草场上观察到野兔、狐狸、狼和豹猫的踪迹,但是食 肉动物的数量明显不足以调控整个草场的生态平衡草场为食肉动物提供了优良的捕食场所,这有利 于其种群的恢复本组还在辖曼乡北部的昂当乔草地发现一只成年荒漠猫,体长约80厘米,呈棕黄色,尾长30厘 米上有明显黑色横纹,在县志资料中并未记录这种珍稀动物在若尔盖有分布三)沙地本组通过对辖曼乡及其周边的儿块典型沙地的观察,仅在沙地里发现沙蜥一种爬行动物和儿种在 沙地里筑巢的鸟类,未发现啮齿动物的新鲜洞穴在半退化的草场,啮齿动物洞穴的数量也明显少于 健康草场二、生态状况分析1据县志记载,民主改革后,政府在若尔盖地区进行多次大规模的开沟排水,“向沼泽要牧场”,改造 沼泽1400平方公里,导致水禽栖息环境恶化,飞鸟的数量和种类急剧减少。
如今,在绝人多数地区, 只能看见儿种常见鸟类2由于人力发展畜牧业,畜牧超载现象严重,导致草原退化,栖息地不断缩小,严重影响了野生动物 的自由栖息和繁殖当地藏民受宗教影响,长久以来保持着不杀生的习惯,但在民主改革厉,随着破 除迷信的风潮,众多捕猎队相继出现,人肆捕杀当地野生动物,导致一些种类的野生动物在肖地濒危 其至灭绝(如臧野驴)o 1980年以来,一•批外来人员为谋取经济利益,到此猎杀珍惜野生动物,导致 当地野生动物资源进一步衰竭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虽然现今还可偶然见到狐狸、猛禽 筹高级消费者,但其数量远不足以调控地区生态平衡3沼泽退化为草场后,土壤换化,有利于啮齿动物繁殖、掘洞、取食草根它们危害草原植被,使得 牧草资源更加紧张,加速了草场沙化加之缺少天敌,啮齿动物人量繁殖,形成灾害而对草原鼠灾, 人类被迫使用化学毒剂对啮齿动物进行毒杀,累计灭鼠灭虫面积达2330平方公里然而适得其反:化 学毒剂广泛污染了草原环境,其它食草动物亦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被污染的草被牛羊谋食,参与物质 循环,食肉动物二次中毒(猛禽、食肉鲁类大批死亡,蛇类儿乎在当地绝迹)但啮齿动物灾害并没有 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因为天敌减少而愈加猖獗。
另,生态平衡被破坏后还容易引起草原虫灾4过度放牧等严重的人为T•扰,导致草原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弱,为外來物种入侵创造了优 趣的条件物种入侵将对当地环境带來巨大冲击,直接从种类和数量双方而对当地物种构成威胁,导 致本地物种濒危甚至灭绝5本组发现在集审商店中,有豹、水獭、野驴等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的皮张被出售,在旅游区的商 店里还有众多野生动物制品出售,详见正在编辑中的《若尔盖物种贸易调查报告》三、建议措施1如何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之间的关系,值得深思2尝试恢复湿地的蓄水功能,重建野生动物的美好家园;加人治沙投入,在治理现有沙地的同时严防 沙化扩展3在确定不会造成物种入侵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引入原有物种,调节生态平衡4杜绝人量使用化学毒剂灭鼠灭虫应认识到旱獭、紛鼠等亦是可以利川的资源,如蔚鼠骨现已被证 明可作为虎骨的替代品,治疗风湿另,数量适当时,啮齿动物将对草原生态环境发挥积极作用,例 如,在其掘洞吋可起到松弛土壤和增加土壤透气性的作用5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捕猎1地理位置若尔盖县位于松藩一一甘孜褶皱系阿尼吗卿褶皱带北部,秦岭褶皱系西秦岭褶皱带南带和东 摩犬岭褶皱带,称松藩——甘孜三角地块。
