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某市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调查.docx
5页精选word文档 下载可编辑 **市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调查 一、开发区历史沿革及现状 (一)历史沿革 **经济开发区前身为**高耗能工业开发区,是自治区政府1998年批准建设的,为自治区20个重点开发区之一作为省级开发区,按规定享有自治区级的经济管理权限最初的**高耗能工业开发区包含**工业开发区和海南西来峰工业开发区,之后又建设了海勃湾千里山工业开发区这三个工业开发区当初均由三个所在区委、区政府组建成立,最早为科级建制,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发展壮大,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将三个工业开发区管委会领导配备为副处级建制随着形势的发展,比照自治区其它开发区做法2005年,市委政府在管委会领导人员配备上,**、海南两个开发区管委会均按正处级建制配置2007年,市委政府将海勃湾开发区按正处级配置当前,在自治区20个重点开发区中,只给我市“一顶帽子”,即**经济开发区,只确认**经济开发区和海南经济开发区,尚未包括海勃湾开发区2003年2月市委、政府印发了《〈关于工业开发区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乌党发【2003】2号),对工业开发区的设立、工业开发区的审批及产业导向、工业开发区管理、入区企业的审批与收费等事项进行了明确,但基本没有落实到位。
2006年5月,市委第93次常委会专题研究了经济开发区工作,并以市委政府两办名义印发了《**市加强和改进经济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乌党办发【2006】20号),明确了经济开发区机构设置、职能职责、管理权限、管理制度等事项,但是迄今两年多时间了,《暂行办法》完全没有落实到位开发区在不断变革中走过了10年的历程 (二)基本情况 1、**经济开发区 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已落户企业76家,工业产品40种,投资规模90亿元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1.04亿元,同比增长45.2%; 实现工业增加值22.24亿元,同比增长23.8%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产业链:一是以电力生产为龙头,以电带煤、以煤促电,形成了以煤、电、电石、聚氯乙烯为主导产品的煤化工产业链; 二是以金属钠、液氯、液碱、吡啶为主导产品的盐化工产业链; 三是以硅铁、金属镁、镁合金、有机硅为主导产品的特色冶金产业链累计投资7亿元重点进行了水、电、路、讯、生态等配套设施建设现日供水能力3万吨,建有110KV和220KV变电站各3座,建成网状公路30公里,开通了现代通讯及高速网络,建成了门户网站,完成生态绿化2300亩同时,建成了占地10万平方米的固废贮存场,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也在建设之中。
**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现有正式职工30人,其中,主任1人(正处级),副主任2人(副处级),副调研员1人,正科级2人,副科级2人,其他职工22人单位性质属事业单位,尚无内设机构 2、海南经济开发区 现已入驻企业达120余户,投资总额逾百亿元,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为主导的四大支柱产业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配套设施建设累计投入逾10亿元目前,道路铺装里程达40公里,给排水管网铺设62公里,建成110千伏变电站3座、220千伏变电站2座、500千伏变电站1座,文化广场、商业服务楼、物流中心、金融服务点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入区铁路专用线和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 海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现有正式职工34人,其中,主任兼党工委书记1人(正处级),副主任2人(副处级),正科级5人,其他职工28人单位性质属事业单位,内设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开发部、安监环保部、人力资源部等四个部室(未经有关部门批准) 3、海勃湾经济开发区 规划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12平方公里正式签约入区的企业有35家,已有23家投产运营,其余项目均在建当中累计投资2.8亿元,先期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水、电等公用工程平台。
修筑道路43.45公里,形成道路网格化布局建成110KV、220KV变电站各一座,规划新建一座500KV变电站建成供水机井5眼,铺设供水管路18.6公里架设通讯线路2.1公里,配套完善通讯设施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特色冶金、新型建材、精细化工、轻工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7396万元,同比增长36.4%,; 完成工业增加值45724万元,同比增长35.2% 海勃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现有正式职工13人其中,主任1人(正处级)、副主任1人(副处级)、党工委书记1人(副处级待遇),正科级2人(区里任为副主任),副科级1人(区里任为副主任),此外,聘用7人单位性质属事业单位,内设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部、规划建设部、公共事业管理部、安全管理部等五个部室(未经有关部门批准) (三)目前运作模式 鉴于三个开发区管委会没有行政编制,且只各有四个事业编制,无任何内设机构,所以职能不到位、机构不健全,无任何执法检查和审批职能,一直以来,开发区管委会只是配合市、区两级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帮助企业到市、区两级职能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协助市、区两级有关部门进行招商引资工作 