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亚迪(BYD)LCD工艺流程与技术发展.ppt
55页LCDLCD工艺艺流程 及发发展现现状LCD图形段来料玻璃 清洗 涂感光胶 前烘 曝光 显影 显影检查 后烘 酸刻 图形检查 清洗:机械清洗如刷洗、冲洗,超声波清洗,臭氧洗、UV清洗, 溶剂洗等评价手段:接触角、强光检查表面、显微镜检查 涂感光胶:正性胶、负性胶,我们使用正性胶评价手段:膜厚度、显影效果、去除效果 曝光:由光路产生的平行紫外线曝光,接触式、恒温、自动对位评价手段:光强均匀性、对位精度、图形精度 酸刻:盐酸、硝酸混合物,温度对酸刻效果影响大,温度过低生 产效率降低快,过高同光刻胶有反应,生产物质难以脱膜除去 也可以使用4价铁离子作为酸刻剂评价手段:线条宽度、微短路、侧蚀LCDLCD工艺制程LCD定向段TOP前清洗 TOP印刷 TOP主固化 PI前清洗PI印刷 PI主固化 PI预固化 摩擦 清洗 PI印刷:电压主要影响因素,定向效果的关键评价手段:膜厚、尺寸位置、均匀性固化:主要有炉子固化和热板固化两种评价手段:温度均匀性、升温曲线摩擦:用绒毛布在玻璃表面打磨出均匀定向沟槽评价手段:蒸汽检查摩擦效果LCD印框 预烘 点胶贴合 热压 印点 预烘 喷粉 丝印:用聚酯、尼龙、钢网在单个CELL四周印刷一个起密闭作用 的环氧树脂胶框,同时导通点起上下片导通作用评价手段:丝印下胶量、热压后延展效果 热压:贴合后的玻璃在加压加热的环境下,环氧树脂交连固化,一 般分热压夹具、气囊、热压机等几种热压方式评价手段:水煮可靠性试验、拉力效果制盒段LCD 后段切割 断粒 插条 灌晶 加压封口 清 洗 电测 分色 二次清洗 贴片 COG TAB 模组LCD彩色化趋势LCDC/F製作技術介紹»乾膜轉印法 »顏料分散法 »印刷法LCD 乾膜轉印法 LCD顏料分散法-1LCD顏料分散法-2LCD印刷法-1LCD印刷法-2LCD印刷法-3LCD印刷法-4LCDLCDNTSC色飽和度 色饱和度问题LCDLCD视角问题LCD集成化趋势LCDPLASMA ADDRESSEDOTHERS无定型硅•液晶显示分类液晶主动式被动式TFTMIMMOSDIODEOTHERSTNSTNCSTN FLC多晶硅LCDLCD发展2)应用研究阶段(1960~1968)Williams研究向列相液晶动态散射。
Fergason研究胆甾相液晶温度色变Fergason等人发现TN-LCD1968年RCA公布LCD3) 液晶显示产业(1973~ )Gray 5CB液晶材料的合成TN-LCD工业生产 (1973~ )STN-LCD工业生产(1986~ )TFT-LCD工业生产 (1991~ )1)液晶物理鼎盛时期(1930~1960)Frank等人建立液晶连续体理论Maier-Saupe平均场理论的建立液晶光电磁性研究等,液晶应用基础LCDTN-LCD:低信息容量,码段式显示 应用范围:电子钟表、测量仪器、机、游戏机LCDSTN-LCD: 图文信息显示 应用范围:便携通讯终端、PDA、仪器器表掌上电脑PDA移动通讯终端LCDTFT-LCD: 大信息容量视频显示显像 应用范围:笔记本电脑、PC监视器、液晶电视、GPS、液晶投影LCD液晶显示器•有源矩阵方式简单结构等效电路LCDLCDA 大面积,规模化生产特性好第一代:300X400mm第七代:1870X2200mm?B 集成度高COGSOGC 