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江西瓦屑坝——长江以北数千万人的精神家园.pdf

2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4261691
  • 上传时间:2018-09-1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87.51KB
  • / 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著名的瓦屑坝移民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初移民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安庆府等目的地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九江两府各县瓦屑坝移民迁徙的目的地主要是安庆府及其周边地区据《中国移民史》第一卷记载:“1389 年,明洪武二十二年:至此时,迁入安庆府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为27 万,, ”这次移民中, 汪姓由于人口众多而扮演了重要角色以至安庆地区现今的汪姓居民处于较多的数量,如桐城境内就有“九李十三汪”之称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究竟是元末迁桐,还是明初迁桐,据我所见到的各汪氏宗谱中语焉不详,甚至出现自相矛盾的说法 如桐城《高林汪氏宗谱》 ,就有以上两种说法我想主要原因是有的宗族家谱毁于战乱试想,经过元人的铁蹄,百姓连身家性命尚且不能自保,几户能保存老谱?修谱是以后的事,大多是清初,极少数在明末特别是清初康雍乾朝,政治比较清明,清政府意识到宗族制度对稳定社会的作用,为加强对汉民族的统治,提倡民间修谱;凡瓦屑坝移民至此时已繁衍八至十余代,数十至百余人,生活相对富裕,所谓“盛世修谱也”。

      有谱的进行续修,失谱的可以找近房查阅,连近房也找不到的,只好另起炉灶,从始迁祖修起,一定要追根究源的,便择一可能性极大、名字上有联系的挂靠为弟兄,这也是中国人最终都能追溯为炎黄二人之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桐城有一套《倒流河、觉林寺汪氏宗谱》,记载其始祖汪满柱、汪觉渊为念二公之后,青阳县有一套《五溪汪氏宗谱》,记载其始祖青龙公及其兄弟白龙也为念二公之后,查其世系,两处念二公系为一人,而两处宗谱的记载俱排斥对方,可见至少有一族有攀附的可能瓦屑坝移民迁徙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元末不堪受元人的虐待而被迫背井离乡迁到荒无人烟的安庆府中国人是安居乐业的,但元末的强权政治迫使当时许多老百姓无法忍受其屈辱,只好携儿带女另徙他乡《梅城汪氏宗谱》记载:全一公因元末战乱携子迁桐, 大明定鼎,全一公复迁回江西,其子留居桐西梅城寺保(今属新渡镇桐圩村)据老者口传,元朝末期,统治者面对汉民族的不断反抗,为了加强对汉族的统治,为了有效阻止百姓逃跑,他们分派士兵驻入百姓家, 百姓喊这些士兵为 “鞑子”规定每个“鞑子”管理五户汉人,五户供养一个“鞑子”,这一管理模式迫使汉人失去反抗能力,士兵们晚上驻兵营,白天分散管理五户,那时人民没有一点自由,说话受到禁锢, 行动受到监视, 交往受到阻挠。

      凡可作武器者,诸如锄头、“排刀”(菜刀)、锅铲、火钳等交由鞑子掌管,需要时经同意后发放,做饭前逐户领取“排刀”(菜刀)、锅铲、火钳,饭后再收回晚上不许点灯鞑子可在所辖五户中轮流吃住,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尤为汉人所耻言者,凡新妇新婚之夜必由鞑子陪睡, 平时鞑子可随意挑选民妇陪睡,民户生的孩子必须喊鞑子为“鞑鞑”,后演变为称父亲为“大大”,这一带有耻辱性的称呼竟延续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我听过不少小伙伴就是这样称呼其父亲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终于有人想出了主意,鄱阳湖一带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反元斗争元末某年八月中秋,江西九江、饶州等府百姓象往年一样,亲友间互送月饼,但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月饼馅里都夹有一张小纸条,条子上写着“杀了鞑子好过年”的话,并相约腊月三十晚上一齐动手杀鞑子那年年夜,江西鄱阳湖周边,男女老少齐动手,五家联合动杀机盘踞在饶州、九江等府县的元朝统治者,一夜之间被杀了个精光这就是瓦屑移民后代所津津乐道的 “杀了鞑子好过年” 的故事杀了鞑子,个个心情舒畅,人人喜笑颜开新年初一,邻里互相拜访、探望,看是否杀了鞑子, 或交流杀鞑子的情节、紧张的心理这场斗争,无疑是江西九江、饶州等府的人民取得了胜利,随之,元朝的统治也宣告结束。