本区内部以日尔郎神山为界划分为南、北两个地理单 元;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乂可将全县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单元和经济自然区°中西部 为典型斤•状高原,占全具面积的69%,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平均海拔3500o本次考察重点若尔盖 具辖曼乡位于地理南部区西部2区内概况该区人面积出露三替纪地层,现代河床两岸成带状分布第四纪沉积物单斜构造,褶皱不明 显隐状断裂以南东、北西为主,局部发育为南北、东西向断裂3地层沿黄河、H河、黑河河谷地带大面积分布三叠纪地层、己土壤化或正在土壤化的沼泽地带 成条带状、片状分布第四纪地层地表由第四纪冲积物和湖积物组成,且沉积现象普遍,为沼泽 发育和泥炭沉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A、 三叠纪地层由北向南,由老变新下部:碳酸盐沉积为主;中上部:碎屑沉积上三叠纪在境内分布最广,下岩组为中厚层状细砂岩、长石石英细砂岩、砂岩及钙质砂岩及 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状灰岩及板岩B、 第四纪泥炭层主要分布在已土壤化或正在土壤化的沼泽地带,成不规则片状分布岩性特征:泥炭层、粉砂质粘土层、粘土层、细砂层、粗砂层等纽成;泥炭层边缘呈极不规 则的港湾状;规模较大的矿床,厚度较大;规模较小的,厚度较小。
洪积层,边坡堆积层及河床冲击层,洪积层呈扇状、不规则分布;边坡堆积层沿山前分布, 呈不规则状以角砾为主,砂很少;河床冲击层沿黄河、白河、黑河及其支流分布,呈条带 状或网状体,以各种粒级的砂质为主,充填粉矿与粘土,可见砾石沉积由于该地区岩层岩性多为砂岩、粉砂岩和细砂岩类,因此这里的地卜-岩层就成为了一个巨人 的沙源一旦上层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裸露的土壤层很快被当地每年超过200天以上的大风 天气剥蚀,露土岩层便会加速风化,产生人量细砂,危害草原4地貌以宽谷丘陵为基本特征,分布有可通行沼泽的沼泽,断层较少,丘陵多为单斜岩层丘以浑 圆、谷地宽展,相对高度小于100米该区还分布有河流和人工沟渠河流干汹后,旧河床的废弃沙土乂会成为一种沙源5 土壤类型湿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有沼泽土、泥炭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风沙土及人工草地土 其中沼泽土和沼泽草甸土有40.91万公顷,占湿地区总面积的66.2%o以下是本小纟Ft在辖曼乡文戈村后山一•处人工开挖的沟渠断而上取得的土样:A层AB层B层C层厚度(cm)0-21.521.5 〜46.246.2-83.283.2 〜114.2颜色棕灰色灰色浅灰黑色灰黑色组成特征有根系,无石块小范碉层状构造6地方治沙辖曼乡地区岩冇多为紫色或红色泥质细砂岩,有层理,极易风化。
在考察期间,发现辖曼乡 文戈村村委会后山山脊上有一处人为岩墙遗迹据介绍,此处岩墙修筑于1979年,日的是为了保 护1975年种植的一•片治沙用高山红柳免受风沙侵袭当时在乡政府的号召和带领下,分村动用务 种劳力,就地取石,花了两、三年的时间,筑成一堵高1.5米,环绕红柳林的红色泥质细砂岩岩 墙(没有地基)事实证明,该墙的防风效果较好,红柳林大部分存活且生长较好近儿年,因附 近牧民盖房就地取冇而造成认为损毁,只剩下至多约半米髙的遗迹,且风化现象较为严重,成为 山顶沙化的沙源之一类似的防风墙在辖曼牧场还有一处从各种情况來分析,若尔盖辖曼乡地区的沙化有其白然原因首先,该地的地理地质条件决定了 其地下巨犬沙源的存在;另外,该区河流、沟渠较多,旧河床的废芥沙土是另一个沙源再加上一些 人为的因素,造成该区草原沙化严重我们在考察过程中,以见到两个流动沙丘,且范围不小因此, 采取及吋合理的保护措施事在必行同时在治沙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自然条件的影响,避免因考虑 不周而造成更大的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