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课程《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专题研究》试题.doc
9页1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姓 名: 单 位: 郑州市第一中学 专 业: 物理学 考试科目: 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专题研究 考试分数: 2012 年 9 月 30 日2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题 号 分 数 签 名12345678910课程名称 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专题研究 姓 名 单 位 郑州市第一中学 专 业 物理学 2012 年 9 月 30 日 总 分评阅教师签字:年 月 日3《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专题研究》考试试题1. 结合个人教学经历,简述新课程改革过程物理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目前那些素质比较薄弱,有哪些提高途径 (30 分)答:新物理课程改革中高中物理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⑴ 教育科学科研素质 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设立了许多新的改革目标,这些理念和目标是否适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而最终的检验者是第一线实践中的教师。
教师能否担当这样的角色取决于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素质另外新课程改革需要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行为习惯,这客观上要求教师有一种批判反思的科研精神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也会残生一些矛盾着用样需要教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总之新课程需要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⑵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素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师能够参与课程开发新课程文化是一种共建的合作的文化 需要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及利用,以保证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应当学会主动滴创造性地利用一切资源为教学服务,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指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索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课程知识和合作精神⑶课程教学设计素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师重构课堂,只要存在教育现象课堂必定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因此新课程实施还是主要在课堂上完成的新物理课程标准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研究专题,通过地理自主地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调查、信息检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时,教师要探索教学模式,教学在新兴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权威,在教学中探索引导学生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的有效方式,是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又有个性,营造自持学生学习和积极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反思等⑷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教育技术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与手段的总和,现代化4的教育技术主要包括影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与手段等。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教师能否掌握和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职业的重要条件,如果教师不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大量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就无法被利用教师自己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终身学习;教师可用的教育技术就会十分单一化;学生的主题学习和由此奥学习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掌握并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显得格外重要,这里要特别引起重视的是教师不仅仅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者同时还是指导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学习的指导者,也是现代教育技术软件的制作者和选择者 ⑸教学评价素质 新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传统的教学评价不外乎是教师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何小结自己的教学工作新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思想需要教师在学生评价方面除了掌握传统上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的量化的终结性的评价仿佛和技能之外更需要学习新性质的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与技能发展性评价要求评价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要求评价充分体现被评价者的个别差异,要求被评价者的积极主动参与,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善于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学生的行为表选,学会运用一整套的技术及时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收集整理学生在各方面的评价信息并有意识地发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
同样,发展性评价还要求教师更加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不断反思自我,将自我评价与教学改进及专业成长融为一体随着课改的深入,我深感自己的不足,觉得自己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提高自己:1、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能,如怎样选题怎样搜集信息和资料,怎样设计研究方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活动战士和运用研究成果,等等2、为了成功地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教师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技能如学生学习需求、评估技能、教材分析技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技能、组织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活动的技能等等3、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4、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吸收课改先进思想,保持教育教学工作思想的先进性52. 