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中学体育特长生现状初探中等教育论文.doc
6页山东省中学体育特长生现状初探_中等教育论文 摘 要:通过调查研究,文章对山东省中学体育特长生的生源结构、学习及训练现状进行了初步的探究阐述,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旨在为中学体育特长生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东 体育特长生 现状 引言:山东省是我国的体育大省,也是全国知名综合类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及优秀运动员招生主要生源地之一,更为全国各大体育院校、大学体育院系输送了大量的优秀学生近年来,随着各大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招生专业的多样化,山东各地中学体育特长生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和增加,体育高考在山东省普通高考中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位 目前,各地中学体育特长生的结构组成比较复杂,各地各中学在学生文化课学习及训练的安排上也存在不同点,各类学生的高考方向也存在较大差异 一、中学体育特长生的生源结构 目前,中学体育特长生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中考体育特长生 中考体育特长生是指从初中或初中以前开始体育业余训练,中考时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参加中考,被普通高中以某种特定的条件录取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大约占到中学体育特长生的20% 2.业余体校学生 县市级业余体校是目前我国运动训练三级体制的基层,起到了发现及培养体育人才的作用。
县市级业余体校的部分学生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由于一定的主客观原因,从业余体校转到普通高中学习,从而成为中学体育特长生的又一个组成部分,大约占到10%的比例 3.文转体育的学生 文转体育的学生是指原来普通高中的学生因为喜好体育或其他原因而开始从事业余体育锻炼,并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参加高考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组成了目前普通高校体育系招生生源的生力军,大约要占到中学体育特长生总人数的70%目前,山东省文转体育的学生主要以理科转体育为主,根据各地各中学的实际情况,开始业余训练的时间稍有差别,但多数集中在高二,我们称这部分学生为理转体的学生 在高考招生政策影响下,理转体的学生因为其文化成绩较高,成为目前各大体育院校及高等院校体育系科招生的主要生源 二、招生与选材 1.中考体育生与业余体校学生的招生与选材 目前,各县市各高中在中考体育特长生招生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招生政策根据学生的成绩及学校的招生需要,相应的招生政策将考生大体分成三大类,其形式类似于2002年以前山东省高校体育系招生中按考生专业及文化成绩划分A、B、C三类的政策 2.理转体特长生的选材 理转体特长生的选材,主要有两种方式: (1)根据学生选择专项进行培养。
如此发展体育特长生,类似于全面撒网,发展的面比较宽,发展的规模比较大 (2)根据专项选择学生进行培养即根据发展专项所需要的身体条件和素质等诸多因素来选择学生进行培养,如此发展,类似于千里挑一,发展的面比较窄 目前,大多数中学及体育教师在选材时大都二者结合,在根据专项选学生的同时也根据学生选专项比如,选择篮球运动员对身高要求较高,但田径运动员就可以稍微降低对身高的要求,一个达不到篮球专项素质要求的学生可以发展其进行其他有潜力、可发展项目的锻炼同时在进行业余训练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挖掘和发现学生更具潜力的项目和优势,从而改变专项,以谋求更好的发展比如前山东男篮主力队员巩晓彬 3.选材时注意的问题 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在选材时除了遵循科学选材的各项依据外,还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 (1)学生的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师在发展体育特长生的时候都很好地注意到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积极促进学生培养和发展兴趣的同时努力向专业方向发展,使其由兴趣转变成特长 (2)学生家长的态度中学生处在一个发育发展的关键期,家庭与学校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形成最重要的两个航标体育教师在发展体育特长生时必须考虑家长的态度及家长对学生未来的设计与规划,虽然家长对学生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以及对事物的认识可能与体育教师及学生的理想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积极认真地对待和分析家长的态度,努力去做好思想工作,尽最大可能地得到家长的支持。
(3)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教师自身的素质与教学能力是体育特长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材时教师要全面考虑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否能够胜任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 (4)学校的环境与条件教师在发展体育特长生时,应当考虑学校及当地政府所能给予体育发展的环境氛围,如经济支持、政策支持、学校的场地器械等等一些必需的条件,以及学校竞技体育运动的基础和大众体育工作的氛围 三、学习现状 1.学习现状及原因探析 目前,中学体育特长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文化课学习成绩普遍较低 我省的普通体育高考本科控制线一般为理科一本控制线的70%—80%(高水平运动员、优秀运动员及单独招生本科控制线另行划定),但是能达到体育本科控制线的体育考生只占到总考生的30%左右,另外近70%的考生则不能达到本科控制线,从而导致了体育特长生的升学率偏低产生如此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基础偏差学生的基础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中考招生时学生的基础较差各县市各学校在招生时根据学生的体育成绩制定的一系列录取政策,导致录取的学生学习成绩偏低,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积极性较差如,在有的学校对体育成绩达到或超过二级运动员标准的学生给予文化课成绩免试或降低要求的政策,使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投入多数精力在训练上。
这样的政策不仅仅作用在一个年级的学生身上,其对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体育特长生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体育特长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②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成绩较差,在高中的某一时期开始体育业余训练,成为理转体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往往不是因为喜欢体育而选择体育,而是因为要谋求一条高考的出路,认为这是一条捷径从思想上轻视甚至放弃了对文化课的学习,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一降再降,这从另一方面导致了体育特长生学习成绩较低 (2)学生自身思想认识不足多数体育特长生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中考或高考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较低,从思想上淡化了认识,降低了要求,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效率较低,成绩较差 (3)教练对训练计划的安排不合理目前,多数中学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每天安排两次,即早操、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各一次教练在安排训练计划时不能很好地照顾到学生体力与精力的分配,忽视了训练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这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个人的精力与体力是有限的,过大的运动量,尤其是早训的运动量过大,会较大地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精力,从而导致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懒散、课上打瞌睡、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的出现,致使学习效率较低。
