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5(枣儿)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doc
3页教学目标《枣儿》知识目标: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能力目标: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德育目标: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教材分析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课型新授课教 学 过 程一、导入新课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象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象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二、学生初读,老师指导概括剧情1.问题导引:说说写了什么事?老人和孩子各有怎样的心情2.学生读文讨论后,教师引导概括剧情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小男孩,他们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充满了对自己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来吃这家乡的“枣儿”)三、理清情节1.浏览剧本,从老人和孩子的交谈中,你感觉文章主要写了那些有关枣儿的往事?(提示:从老人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
明确:儿子名字的由来枣儿”尿老人一脖子尿枣儿”到枣树下撒尿、枣树的来历落枣吓跑了鬼子、靠枣活命)2.分角色阅读这些情节,体会人物形象(品味人物)(1)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读老人,生2读男孩,生3读舞台提示(2)评价三人读文情况,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提示: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3.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老人:善良和蔼饱经沧桑、孤单无助孩子:天真可爱又可怜4.师小结:看来无论是从人物对白,还是从舞台提示,都可以认识剧本中的人物即从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中体会人物性格)四、分析主题思想1.这部剧本有什么启示意义或者剧本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讨论明确: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一辈对故乡的深厚乡情、青壮年离开家乡,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2.很好,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的理解,很有说服力,看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刚才大家说舞台提示主要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台提示还有什么作用?(交代了剧本故事发生的环境及背景还有就是为别人表演提供了示范与提示)3.我们知道剧本除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以外,还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舞台表演提供最详细的依据。
下面就请同学再读剧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适合表演?4.请大家再读剧本,想想开头和结尾的儿歌有什么作用明确:在结构上有前呼后应的作用儿歌的内容与剧本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一致,通过儿歌能强化剧本的主题五、小结拓展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多办一些活动,邀请他们参加,这样他们就不会孤单在节假日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事我们也可以呼吁全社会来关心关爱老人与孩子我们也可以向那些经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议:常回家看看板书设计枣儿老人——盼——儿子亲情 男孩——盼——父亲 家园家乡——盼——游子作业布置同步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