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的处世哲学.docx
6页老子的处世哲学 老子》的处世哲学 在《老子》的内容中,其处世哲学无疑是占重要的位置,通过学习与探讨,我们知道老子的处世哲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我关系在《老子》第二十五章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老子一直认为道不仅在时序上先天地而存在,而且天下万物也是道所产生的宇宙有四大:道之外,加上了天、地、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是以自然而归的相比之下的儒家,孔子则侧重于人道,从人道出发,去强调天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而老子作为到家的代表之一,与儒家是有所区别的他侧重于天道,提倡自然主义,强调人性和天道都是取其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和谐 我们只要细细品读文章,不难发现:在《老子》的处世哲学里面存在这三大体系——淡泊名利和善待善恶、柔弱与不争、以德报怨 一、淡泊名利、善待善恶 老子认为对名利,善恶要采取超越的态度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各方面的诱惑甚多,然而,人们常常容易为周围的名利欲声色所诱惑,甚至逐步迷失自己原有的本性。
为此,我们要保持真我,那么就要做到淡泊名利,超越善恶,不趋炎附势,不做墙头草,以提高自己甄别事物的能力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盲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十二章)即: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餍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其实,这两句话是为了突出为“腹”和为“目”为“腹”即求建立在宁静恬淡的生活;为“目”即追逐外在贪欲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是流连忘返,使自己产生自我疏离,而心灵日愈空虚基于此,老子唤醒人要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确保固有的天真 而对待善恶问题,老子一方面承认“美言可以使誉,善行可以加人”;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善美丑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几何?”(第二十章)因而,老子主张对“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二、柔弱与不争 在老子处世哲学中,柔弱与不争是其重要的观点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四十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这两句话说明了“道”的产生作用虽然是柔弱的,却能绵延不绝,作用无穷。
从人生的角度去看柔弱的作用,老子说:“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他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 我们再看看老子在七十六章里是怎样说的: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是从经验世界的事物中找到论据,用以说明“坚强”的东西是属于死亡的一类,而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老子拿人来作为例论,他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的时候,就变得僵硬了同时,他又拿草木作为例论,草木欣欣向荣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花残叶落的时候,就变得干枯了我们从这两个例论中可以得出老子认为的观点是这样: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然而,老子又是喜欢用水作打比喻,以说明他的道理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其能行七十八章)接着又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志坚四十三章)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在世间的万事万物中,刚的东西容易折毁,柔的东西反倒难以摧折所以最能持久的东西不是刚强者,反而是柔弱者在太极中的以柔克刚说的就这个道理 老子》的处世哲学 在《老子》的内容中,其处世哲学无疑是占重要的位置,通过学习与探讨,我们知道老子的处世哲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我关系。
在《老子》第二十五章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老子一直认为道不仅在时序上先天地而存在,而且天下万物也是道所产生的宇宙有四大:道之外,加上了天、地、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是以自然而归的相比之下的儒家,孔子则侧重于人道,从人道出发,去强调天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而老子作为到家的代表之一,与儒家是有所区别的他侧重于天道,提倡自然主义,强调人性和天道都是取其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和谐 我们只要细细品读文章,不难发现:在《老子》的处世哲学里面存在这三大体系——淡泊名利和善待善恶、柔弱与不争、以德报怨 一、淡泊名利、善待善恶 老子认为对名利,善恶要采取超越的态度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各方面的诱惑甚多,然而,人们常常容易为周围的名利欲声色所诱惑,甚至逐步迷失自己原有的本性为此,我们要保持真我,那么就要做到淡泊名利,超越善恶,不趋炎附势,不做墙头草,以提高自己甄别事物的能力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盲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十二章)即: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餍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
其实,这两句话是为了突出为“腹”和为“目”为“腹”即求建立在宁静恬淡的生活;为“目”即追逐外在贪欲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是流连忘返,使自己产生自我疏离,而心灵日愈空虚基于此,老子唤醒人要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确保固有的天真 而对待善恶问题,老子一方面承认“美言可以使誉,善行可以加人”;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善美丑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几何?”(第二十章)因而,老子主张对“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二、柔弱与不争 在老子处世哲学中,柔弱与不争是其重要的观点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四十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这两句话说明了“道”的产生作用虽然是柔弱的,却能绵延不绝,作用无穷从人生的角度去看柔弱的作用,老子说:“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他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 我们再看看老子在七十六章里是怎样说的: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由此可以看出,老子是从经验世界的事物中找到论据,用以说明“坚强”的东西是属于死亡的一类,而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
老子拿人来作为例论,他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的时候,就变得僵硬了同时,他又拿草木作为例论,草木欣欣向荣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花残叶落的时候,就变得干枯了我们从这两个例论中可以得出老子认为的观点是这样: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然而,老子又是喜欢用水作打比喻,以说明他的道理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其能行七十八章)接着又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志坚四十三章)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在世间的万事万物中,刚的东西容易折毁,柔的东西反倒难以摧折所以最能持久的东西不是刚强者,反而是柔弱者在太极中的以柔克刚说的就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