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可修改).docx

19页
  • 卖家[上传人]:柏**
  • 文档编号:297396693
  • 上传时间:2022-05-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43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解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用妙笔绘美景,请问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如何描绘月景的?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二 【设计意图】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五字然而这区区八十五字不仅记录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空明月色,更记录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微妙曲折的动人情感:解衣欲睡之时,月色如老友不邀而至,叩响了苏轼的心扉,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自抑,于是他率性而为“欣然起行”;在“念无与为乐者”的思量、沉吟和瞬时搜寻后,他“遂”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至巧至妙的欣喜;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静谧、不可多言的月下神游,从而诞生了千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后“恍然大悟”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

      至于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那坦然真诚的自得与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摇曳多姿的“乐”源自于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本设计从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切入,立足学生的阅读初感,以品读的“乐”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闲”,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他是谁? 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展示自学之成果 1.询问:预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2.检查预习情况Ppt出示: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准确解释: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遂至 怀民亦未寝步于中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流利翻译: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意引导学生放慢语速,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同时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户”,联系《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足不出户”;“盖”,联系《童趣》中的“盖一癞蛤蟆”和《狼》中的“盖以诱敌”;区别“行”“步”与“走”的含义;语句的理解要到位,关注“为乐”“闲人”,“庭下”一句要如实翻译,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用一句话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明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或“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

      三、诵读文章之韵味 1.请一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其他同学从这几方面评价 2.教师配乐范读,和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3.询问:你听出了苏轼夜游时的心情了吗?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这种情感的句子?(快乐;“欣然起行”) 4.再请一名学生用欣然的愉悦的语气、学老师的样子再读一遍课文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5.齐读体会,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 过渡:在朗读中,我们听出了苏轼内心的快乐的确,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轼最快乐时就是写作之时”,“能使读者快乐是苏东坡作品的一大特点”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细细品读 四、品读之快乐 1.逐字逐句反复品读,细细咀嚼,发现并还原蕴藏在文章词语和句子中的快乐并以批注的形式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 教师示例: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因月色入户而迅即产生的喜悦,以及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你看,他“欣然起行”,一个“起”字和一个“行”字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多么真诚!他是多么率真可爱! 2.学生自主品读赏析,然后小组互相启发完善 3.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①月色入户 这里的“入”不止是“射入”“照进”,更应该解释为拟人化的“走入”“进入”。

      这个“入”字写出了月色如老友般的善解人意,她知道,对月亮情有独钟的苏轼(残月,冷月,缺月,孤月,圆月,明月,这些月的意象里凝聚着他或悠闲或炽热的感情、豁达的胸襟和睿智的思想),是不会放弃一个美好的秋夜的;“她知道,一颗懂得美的心,绝不轻易在无边风月里合上外壳”正是这个“入”字引发了苏轼无尽的惊喜我本无意见月,月色自“入”我胸怀,不邀而至的月色带来了一份不期而至的快乐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而从“念”至“遂”也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你共赏呢?如果没有此人,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可是苏轼找到了可以分享无边风月的人,怎能不快乐万分? 追问: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 课下解释提示为:张怀民是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ppt出示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学生阅读,明确:其二就是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挂怀贬谪之事,同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两人人处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审美知己明月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中蕴含着至巧至好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 点拨:这里的“步”与“欣然起行”中的“行”能否交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行”写出了苏轼心中强烈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