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陀《果园城记》的研究概述.pdf
3页中国西部科技 2 0 0 8 年1 2 月 ( 上旬 ) 第O 7 卷第3 4 期总第1 5 9 期 师陀 《 果园城记》的研 张 亚 男 ( 四川 大学 ,四川 成都 6 1 0 0 6 4 ) 摘要: ;多视角研究 到了上个世纪9 0 年代,对 《 果园城记》的研究才出现 了开拓性的进展,如钱理群的 《 试论芦焚的 “ 果园城”世 界》认为 《 果园城记》是师陀的代表作,但不仅仅是代表 作他认为 “ 果园城”里 “ 更浸透着他的理想追求,他的 收稿日 期:2 0 0 8 — 1 1 — 0 5修回日期:2 0 0 8 — 1 2 — 0 1 作者简介:张亚男 ( 1 9 8 4 一), 女,河南洛阳人, 硕士,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专业小说 62 哲学感悟,他的审美情感和他的性格力量” 他发现了: ①果园城人的 “ 凝望”神态, 凝神远望”的神态下鼓动着 这 “ 飞”的欲念 ,飞”的意象是表现着一种时代的民族的 冲动 的芦焚对于他 的男女主人公 “ 凝望 ”神态 、 “ 飞 翔 ”欲念 、 “幻想 ”天性 的发现与描 写,也就进入 了 “ 人”的精神本质的形而上层次 ②认为 《 果园城记》里 的人物都是 “ 跋涉者” 。
⋯ 在作家痛快淋漓地书写他的跋涉 者时,钱理群认为作家 “ 自身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气质 发挥到了极致” , ⋯由此产生的魅力 “ 既是艺术的,也是人 格的” ⋯ 男女主人公在人生的跋涉中,为幻灭,为不安困 扰得身心交瘁时,却又不知道该往哪儿去,进一步析出 “ 浪漫主义激情 由此而获得了悲凉的底蕴”③钱理群在 对其的解读中,认为 “ ‘ 时间 ’才是这座小城的真正主 宰” , 看到了 “ 时间”在小说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钱理群 的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他将文本细读与哲学理论相结 合,摆脱了直观的鉴赏式的文本批评方式,达到了人精神 的形而上层次他的研究使得 《 果园城记》的研究达到了 新的高度,完全超越 了前面学者对于 《 果园城记》的研究 深度,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突破点 ~ H 2 0 0 2 年游修庆就从时间意识和面对时间的生存姿态 的角度 来探 讨果 园城 的意蕴 , 进 一步分析 了“时间意 识 ”、 “ 变与不变的清醒和恐惧 ”, 从 而进一步提 出了 “ 向时间而生”的生存命题 ,从现代性的角度将绵延在古 典文学到现代文学中的这一精神特质上升到民族文化的境 界,大地提升和细化了 《 果园城记》的主旨意蕴和艺术魅 力 。
对 《 果园城记》研究的另一开拓性进展是杨义的 《 寻 找故园 : 师陀的中原乡土写意画 ( 果园城记)》他认为 《 果园城记》是 “ 是中国小城 的带中古情调的写意画,” 是 “ 纠缠着怀乡情感的丝缕,又闪烁着人类与时俱进的哲 理光斑 ” 第一, 关于 “ 时间”,杨义的观点与钱理群的 观点相似 ,但各有所侧重杨义认为在中古风气犹存的果 园城中,时间 “ 扮演着非常尴尬的悲喜剧角色,人们对它 漠不经心,与世无争地消磨着人的锐气与青春” 而钱理 群则认为 “ 时间将会证明: 生命是美好的,并且永存” , 显 示的是对生命本体的一种乐观的信任和期待在这种评论 背后是两种哲学观的不同第二,杨义发现了小说频频出 现的 “ 古塔 ”,认为 “ 它作 为小城 的历史 见证 ,既物化 了 风俗 ,又诱发着风俗心理它在 《 果园城》、 《 塔》、 《 一 吻 》诸 篇 中 出现 ,都 是作 为 小城 风 物 的代 表 的 ” “ 小城风俗属于一种 ‘ 古塔文化’,那么,作为古塔基础 的则是宗法制家族制度 ’ ’ 第三, 从叙事的角度对 《 果园 城记》的叙事艺术进行分析 , “ 善于操作叙述角度,” “ 讲究叙事语言的明晰与模糊 、浓 烈与清淡、泼墨与空 白。