二、开发区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职能职责不到位的问题 根据《**市加强和改进经济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按照市、区两级党委和政府的要求,具体负责经济开发区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对经济开发区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固废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利用等进行规划,并组织实施; 负责经济开发区内企业的产业发展、技术改造、污染治理、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规划、实施和协调服务工作; 以及土地、规划、环保、安全等项工作。
这些职能基本没有落实到位,上述工作基本上仍按原体制由市区相关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管委会只起牵线搭桥的作用,开发区内企业没有享受到“一站式”办理证照及其它事务的服务,提高了企业运行成本,层层报批,降低了办事效率 比如,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管委会所有人员均无安全生产和环保执法证,也没有被赋予安监和环保的执法职能,也无任何处罚权,对开发区内企业进行安全环保检查时显得非常尴尬,无法有效实施监督检查市区两级政府每年又对管委会下达安全环保考核指标管委会一名副主任曾因企业环保事故承担了免职一年的纪律处分,**管委会主任也因此做了书面检查,这就形成了职责和所承担义务不对等的问题 (二)人员编制不确定和身份问题 三个开发区管委会目前均为事业单位,市委已按正处级单位配齐了各开发区管委会的领导班子目前,三个管委会因业务需要均已大幅超编,许多人员都没有编制,仅由区财政自行解决工资去年,公务员调资,开发区管委会人员不在范围之内,今年事业单位调资,开发区管委会又因没有编制被拒之门外据了解,自治区20个重点开发区管委会除我市外,均为行政单位,工作人员均为公务员(工勤人员除外)造成工作人员(包括科级干部)思想不稳定,不安心工作,人员流失严重。
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为例,部分科级干部想方设法调到区委区政府所属部门工作; 近年来陆续分来的选调大学生和留下的服务西部大学生,先后有5人分别通过考公务员、调动、考研究生等途径离开了管委会,影响了其他同志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对企业服务的质量 (三)内设机构不明确的问题 目前,三个开发区管委会均无上级机构批准的正式的内设机构只有海南、海勃湾开发区管委会自行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参照企业的做法,设立了几个部室,尚无职权任命部室负责人因为没有正式的内设机构,各管委会除处级干部由市委任命确定外,正科、副科级干部也由各区委任命为管委会副主任因此,除管委会主任为正处级外,管委会副主任既有副处级的,也有正科级的、副科级的,严重影响了职能的履行、工作的开展和同志们的积极性 (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 从1998年自治区政府批准我市建设高载能工业开发区算起,我市开发区建设已走过了十个年头从目前情况看,三个开发区普遍存在水、电、路、热、绿化等基础设施相对比较滞后的问题我市周边近年来兴起的比我市晚的乌斯太开发区、棋盘井开发区、蒙西开发区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档次高、功能完善,在硬件上远远超过我市,进而在招商引资等方面对我市形成了很大的威胁,无论是政界还是商界人士均对此有一些说法。
我们认为,这首先是我们管委会的思想不够解放,胆子不够大,步子迈得不够快其次是体制问题,我们目前的体制制约着开发区的发展我市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慢且少,主要依靠各区级财政的有限投入,管委会无任何财力去完善基础设施而周边的开发区基本上都实行分税制,管委会用自留的财力去建设开发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管理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经济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载体,推进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开发区领导、管理、服务的主体,代表政府推动企业发展和帮助企业实现最佳的投资回报,担负着为企业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使命,管委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畅通,直接影响着建设发展开发区在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也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开发区现有的管理体制所限,职能不全,无法实施企业在建设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执法检查,而对企业进行必要的检查、验收工作又不可缺少,只能由相关职能部门进入开发区,因此就出现了各类检查、验收频繁,一些不规范的检查和收费问题也时有发生,开发区“税外无收费”的政策难以落实,无法实施“封闭式”管理制度,这些检查收费不但增加了企业负担,影响了投资环境,也使政府的诚信度降低。
二是开发区“一站式”服务制度得不到落实由于管委会没有设立相应的职能机构,在为企业办理规划、安全、土地、环保等各种证照方面,都要由管委会会同企业到各级部门进行协调办理,办理程序复杂,事项繁多,办理时间较长,无法履行“时限办结制”的承诺,制定的“一站式”服务制度也无法落实,致使开发区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与周边地区的服务及办事效率相比处于劣势无论从哪方面比较,我市开发区已远远落伍于周边的开发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