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萜类化合物分离.ppt

43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98892216
  • 上传时间:2019-09-1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85.50KB
  • / 4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四、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一)提取,单萜、倍半萜多为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它们的提取分离方法将在挥发油中论述 环烯醚萜多以单糖苷的形式存在,亲水性较强 倍半萜内酯类成分——易发生结构的重排 二萜类成分——易聚合而树脂化引起结构变化 宜选用新鲜药材或迅速晾干的药材,尽可能避免 酸、碱的处理四、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一)提取,1.溶剂提取法,药 材,,回收溶剂,MeOH或EtOH提取,,药 渣,浸膏悬浮于水,石油醚,正丁醇,乙酸乙酯,乙 醚,用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脂溶性杂质,苷元,粗总苷,,,,,,,,,,,四、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一)提取,2.碱提酸沉淀法,倍半萜内酯类:利用碱可使内酯开环(溶于水),酸化后闭环(析出) 注意:用酸、碱时,可引起构型发生改变四、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一)提取,3.吸附法,(1)活性炭吸附法,苷 类,,活性炭吸附,未被吸附的水杂,得纯品苷,水洗除水杂,用稀醇、醇等 有机溶剂洗脱 回收有机溶剂,,,,,四、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一)提取,3.吸附法,(2)大孔树脂吸附法,苷 类,得纯品苷,通过大孔吸附树脂 用水、稀醇、醇依次洗脱,,,,四、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二)分离,1.结晶法 2.柱层析法 吸附剂:硅胶、氧化铝(中性)等 3.利用特殊功能团 结构中常含有:内酯、双键、羰基等官能团。

      可制成衍生物、碱溶酸沉等方法定义:系指能被水蒸气蒸馏出来与水不相溶, 具有香味,易流动的油状液体的总称一、概 述,挥发油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具有芳香性油状液体的总称少数以苷的形式存在 主要存在种子植物,尤其是芳香植物中菊科、芸香科、伞形科植物,如:小茴香等一、概 述,生物活性,多具有祛痰、止咳、平喘、驱风、健胃、解热、镇痛、抗菌消炎等作用如: 柴胡挥发油制备的注射液——退热 丁香油——局麻、止痛 薄荷油——清凉、驱风、消炎、局麻 临床应用:樟脑、冰片、薄荷脑、丁香酚等 在日用食品及化学工业上也是重要的原料1.萜类化合物,一、概 述 化学组成,主要是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化物其构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 大多是生物活性较强或具有芳香气味的主要组成成分 如:薄荷油——含薄荷醇(menthol)8%左右 樟脑油——含樟脑(camphor)约为50%,,二、挥发油的通性,㈠性状,1.颜色:大多为无色或微带淡黄色,也有少数具有其它颜色如: 洋甘菊油因含有薁类化合物——显蓝色 麝香草油——显红色 2.气味:大多数具有香气或其它特异气味,有辛辣烧灼的感觉,呈中性或酸性。

      挥发油的气味,是其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二、挥发油的通性,3.形态:为透明液体,有的在冷却时其主要成分可能结晶析出,称为“脑”,如薄荷脑、樟脑等 4.挥发性:指在常温下可自行挥发而不留任何痕迹,这是挥发油与脂肪油的本质区别 ㈡溶解度 脂溶性,不溶水 易溶——石油醚、乙醚、二硫化碳、油脂等 ㈢物理常数 比重:多数比水轻,也有比水重的(丁香油、桂皮油), 沸点:一般在70~300℃之间,具有随水蒸气而蒸馏的特性 光学活性:大多有光学活性二、挥发油的通性,㈣稳定性(氧化性),产品应贮于棕色瓶内,装满、密塞并在阴凉处低温保存三、挥发油的提取,㈠水蒸气蒸馏法 挥发油的沸点(B.P)一般在70~300℃之间 ㈡浸取法 (油脂吸收法、溶剂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用有机溶剂进行浸取——适用不宜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原料1.油脂吸收法 分冷吸收法、温浸吸收法方法如下图所示三、挥发油的提取,,,三、挥发油的提取,,三、挥发油的提取,2.溶剂萃取法,溶剂——石油醚、二硫化碳、四氯化碳、苯等 方法——回流浸出法、冷浸法等 处理——提取后,减压蒸去有机溶剂后即得浸膏精制——加热乙醇溶解浸膏,放置冷却,滤除杂质,回收醇得净油。

      (原理:利用乙醇对植物蜡等脂溶性杂质的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降低的特性),,,三、挥发油的提取,㈢冷压法,此法适用于新鲜原料,如桔、柑、柠檬果皮含挥发油较多的原料 捣碎→冷压→静置分层→粗品 优点——保持原有的新鲜香味 缺点——可溶出原料中不挥发性物质 如:柠檬油常溶出原料中的叶绿素,而使柠檬油呈绿色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常用的分离方法有: 冷冻处理、分馏法、化学法、色谱法,㈠冷冻处理 将挥发油置于0℃以下使析出结晶,如无结晶析出可将温度降至-20℃,继续放置取出结晶再经重结晶可得纯品 例:薄荷油制备薄荷脑,,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薄荷油,析出粗脑,油,析出粗脑,较纯薄荷油,-10℃放置12小时,(第一批),(第二批),-20℃冷冻24小时,加热熔融,0℃冷冻,,,,,,,,,,,,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㈡分馏法,利用成分沸点不同,气化先后次序不同进行分离的 沸点规律:1.碳原子数:碳多→沸点↑ 2.双键数:多→沸点↑ 3.官能团:极性大→沸点↑ 酸 醇 酮~醛 醚 4.反式沸点 顺式,,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一)分馏法,例:,,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㈡分馏法,常压分馏——四大段蒸馏液,,,第一段——加热温度150℃——低分子醛酮类,第二段—— 150~200℃ ——单萜类,第三段—— 200~250℃ ——单萜含氧衍生物,第四段—— 250~300℃ ——倍半萜、薁类,每一馏分进一步分馏或采用冷冻结晶等方 法分离得到单一成分。