“ 对叙事角度、密度和节奏之功力”深厚 随 着 比较 文 学 的 发 展 , 对 《 果 园城 记 》 的研 究 出 现了一些 比较阅读,如罗炯光的 《 ( 呼兰河转) ( 果园城 记) 并论——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之一 》 , 认为果园城 和呼兰河是 “ 泛指”,它们是 “ 有生命、有性格的旧中国 一 切小城的代表” 当时比较普遍的观念认为2 O 世纪中国 的社会是由乡村和都市构成的,罗炯光的 “ 小城”观念的 提 出是 “ 新鲜”而准确的马大康 《 文化冲突 命运观念 感伤色彩—— 师陀的 ( 果 园城记)和都德 的 ( 磨坊 文 札)》 ,从文化冲突、命运观念和感伤色彩的对照中, 指 出 :“ 在逝 去的时代里 ,人类对 因文化冲突而生 的悲哀 , 特 别 是 面对 命 运 而 生的 悲哀 的体 验 是共 同的 ”⋯ 武新 军、李先宏 《 情绪氛围的营构—— ( 边城) ( 呼兰河传) ( 城南旧事) ( 果园城记)比较解读》,将代表不同区域 文化的小说来比较论述,把他们作为抒情小说来解读 这些比较和对照拓展了 《 果园城记》阐释的空间 马俊江将 《 果园城记》解读为 “ 游子返乡结构 ”,从 时间意义和空间意义上解读了果园城,认为 “ 情感上他向 往着对乡土的归依,无法摆脱思乡的蛊惑;理性上又清晰 地认识着果园城世界的本质。
“以果园城为象征,师陀 参与着现代作家对民族文化与命运的深刻反省 4 近l O 年来的对 《 果园城记的研究现状 近1 0 年来,对 《 果园城记》的研究趋向细化对 《 果 园城记 》的语 言进行 专 门研 究的 ,李 春红是 第一个 她 将 《 果园城记》的语言策略概括为 “ 泛指”和 “ 浓缩”,独 特的语言策略成就了 《 果园城记》独特的艺术风格 最近的袁楠 《( 果园城记): 现代性的一种姿态》认为 ““ 果园城 ”出离了纯粹的个人经验 ,成为 “ 故乡”或 “ 中国”的缩微形态 “ 隐含着对于重建人类文化和寻 找永恒价值的希望,它以苍老的诗意与讽刺书就了中国乡 村历史的独特话语” 以此作为基点联系现代的乡土文 学作品对当代的乡土文学发出思考孔朝蓬 《 乡土中国的 文化审视— —评 师 陀的 ( 果 园城记 )》认为 “ 情 感上对 故 乡小城、对乡土的依恋与理智上对果园城本质的深刻体察 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矛盾,于是在作品中体现为在和缓的笔 调下唱出的一 曲苍凉挽歌 体察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 的内在心底文化底蕴 《 果园城记》,作为芦焚 “ 最得意的短篇结集” 发 表时受到关注,更加漫长的岁月里寂寂无声,到了新时期 又一度受到关注,对其的研究同样也走过了一条崎岖蜿蜒 的道路,现在对他的研究空间得到了不断的开拓, 《 果园 城记》的研究成了整个师陀研究和乡土文学研究的重要和 关键,通过对其研究的概述就是为 了期待新的对话与展 不。
参考文献: [ 1 ] 师陀.《 里 门拾记》序言 [ M ] . 师陀全集 ( 第一卷) , 河南大学 出版社, 2 0 0 4 , 9 : 2 8 2 . [ 2 ]师陀. 师陀全集 : 第3 卷 [ 岫. 河南大学 出版社, 2 0 0 4 , 9 : 4 . [ 3 ]温儒敏.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 M ] . 北京大学 出社, 1 9 9 3 , 1 0 : 2 9 6 . [ 4 ]唐 迪 文. 果 园城记 . 刘 增杰 . 师陀研 究资 料 [ M ] . 北京 出版 社, 1 9 8 4 , 1 : 2 4 9 . [ 5 ] 尹 雪 曼 . 师 陀 与 他 的 《 果 园 城 记 》 . 刘 增 杰 . 师 陀研 究 资 [ M ] . 北京 出版社, 1 9 8 4 , l : 2 5 0 . [ 6 ] 刘 增 杰 . 师 陀 小 说 漫 评 [ M ] . 河 南 师 大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 1 9 8 2 , ( 1 ) : 6 7 . [ 7 ]钱 理 群. 试 论芦 焚 的 “果园城 ”世 界 [ J ] . 信阳 师范 学 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 9 9 0 ,( 1 ) : 5 3 ~5 9 . [ 8 ]游修庆. 时间意识和面对时间的生存姿态一一师陀 《 果园城 记》意蕴探讨 [ J ] . 韩 山师 范学 院学报, 2 0 0 2 , 9 Y ] , ( 3 ) : 3 . ( 下 转 第9 5 页) b 3 脸红脖子粗,唱几下声音就疲劳了,或者嘶哑,甚至连说 话都变调了。