成本低,应用领域广TFT优点LCDLCDLCDLCDLCDLCDLCDLCDLCD七次光刻的TFT阵列工艺原理一、在玻璃基板上溅射Mo/Ta制作栅极二、在栅电极上沉积氧化硅三、在氧化硅制作氮化硅形成高质量栅极绝缘膜四、在栅极绝缘膜上形成半导体有源层五、制作实现欧姆接触的掺杂有源层六、制作漏电极、源电极、漏电极数据信号线、源电极接像素电极七、制作氮化硅保护膜LCD溅射清洗旋涂曝光显影蚀刻、脱膜第一步、溅射金属膜,形成栅极与存储电容电极LCD第二步、PECVD沉积SiOx,形成栅极氧化膜SiH4+O2SiOx+H2+H2O第三步、PECVD沉积SiNx,形成双层绝缘保护层SiH4+N2SiNx+H2+NH3LCD第四步、CVD制备x-Si膜:采用CVD技术生长半导体x-Si膜第五步、第二次光刻,形成TFT有源层图形第六步、制作n+a-Si膜:防止反向漏电流,同时 为了与源极和漏极形成欧姆接触第七步、第三次光刻,形成非晶硅n+图形LCD第八步、ITO溅射,制作像素电极第九步、第四次光刻,形成像素电极第十步、第五次光刻,将存储电容上的 栅极氧化膜一部分去掉,形成Cs引线电极LCD第十一步、溅射Al或Ti等金属,制作漏电极、源电极第十二步、第六次光刻,作出各电极图形第十三步、CVD工艺制作SiNx保护膜第十四步、第七次光刻,形成保护图形LCD七次光刻后图形LCD TFT的结构-1(顶栅极)LCDTFT的结构-1(底栅极)LCDTFT各层材料、厚度、电阻参数LCDTFT新发展一、光刻次数减少到五次,良品率大大提高二、开口率不断提高信号线:5um 栅线线宽:11um ITO和栅线、信号线的距离:4um 蚀刻精度:4um 曝光精度:4um向布线精度达到1um靠拢栅极成型a-Si有源层成型像素电极成型源极、漏极成型保护层成型LCDTFTx-Si(迁移率:0.5cm2/S.V)P-Si(迁移率:100-600cm2/S.V)迁移率开口率亮 度 功 率 分 辨 率系统集成响应速度三、P-SI技术TFT新发展LCDTFT新发展P-Si发展技术术特点类类型迁移率(cm2/v.s)反向电电流(PA)开关电电流比MILC工艺简单 成 品率高P100101.00E+07N15051.00E+08激光退火工艺难 度大 ,性能 好P200-60021.00E+07N200-60011.00E+08高温激光退火低温激光退火(LT-P-S i)金属诱导(MILC)425 C550-600 C650 CLCDTFT发展-柔性基板无表面激光退火技术(SUFTLA)有机TFT缓冲层上涂氢化物剥离层在425温度,制作P-Si激光照射基板缓冲层+TFT剥离TFT电路粘附转移到柔性基板上优点:工艺更加简单,采用旋涂、热蒸镀方式,不需要激光退火。
实现真正的柔性显示缺点:迁移率较低,稳定性与器件寿命有限LCD缺点:TFT显示器相对弱的对比度和缓慢的反 应时间这些缺点仍然没有改变 优点:造价最便宜 TN+Film LCDIPS(In-Plane Switching) 平板开关,又称为Super TFT 排列方式不同,当加上电压之后液晶分子与基板平行排列 优点:可视角度达到了170度 缺点:为了能让液晶分子平行排列,电极只能放在低基板上——导致的 直接结果就是显示器的亮度和对比度明显的下降,为了提高亮度和 对比度,只有增强背光光源的亮度反应时间和对比度更难提高Hitachi(日立)开发 ,NEC和Nokia LCDMVA(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MVA多区域垂直排列技术 图8所示,那些紫色的突起(protrusion)构成了所谓的区域 优点:可视角达到了160度,比IPS和TN+Film 技术都快的反应时间,对比度也有所提高 日本富士通(Fujitsu)公司 LCDL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