      这个故事是安庆府移民家喻户晓的故事,因为这是他们始祖在江西的最后一件辉煌可惜好景不长,数年后,鄱阳湖东的大量百姓被新建立的大明王朝强行迁至安庆府等地,但这些移民及其后代因此演变成了一个习俗:每年正月初一,邻里互相串门,互相问好,畅谈前一年的收获,交流本年度的设想,互相祝愿今年更比去年好桐城有一个歌谣: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这只能代表桐城境内挂车河以北地区的习俗,是皖北习俗的延伸 以南地区的习俗是: 初一串邻居,有丧拜新灵,初二拜母舅,初三拜丈人这一习俗桐西南及安庆市辖其他数县都是这样第二情况即为明初的强制移民属这种原因遗民的规模比第一种大得多 元朝灭亡,新建的大明王朝,为恢复经济、 发展生产,实行了全国范围的移民政策,如山西洪洞移民,北平枣强移民,还有南昌筷子巷、朱市巷移民,江西瓦屑坝移民只是其中之一处明初的移民的政策是相同的,其强制性与洪洞移民大同小异,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1、为防止移民逃跑, 官兵们把他们反绑起来, 然后用一根长绳串连据老人说,这一绑居然还绑出习惯来了,安庆府的百姓无事时都喜欢倒背着双手,交于背后当然也有据说是洪洞移民专利的“解手”一词2、迁至安庆府后, 兄弟不得居于一处。

      如通过查阅桐城境内《三安汪氏宗谱》、《云天汪氏宗谱》、《倒流河、觉林寺汪氏宗谱》等得知,桐城境内从鄱阳迁来的几支近房兄弟,都不是住在一起的苍龙、乌龙兄弟,一居白兔湖边的将军庙,一居枞阳(原属桐城)境内陈家洲的六百丈;庙荣、庙龙兄弟,兄居双港镇上坂村,弟居青草镇三畈村;3、 迁至安庆后不得再回原籍 从两件事可以看到:一是安庆府移民没有与江西再有任何联系,老家具体居何乡都不知道,只知道瓦屑坝,就像洪洞移民只知道“大槐树”一样二是从安庆地区独特的厝柩习俗可知人们迁到安庆府后,期待着机会再迁回江西,人死后不愿埋入土中,只停柩于地面,等待回迁时方便,但年复一年, 天长地久, 人们觉得无回迁希望后,只得再埋入土中,但还对回迁抱有幻想,浅埋委棺,可见民心所向是迁回江西的,只有政府长时间实行高压政策,才保证了移民定居安庆移民的思乡情结因此形成了安庆府独特的埋葬“两步法”3、瓦屑坝移民与江西原籍无任何联系与历史上其他移民不同的是,瓦屑坝移民同洪洞移民一样不再与江西原籍有任何联系,如乾隆年间迁至陕南的安庆移民,大都与安庆原籍还保持着联系他们没有迁回老家的原因除了移民们在此治家立业后不便回迁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禁止回迁。

      据考证,瓦屑坝今在波阳县西南十余里莲子湖西,据该村《朱氏宗谱》等记载,瓦屑坝已变为“瓦燮”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二——江西瓦屑坝□曹树基葛剑雄1991 年一个温暖的冬天,我们由安庆去桐城路上停车用餐后,信步走出饭店,见一位 60 来岁的老人正在翻晒棉秸闲聊中问他: ”您是本地人吧 ?” “是呀 ” “您的老祖宗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哦,老祖宗 是从江西来的 “是江西瓦屑坝吗 ?” “是呀 !你怎么知道 ?”老人激动起来,”我们这里的人差不多都是从瓦屑坝迁来的,不单是我们村,前前后后的村庄都是瓦屑坝老祖宗的后代 “您是怎么知道的呢?” “这里谁不知道?从小就听老辈说的嘛族谱上也写得清清楚楚 ”像其他实例一样,老人的话证实了我们根据文献资料得出的结论:桐城、宿松、潜山、怀宁等安庆市的属县中有很多人是瓦屑坝移民的后裔江淮大地处于中国南北相交之地,在分裂时期往往沦为战场1127年金灭北宋后, 江淮之间既是金军南侵的必经之地,又是靠近宋金对峙的前沿,原有人口或随南迁洪流而走,或在战乱中死亡,留下的人数有限,新迁入的更少安庆府所属的淮南西路,在整个南宋都是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以至在元朝数十年间也没有恢复元气。