还有的学生把声音灌在鼻子里,从而使声音 暗淡、憋闷,给人 以挤而不通的压抑感觉特别是唱高音 时,又尖又细,还难以唱上去,出现诸如此类 的声音现 象,这时如果教师还一味的强调学生的呼吸或者反复加以 不断的声音示范,而未能抓住产生不 良声音的原因所在, 恐怕学生难以理解和做到发出正确 的声音要求,教师不断 的停顿反复讲,学生会稀里糊涂,不知所措,久而久之, 还会丧失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及时的 提 醒学 生是 由于未 能掌握好 正确 的呼吸 原因所 导致 的那 么,什么是正确的发声状态呢?应该是在保持正确的呼吸 状态基础上,自然张开嘴,成半打哈欠状,舌部防平、放 松、脸部保持微笑状态 ,摆正喉头的位置在此状态下, 控 制喉 咙开放 的大小 ,用气用 力 的多少 ,声带 闭合 时放 松 的程度,以及上下共鸣调节的多少等用气息冲击声带, 得到共鸣腔体的反射,并且横膈膜及两肋支持住气息,发 出松、圆润而又明亮的声音,在整个发声状态的过程中, 人体的呼吸器官与发声器官是共同协调来完成这一过程 的因为人体歌唱器官是一个整体,它们既独立,又相互 联系,在学习中不可孤立的运用,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好歌 唱发声技能,而熟练自如的掌握了歌唱时的呼吸状态与歌 唱 时的发声 状态 ,才能发 出好 的正确 的声音 ,才 能 自如 的 找到 自己所需要找的喉咙开放正确的位置、共鸣调节的正 确位置,才能发出既明亮又圆润又优美的声音。
3 歌唱时的情绪状态 在声乐学习实践中,除了应该重视学生的呼吸状态和 发声状 态 ,还 有一个 不可忽 视 的问题 ,那就是 学 习和 演唱 时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状态因为歌唱时的情绪状态直接影 响个体各个器官的调动和积极的能动作用,它是歌唱时呼 吸和发声系统正常运转 的基本条件歌唱是情感艺术,是 通过声音表现的,具体 的说:是通过旋律、速度 、节奏、 音色、力度等要素直接表达情感但有时情绪的外显也是 十分必要的,这是实现感染观众的一个有利手段 ,关键是 把握好分寸因此歌唱演员每次在演出之前尽量避免不愉 快的事情发生,把注意力和情绪集中投入歌 曲作品的艺术 情境之中,这样才会有好的演出效果,发挥 出应有的歌唱 水平还有的歌唱演员在上台演唱时,一味的追求情绪的 渲染,过分的展示由情感而引发的外部形体动作及面部表 情等外在的东西这样就会使演员沉醉在与音乐作品整体 风格不符的单一情感之中,延误作品内在的含义及整体思 维的全面表达从另一方面讲,人通过语言、词汇感念、 术语或者声音符号对客观事物及 自身与客观事物的关系进 行 自觉的、有意识的反映,在反映过程中,人应该明确清 楚 自己感知到的是什么对象,做的是什么事情,思考的是 什么问题,以及产生了什么样的感觉等。
在声乐演唱中, 演员也同样必须时时刻刻清醒的认识到 自己在唱什么、怎 么唱以及如何正确表达 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等由此可见, 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反映具有极大的能动性过分的强 调情绪的外显性,就会抹灭人的意识主观能动性演员在 演唱中必须做到喜而不狂、怒而不暴、哀而不伤、乐而不 淫、也就是说演员的喜、怒、哀 、乐、放在心里 、声音 里通过音乐的本质要素将 自己内心的情绪传达给听众才 会真正发挥声乐艺术的魅力在声乐学习中也是 一 样,如 果当学生的注意力很不集 中,精神呆滞、萎靡不振、中气 不足 、声音疲惫 ,完全没有状态 ,更没有想要学习的欲 望 ,这时,如果教师一味的只管上课,要求学生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