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梦令人教版语文初三上册教案.doc
9页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如梦令人教版语文初三上册教案如梦令人教版语文初三上册教案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以下是整理的如梦令人教版语文初三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如梦令》教案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2.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3.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如 《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含蓄深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如 《菩萨蛮》 《武陵春》、《声声慢》等《声声慢》是李清照震动词坛的名作,作者也因此被誉为 婉约派正宗 词人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
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解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评 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溪边的亭子日暮:黄昏时候 沈(chn)醉不知归路沈醉;大醉沈:同“沉”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色宜人,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 兴尽晚回舟,兴尽:游兴得到满足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藕花深处误入:不该入而入藕花:荷花因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所以错过了光线较好的时刻,才把船划到荷塘里 ○两句承上“沈醉不知归路”,启下“争渡” 争渡,争渡,争渡:抢着把船划出去争:争着,抢着○酒意未消、游兴未减,全然不顾误入歧途,非要夺路前进不可,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争渡,争渡”,按《如梦令》词牌规定要用短韵叠句,这里巧迭“争渡”,突出了沉醉之态和急追之情,妙造自然惊起一滩鸥鹭 惊飞了栖息在沙滩上的水鸟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满滩鸥鹭:鸥本指海鸥,鹭即鹭鸶,这里泛指水鸟○鸥鹭惊骇,拍翅飞起,与主人公的“争渡”融合一起,形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极天真之能事 译文 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亭子里游赏,面对夕阳,开怀畅叙,游兴高,酒兴也高,陶醉得竟忘记了回家的水路我尽情的游赏够了,已错过光线明亮的辰光船一掉头,胡里胡涂地划进荷花的深处于是大家抢着划呀,划呀,嘻笑声、摇橹声把满滩的水鸟也惊动得飞起来了 简析 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年风采。
词意是:仲夏的一个午后,作者和亲人外出游玩,在溪边的一个亭子里饮酒,直到日落西山,还留连忘返待兴尽踏上小舟,却迷失了归路结果不知不觉闯入了藕花丛中他们赶紧划啊赶紧划,扑楞楞,惊飞起一滩鸥鹭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用“常记”二字总领,引起下面对回舟误入荷花深处情景的描绘误入”是因为日暮光线太暗,也是因为沈醉;正是因为“误入”,才产生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误”字不仅有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词意上巧妙地把读者带进一个朦胧的境地也正是出了这样的“岔子”,才使主人公平时不易显露的一些性格特点呈露出来,使读者通过不寻常的举动的描绘,窥见其精神世界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这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充分体现了作者构思和措词的精妙正像曹操《观沧海》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样,本是配乐时的套语,在作者笔下却与全诗浑然天成,融为一体)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鸥鹭在古人诗词中常被写到,它们被认为是“忘机”的飞鸟,独与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们亲狎作友。
作者在这里以鸥鹭形象作为陪衬,就是对主人公形象的潇洒天真的品格作一番加意地描摹,从而使全词洋溢地天真无邪、活泼烂漫的青春气息更加浓烈,更加感人 李清照的词,遣词造句,多有所创新,看来一目了然,却又引人入胜,耐人咀嚼、思索这首词写日暮,并没有渲染“落日镕金,暮云合璧”的景象,写藕花,也没有描绘“红稀香少”的情态,全篇虽无写景,却是处处有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感情她不愧是抒情词的杰出的作家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老师朗读一副对联,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醉”字切入,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让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这一板块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词: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上我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好多学生并没有进入词的意境,没有充分展开想象,这一环节只是成了少数优秀生的殿堂 第9页/共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