      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㈡分馏法,例:薄荷醇的提取分离,,薄 荷,薄荷油,20~150℃,150~200℃,200~230℃,230~300℃,水蒸气蒸馏,分 馏,单萜烃类,薄荷醇或酮,倍半萜含氧物,,,,,,,,,,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薄荷醇和酮,0℃以下放置、析脑、过滤,,,,,乙醇重结晶,薄荷醇结晶,油,纯薄荷醇,含大量薄荷酮 和少量薄荷醇,,200~230℃,,,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㈢化学方法,1.利用化合物的酸、碱性不同进行分离 ⑴碱性成分的分离,⑵酸性成分的分离,,挥发油/Et2O,HCl,乙醚萃取,,,,,5%NaHCO3,碱 液,乙醚液,酸性成分,HCl,乙醚萃取,,2%NaOH,油 液,乙醚液,水 液,碱水液,回收醚,回收醚,醚 层,水 层,酚或弱酸性成分,,,,,,,,,,,,,,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㈢化学方法 2.利用官能团特性进行分离,⑵醛、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亲脂性的羰基成分转为亲水性的加成物而分离 ①亚硫酸氢钠法(NaHSO3) ②吉拉德法(Girard),,,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 ㈢化学方法,2.利用官能团特性进行分离 ⑵醛、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①亚硫酸氢钠法(NaHSO3),例如:楜椒酮的分离,,,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 ㈢化学方法,2.利用官能团特性进行分离 ⑵醛、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①亚硫酸氢钠法(NaHSO3),温度高,可使双键加成,反应不可逆,,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 ㈢化学方法,2.利用官能团特性进行分离 ⑵醛、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②吉拉德法(Girard),,,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 ㈢化学方法,2.利用官能团特性进行分离 ⑶其它成分的分离,酯类成分——精馏或层析分离 醚萜成分——加浓酸形成烊盐易于结晶 具双键成分——利用Br2、HCl、HBr等试剂与双键加成(这种加成产物多为结晶状态),,,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 ㈢化学方法,,乙醚层,1.邻苯二甲酸酐 2.碱液萃取,碱水层,,乙醚层,,,浓H2SO4(加成),(双键、烷烃类),皂化,稀释,层析,乙醚层,H+/H2O,萜 烯,脂、烷等,萜 醇,,,,,,,,,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㈣色谱法(络合薄层),硅胶层析对于分离上面两个异构体是无能为力的。

      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㈣色谱法(络合薄层),硝酸银薄层(即AgNO3硅胶薄层层析) 利用AgNO3能与C=C形成络合物,来进行分离 主要用于 1.碳原子数相等而其中双键数不等的化合物 2.用于分离顺反异构体 实验方法: 2.5% AgNO3水溶液调糊制板柱:20% AgNO3装柱,,,,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㈣色谱法(络合薄层),吸附规律:(吸附力大小) 1.双键 叁键 2.双键多 双键少 3.末端双键 顺式 反式 4.环外双键 环内双键,,,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例:请比较展开结果Rf值的大小:,,五、挥发油成分的鉴定,㈠物理常数的测定——比重、旋光、折光等 ㈡化学常数的测定 1.酸值:指中和1克挥发油中的游离羧酸和酚性成分所需要的KOH毫克数单位 mg/g) 2.酯值:1克挥发油中的酯水解时所需要KOH毫克数 3.皂化值:酸价 + 酯价,即1克挥发油所需KOH的总量五、挥发油成分的鉴定,㈢官能团的鉴定,酚类:——FeCl3→蓝色、蓝紫或绿色 羰基化合物:硝酸银/NH3 ——银镜反应 (醛类等还原性物质) 苯肼或羟胺→产生结晶形衍生物 (醛或酮类),,五、挥发油成分的鉴定,㈢官能团的鉴定,不饱和化合物和薁类衍生物: 溴/CHCl3——红色褪去→含不饱和化合物 蓝、紫或绿色→含薁类成分 内酯类化合物: 挥发油/ + 亚硝酰铁氰化钠/NaOH → 红色逐渐消失 (吡啶液) (legal反应) (含αβ不饱和内酯),,五、挥发油成分的鉴定,㈣层析法的应用,1.薄层层析 吸附剂:硅胶G或II~III级中性氧化铝 展开剂:石油醚 石油醚-乙酸乙酯(95:5或75:25) 苯-甲醇(95:5或75:25) 显色剂:香草醛-浓硫酸、茴香醛-浓硫酸等,,五、挥发油成分的鉴定,㈣层析法的应用,2.气相色谱法 主要用于挥发油中已知成分的鉴定 3.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 多用于末知成分的分析鉴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