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学情,关注课堂——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体会.pdf
1页关注学情,关注课堂 ——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体会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姜楠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只有以学生学情为基 础,才能优化课前预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其主 动获取知识同时,课堂是动态变化的,教师需根据具体情况灵 活调整、变动预设,而不是一味执行预设因此,在初中语文教 学中,若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既需要关注学情,弹性预设,还需 要关注课堂,动态生成 一、关注学情弹性预设 在教学过程中,备课是必要环节,包括备教材、备学生然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教案往往是备教材与知识点,对学 情分析较少,即便分析了学情,也是线性预设,设置了条条框框 同时,为赶进度,不少教师常常照搬教案,让学生的灵感与智慧 湮没性教案中,影响教学效果实际上,多花点时间备学生, 通常比备教材更有价值因为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体,教学活动 设计需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了解学 生能力水平,这样才能优化预设同时,提前“备学生”,关注学 生,了解学情,可防微杜渐,做到胸有成竹,灵活应对,走入学生 心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初 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备课观,关注学生学情,注意 弹性预设,为无痕教育打好基础,给学生自我建构与生成做好铺 垫。
如教学《十三岁的际遇》时,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是课堂学 习主体,需要考虑他们的已有基础与现有困难,有的放矢首先 由学情看,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待提高,也未养成正确的自学 习惯其次,从已有基础看,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接触了几 篇散文佳作,对散文有一定认识另外,教师需要关注个体差异, 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给每位学生展示自 我的机会基于上述认识,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引导启发、 学生自学与讨论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主动探索 与研究同时,在文本解读时,不需面面俱到,而是层层递进,引 导学生慢慢感悟,逐步理解此外,教师还应预测学生可能出现 的反应,预设多种应对策略l:l~n:当学生陷入思维障碍时,应 如何启发与引导;当学生都清楚明白时,该如何深入;当课堂出 现争论时,应怎样调控等这样,通过充分考虑学情,教师能够 更机智地组织教学,打造更生动灵活的课堂当然,除预设“已 知”之外,教师还应该预设同学们学习中的“未知”,预留弹性空 间,设想教学过程,诱导同学们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比如提问后, 同学们会如何作答,又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引导、启 发与点拨,这就需要教师多多模拟教学情境,多多思考问题,确 定更有广度与深度的预设。
这样,当遭遇始料不及的情况时,因 弹性预设与未知预设的有机结合,教师便能游刃有余,运筹帷 幄,促进自然生成 二、关注课堂动态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案毕竟是死的,而课堂是动态变化的,即 便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完全预测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需要关注课堂变化,灵活调整,因地制宜,追求学习过程 的生动正所谓:“大课无痕,好课无案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 未融人教学交流时,课堂是能够线性预设的然而,当学生进入 到课堂交流时,他们的思维往往是非线性跳跃的所以,“无案 而课”可让课堂变成常态因为“有案”时,教师往往会想到执行, 更甚者照搬,教学就会有痕当然,此处的“无案”,主要指教案 需要随着变化的课堂、变化的学生而相应变动,打破设定的条条 框框,结合同学们的思索,实现师生互动交流,碰撞思维,捕捉生 成资源,演绎动态生成,而并非放弃备课 第一,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灵活调整教案如在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中,当预设问题对学生而言太过浅易时,教师可适当追 加问题,增加一定难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而如果预设问题对 学生而言太难,则可适当补充或者变换角度,逐步启发与引导, 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正确对待学生提问,随机应变。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 突如其来的发问,常常会打乱教学秩序,阻碍教学步伐,这就需 要教师善于判断,捕捉教学资源,灵活调整,变换预设,虽然可能 延后教学任务,但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如果教师一 味执行预设,忽视学生提问,就会影响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影响 教学效果如教学《范进中举》时,各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倘 若“主题分析”这最后环节不出意外,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 小说主题分析环节,某教师提出问题:是谁让范进遭受奚落,是 谁让他最后平步青云,受人尊敬?学生思考后,有同学举手回答: 我认为是封建科举制度使范进的地位有如此变化不少学生赞 同其看法,还补充道:其他百姓也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这正 好是小说主题所在)此时,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是范进本 人,范进历经了诸多考试,但都以失败告终,但他并未放弃,最后 终于考上了这一意外与预设的目的是相反的)于是同学们纷 纷争论起来,打乱了课堂秩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便打断 了该同学的发言虽然根据预设完成了教学任务,却湮灭了学 生的突发灵感与思维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结合 学生具体情况与实际需求,灵活判断,随时调整预设,延后教学 任务也无妨 2013年第12期·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