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以前《论语》版本考略.docx
6页元代以前《论语》版本考略 郑华栋Summary:《论语》是我国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从其流传到现在已历时两千多年,其影响已渗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探讨《论语》的各种版本,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这本著作,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Key:论语;版本;考略《论语》从问世到如今已逾千年,无论在封建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对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从古至今有很多写本、刻本,为其校勘、作注者比比皆是,因此《论语》的版本众多下面讨论《论语》的重要版本一、《汉书·艺文志》著录《论语》的不同版本(一)古文《论语》《汉书·艺文志》;“《论语》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两《子张》由此可见,这部从孔子家墙壁中发现的《论语》是用古文,即先秦六国古文写成的,且有两篇的篇名都叫《子张》,所以一共有二十一篇二)《齐论语》《汉书·艺文志》:“《齐》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篇《汉字讲疏》:“此今文《论语》也由此可见,《齐论语》中除有通行的二十篇外,还有《问王》、《知道》两篇,所以共有二十二篇且《齐论语》由今文写成《汉书·艺文志》:“《齐说》二十九篇小序又云:“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
王先谦《汉书补注》:“下云传《齐论》者,唯王阳名家吉《传》云,王阳说《论语》,即此《齐说》也由此可见,汉代《齐论语》的版本系统中不仅有王阳《齐论语》,还有宋畸《齐论语》、贡禹《齐论语》、五鹿充宗《齐论语》、庸生《齐论语》三)《鲁论语》《汉书·藝文志》:“《鲁》二十篇,《传》十九篇《汉字讲疏》:“此亦今文《论语》也《汉志考证》:“正义曰:《鲁论》者,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是也由此可见,《鲁论语》由今文写成,是后世通行本论语的最初底本它的内容除正文外,还有《传》十九篇,即鲁人对这二十篇内容的解释《汉书·艺文志》:“《鲁夏侯说》二十一篇《鲁王俊说》二十篇小序云:“传《齐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皆名家由此可见,汉代《鲁论语》的版本系统中,有夏侯胜《鲁论语》、韦贤《鲁论语》、鲁扶卿《鲁论语》、萧望之《鲁论语》、王俊《鲁论语》、龚奋《鲁论语》四)《鲁安昌侯说》《汉书·艺文志》:“《鲁安昌侯说》二十一篇《国故概要》:“西汉之末,有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晚讲《齐论》,后和而考之删《齐论》之《问玉》、《知道》,从《鲁论》二十篇,号《张侯论》此论语第一次改订也。
《张侯论》应该就是《鲁安昌侯说》由此知,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以《鲁论语》为底本,并参照《齐论语》,编《鲁安昌侯说》,即《张侯论》二、郑玄注《张侯论》本《论语》《汉书艺文志条理》:“郑氏作注,何氏作集解,即据此本这里的“此本”就是《鲁安昌侯说》《国故概要》:“东汉末,郑玄又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而为之注,此《论语》第二次改订也第二次改订本,即现行《论语》之来源两个材料相对比易知,材料中所说的《鲁论》,也就是《鲁安昌侯说》,即《张侯论》且郑玄所注的《论语》是以《张侯论》为底本,以《齐论语》、《古论语》为参考的可以说,郑玄所注的《论语》是现在通行各本的祖本今本《论语》与郑玄所注的《论语》已相差无几《隋书·经籍志》著录郑玄注《论语》九卷本和十卷本《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郑玄注《论语》十卷本、郑玄注虞喜赞《论语》十卷本和郑玄注《论语义释》十卷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郑玄注《论语》十卷本、注《论语释义》一卷本和虞喜《赞郑玄论语注》十卷本三、何晏等人集解本《论语》《隋书·经籍志》:“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而为之注……吏部尚书何晏,又为集解是后诸儒多为之注,《齐论》遂亡。
《齐论语》不可能在何晏和诸儒争相为之作注的情况下亡佚,因此何晏作集解所据的本子应是《鲁论》的杰出代表《张侯论》《隋书·经籍志》著录有何晏《集解论语》十卷本《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何晏集解《论语》十卷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何晏《集解》十卷本《宋史·艺文志》著录有何晏等集解《论语》十卷本四、在何晏《论语集解》影响下诸儒所撰的主要《论语》注本《隋书·经籍志》:“梁、陈之时,唯郑玄、何晏立于国学,而郑氏甚微周、齐,郑学独立至隋,何、郑并行,郑氏盛于人间这段话揭示了何晏《论语集解》问世后,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之大《隋书·经籍志》:“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而为之注……吏部尚书何晏,又为集解是后诸儒多为之注,《齐论》遂亡由此可知,正是由于何晏《论语集解》的问世,才使“诸儒多为之注”,诸儒所据的本子应仍为《张侯论》何晏和诸儒的学术活动从客观上加速了《齐论语》的亡佚何晏《论语集解》影响下诸儒所撰的《论语》注本主要有:(一)卫瓘《集注论语》《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六卷本和八卷本《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宋明帝补卫瓘注《论语》十卷本二)崔豹《论语集义》《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八卷本和十卷本。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崔豹《论语大义解》十卷本三)孙绰《集解论语》《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十卷本《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孙绰集解《论语》十卷本四)江熙《集解论语》《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十卷本《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江熙集解《论语》十卷本五、《隋书·经籍志》等史志目录著录的其他诸儒各本《论语》《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李充注《论语》十卷、《论语释》一卷《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李充注《论语》十卷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充注《论语》十卷本《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南朝梁盈氏及孟整注《论语》各十卷《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盈氏撰《论语集义》十卷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盈氏《集义》十卷本《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梁觊、袁乔、尹毅、张慿及畅惠明、孔澄之、虞遐及许容、曹思文各注《论语》十卷《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梁觊注《论语》十卷本、袁乔注《论语》十卷本、尹毅注《论语》十卷本和畅惠明撰《论语义注》十卷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梁觊《注》十卷本、袁乔《注》十卷本、尹毅《注》十卷本和畅惠明《义注》十卷本《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郭象撰《论语体略》二卷本、《论语隐》一卷本《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论语体略》二卷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郭象《体略》二卷本。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贾公彥撰《论语疏》十五卷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贾公彥《论语疏》十五卷本《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王勃撰《次论语》五卷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王勃《次论语》十卷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韩愈注《论语》十卷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张籍《论语注辨》二卷本《宋史·艺文志》著录有宋咸《增注》十卷本、王令《註》十卷本、周武《集解辨误》十卷本、孔武仲《论语说》十卷本、吕惠卿《论语解》十卷本、程颐《论语说》一卷本、苏轼《解》四卷本、范祖禹《论语说》二十卷本、吕大临《解》十卷本等等六、朱熹集注本《论语》《宋史·艺文志》著录有《论语集注》十卷本这里要讨论的《论语》版本主要是《四书章句集注》这一版本系统内的各个《论语》版本主要版本有淳熙九年婺州刻本、淳熙十三年广西静江刻本和四川成都刻本、绍熙三年南康本、庆元五年建阳刻本、嘉靖十六年刻本、清仿宋大字本Reference:[1]高华平.《论语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02):65.[2]单承彬.论语源流考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