简述国际科学课程发展的基本历程 (20 分)答:科学课程的演进大致经历了 “合法化” 、 “活动化” 、 “结构化”和“综合化”等四个阶段在 17、 18 世纪,科学就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不是由于它在教育中占有了重要地位才有了发展,而恰恰是在它毫无地位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 19世纪是科学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自然科学的各个门类相继成熟起来,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空前严密和可靠的自然知识体系 ”电磁学、光学、热力学、天文学等学科都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经典科学的发展几乎达到了完美的极致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典科学大厦的建立, “人们对于自然的宇宙的整个观念改变了”,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与其周围的世界,一样服从相同的物理定律与过程,不能与世界分开来考虑,而观察、归纳、演绎与实验的科学方法,不但可以应用于纯科学原来的题材,而且在人类思想与行动的各种不同领域差不多都可应用” 牛顿物理学完全建立起来之后 ,机械论自然观和决定论发展观逐渐形成然而, “在 19 世纪的飞跃进步中,最有效地扩大了人们的心理视野,促进思想方式上的另一次大革命的既不是物理知识的大发展,更不是在这些知识上建筑起来的上层工业大厦” ,而是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发展,确切地说,是进化理论的确立进化的、非决定论的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牛顿的世界图景的遮蔽,但仍然发挥了巨大威力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技术的飞速进步导致两次工业革命使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的预言不断得到证实,也使他的论断日益深入人心同时,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融合已是必然趋势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科学与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现,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强烈地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断言, 19 世纪不仅是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时代,而且也是各种思想冲突、碰撞、融合和变革的时代。
但在 19 世纪,尤其是 19 世纪的前半叶,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产的工业化与科学教育的严重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古典教育思想远不能满足社会工业化的需要,而适应社会发展的科学课程却难以进入学校课程体系于是,争取科学教育、科学课程的合法化、制度化便成了这一时期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特征,并主要体现在斯宾塞和赫胥黎等人的科学课程思想之中到 19 世纪末,通过科学教育与古典文科教育的论战,科学课程已经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成为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时科学课程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难以适应科学课程理论发展和实践的需要这一切似乎都在期待着杜威的出现,杜威的科学课程思想不但填补了这一真空,而且对日后科学课程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可以说,对 20 世纪初乃至整个 20世纪的科学课程理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约翰·杜威在 20 世纪中后叶并未发生过像地动说、量子论、相对论那样改变整个世界图景的重大科学革命,但这一时期在应用领域、技术领域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子弹爆炸、电子计算机发明、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人类成功登月……,科学通过技术对人类生活、社会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影响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由此,人们也感到必须加强科学教育, “ 学校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学科的教学为中心,使学生能够掌握文化知识和现代科学的一般原理” 这一切都为 20 世纪科学课程的大规模变革准备了充分的外部条件20 世纪中叶的科学课程改革主要是以结构主义科学课程为代表由于对 “结构 ”理解的差异,又存在两种观点相异的结构课程观,其主要代表分别是美国的 布鲁纳( Jerome Bruner)和施瓦布( Joseph Schwab) 6科学课程发展史实质上就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锋的历史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渐趋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必将走向融合,科学课程的发展也必须体现人道的、人文的和社会的诉求,从而在本质上改变科学课程的发展道路和形态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科学课程发展的总趋势是人文化和社会化,而其外在表现则是课程的综合化科学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反映的是社会需求、教育信念、科学观、课程理念、课程理论和心理学基础的变革 对科学技术、科学教育的全面反思,使得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科学教育研究、科学教育与科学哲学不相往来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这样,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等很多研究成果不断渗透并影响着科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笔者认为最为显著的变化在于,首先,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生产力发展等方面保持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是探索未知的、开放的、发展的系统和活动,是一种文化的过程,而技术则是物化了的科学由此,在公民的生活中无处不需要科学文化,而科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培养” ,更体现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的需要与此相应, 70 年代后的科学课程的目标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学生 “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科学课程面临的首要目标其次,科学本质认识对科学教育的影响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的科学家,哲学家在 20 世纪,对科学本质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真正有意识地利用它来指导科学教育实践却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设计科学课程、教授科学课程、学习科学课程的人不知科学为何物的弊端,更为重要的是,科学本质的知识(笔者认为主要是科学观)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因为没有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只能是支离破碎、僵化的知识片段,这无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
对科学的社会、人文的理解和本质的探求,使科学课程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和生机3. 结合案例简述物理探究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30)答: 为了更好搞好探究性教学,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不要把探究式教学理解成七个探究要素的流程式教学 我们要了解科学探究所包含的要素,在教学中所有教学目标都能得到强化,从而使学生整体能力能够全面提高,不是所有探究都一定与这些有关,有些探究不包含这些也一样能够进行,故要灵活、有侧重⑵不要把探究教学理解成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 应该在课堂教学情境下由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引导,学生从好奇心和兴趣出发,发现问题、实验、实践,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型教学活动,而非放开手的自由活动老师要精心安排充分预测,与学生一起享受成功与失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过程与方法,在感受体会中总7结提高,学生受到原有知识、认识、智力非智力因素影响会产生两级分化,违背探究初衷 ⑶不要把探究式教学与传统传教式教学对立起来 传统教学方式仍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需要预备知识、依据、原理方法检验评价体系需要的原理、模型、理论不可能全由探究得来,并不是所有探究都能够得到理想的结论、知识性、定义类、单位及换算类内容主要还是传授式教学,但要注意渗透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