(4)文化课教师的授课计划与授课方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文化课教师的授课计划与体育教练的训练计划是否能够协调配合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教师与教练在制定教学与训练计划时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现状,从学生实际出发,仔细研究学生体力与精力等生理因素,切实制定有效的教学和训练计划,尽可能地做到相互协调和促进 在授课方式上,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及其他一些比较落后的教学模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对于体育特长生来说,面对学习和训练的双重压力,时间紧任务重,老师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对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吸收,必然导致课上讲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消化,作业无法高质量地完成,学习的效果较差 (5)学校的管理与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目前,对体育特长生的管理与教学模式基本上分成了两种方式:①集中式,即体育特长生单独编班、单独管理、单独教学;②混编式或分散式,即将体育特长生分散,编进普通文化班,与文化班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讲,混编式对于体育生的学习影响较大,任课教师很难与教练将教学计划做到协调,因为不管是在教学计划、教学管理还是教学方式上说,任课教师只能照顾到占班级人数绝大部分的理科普通学生,而忽略或者说轻视了对体育生的教学,体育生在时间与精力上又比普通学生要差,从而影响到体育生的学习。
(6)教师对体育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采用混编式的教学与管理模式,使部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对体育特长生的重视不够,甚至对学生不管不问,任其发展,更甚至对学生有偏见处在成长期的每个学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惰性,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如果教师对问题学生采用放任自流的态度,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将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学,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甚至放弃学业 2.几点建议 (1)在体育特长生发展呈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建议学校采用集中式、独立编班的教学管理模式 (2)高度重视体育特长生文化素质的培养首先要使学生提高认识,思想到位,教师要给以合理的引导,使学生克服学习无关紧要的麻痹思想,要让学生意识到参加业余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其次,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激励教育的实施,鼓励学生要敢于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同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使学生会学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目标,树立崇高的理想,并要求学生时刻牢记为目标而奋斗 (3)教师与教练要做到密切配合,训练计划和教学计划做到协调一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因素对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影响,并做好调解,以期达到“学习训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目的。
(4)在学校师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体育特长生单独配备文化课教师在教学要求上要充分考虑体育高考招生政策及学生基础的影响,可适当降低难度,强调抓好基础、适当拔高 (5)文化课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思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在学习和训练的双重压力下,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获取更高的效率 四、训练现状 1.训练管理模式 各地各中学受到师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训练管理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管理模式: (1)教学训练一体化部分中学的体育教师师资相对薄弱,在承担训练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加之环境、基础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种“责任到人”的训练管理模式即:在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某一体育教师负责某一年级的体育课教学的同时承担本年级所有体育特长生的训练这种模式存在较大弊端,如:训练计划的安排过粗,学生过多,专项过杂,教练很难做到因人而异地教学,训练系统性较差等随着各地各中学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此种模式将逐渐被淘汰 (2)教学训练相对分离式部分中学的师资相对较好,体育工作的环境和基础比较优越,在体育特长生的训练管理上产生了教学训练相对分离的模式。
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体育特长生的训练任务,但在训练上没有年级限制多数的学校采用了这种模式,即打破体育特长生的年级限制,按学生的专项对学生进行分组,体育教师根据自己的素质、能力及专长来选择承担训练任务的对象及组别笔者将此种模式称为“大分离式”目前,绝大多数中学采用此种训练管理模式此种模式下,将同一专项的学生集合在一起,体现出一定的优势,较“教学训练一体化”有极大的提高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的年龄、心理、训练年限及训练阶段的影响,对个体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与“大分离式”相对应的,笔者称其为“小分离式”或“细分离式”,此模式主要体现在部分师资相对较强的重点学校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担本年级体育特长生的训练任务,将本年级的学生按专项进行分组,体育教师根据自己的素质、能力及专长来选择承担训练任务的对象及组别此种模式在“大分离”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年龄、心理、训练年限及训练阶段对个体系统性的影响,使训练更加系统到位,效果更好 (3)教学训练完全分离式个别学校采用教学训练完全分离的训练管理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