      元朝末年,江淮和长江中游反元起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安庆一带战略地位重要, 是不同的起义军和元军争夺的焦点,残酷的争夺战持续多年元至正十一年 (1351) 八月,彭莹玉、邹普胜、徐寿辉等在湖北蕲州、黄州一带起义,次年徐寿辉就率部沿江而下,围安庆城,攻下周围各县,并继续东下 十一月,徐寿辉大举攻安庆城, 无功而返至正十五年,徐寿辉势力复振,攻占湖北沿江府县,安庆府又受战祸波及次年,余阙被元朝任命为江淮行省参政,驻守安庆,徐寿辉部将赵普胜攻安庆失利至正十七年,朱元璋部四出扩展,击败赵普胜和元军,占据江南的池州 ( 今贵池地区 ),逼近安庆陈友谅与赵普胜率军包围安庆至正十八年,陈、赵军攻克安庆,余阙自杀四月,赵普胜夺取朱元璋占据的池州府至正十九年,朱元璋军西进,与陈友谅军激战,四月收复池州, 九月破潜山,十月攻安庆不克 二十年,陈友谅杀徐寿辉后称汉帝,率水军东下攻朱元璋的基地建康( 今南京),大败而归,朱元璋军乘势攻下安庆二十一年七月,陈友谅将张定边攻陷安庆八月,朱元璋亲率徐达、常遇春西征,收复安庆但江西、湖北大多还是陈友谅属地,安庆以北也非朱元璋所有,安庆一带并未脱离战祸, 直到至正二十四年 (1364) 朱元璋彻底消灭陈友谅余部后才恢复安宁。

      十几年间,安庆多次易帜, 在旧政权维持无望、新政权统一尚未来临之时,争夺的各方都不会顾及百姓的生命财产和地方的长远利益,残酷的报复和仇杀、 毁灭性的破坏和掠夺在所难免,安庆及府属各县遭受的浩劫可想而知到朱元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时,安庆府留下的人口已少得可怜,大片土地只能任其荒芜相比之下,相距仅数百里的江西饶州路( 约相当今波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元属江浙行省)较少受战乱影响,依然地少人多 明初政府鼓励向江淮和其他人口稀少地区移民,外来移民开垦的土地不仅能合法登记为私有财产,还能在一定期限内享受赋税优惠饶州路的大量无地贫民纷纷北迁, 当到达安庆府属各县后,大片宜垦荒地和与家乡大致相同的自然环境很快就吸引他们就地定居消息传到故乡,又促使更多的饶州人加入了移民的行列江西其他地区渡江北迁的移民,也被安庆地区的条件所吸引而就近定居有关明初江西移民迁入安庆和定居的史实,在官方的史书中几乎没有什么记载,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安庆与饶州相距不远,一旦在人口和土地比例上出现如此强烈的反差,就必然会出现自发的人口迁移,政府的优惠政策对抚州人已经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根本不需要再采取什么特殊政策,更不必加以强制。

      第二,与明初大规模的移民运动相比,从饶州迁往安庆,无论从距离还是数量来说,都算不上重大或突出但在当地,在移民家族和后裔的心目中, 这次迁移是永远值得纪念的大事正因为如此,在地方志和族谱中, 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不少证据清康熙年间官居大学士的张英, 是桐城人他说: “吾桐 (城) 与潜(山)同郡而接壤,相距百里许 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潜亦同时同地并来鄱阳, 始祖为贵七公,徙居于潜之青山焉 ( 康熙《潜山县志》卷十四 ) 清初宿松人朱书也说:“吾安庆, 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 然元以后至今, 皖人非古皖人也, 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 ”(《杜溪文集》卷三 ) 根据族谱记载所作的统计分析,证明张英和朱书的说法是可信的,张英的祖先张贵四、 张贵七正是千千万万饶州移民中的成员有人统计了桐城县的63 种族谱,其中有20% 的家族的始祖来自江西鄱阳瓦屑坝,其余也大多是在元末明初由江西迁来而元末以前的家族只有两个-- 方氏和姚氏,分别在宋代和元中期迁入我们对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和安庆市图书馆所藏36 种族谱的统计结果是: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家族有18 个,占 50% ;迁自饶州和江西的合计有26个,占 72% 。

      从迁入的时间看,除了迁入时间不详的4 族和明以后迁入的 3 族外,在 29 族中有 27 族是元末明初迁入的,占93% 宿松县的情况也是如此民国《宿松县志》记载了该县256 个氏族,除去迁入时间和原籍不详的外,尚有 213 族,其中 182 族是明中期以前迁入的在这 182 族中,迁自江西饶州的有82 族,占总数的 45%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