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人际敏感与社交焦虑相关因素分析.docx
7页高校大学生人际敏感与社交焦虑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大学生人际困扰、社交焦虑和心理症状的现状与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见解方法:采用自制大学生压力源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大一、大二、大三共1291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人际关系困扰各年级总检出率为27.2%;大二和大三人际敏感因子均分高于大一,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并有显著差异;社交苦恼因子和总均分高于常模,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总体社交回避及苦恼与抑郁、强迫、焦虑等心理症状有显著正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际困扰、人际敏感症状存在年级、性别差异,和典型表现形式;社交回避及苦恼可导致不同类型心理症状关键词:相关研究 大学生 人际困惑 社交回避及苦恼 心理健康高校的环境和管理体制,决定大学生活始终面临着集体的交往情境,人际关系和谐与否是影响大学生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大学生心理实践中,人际关系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是从未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开始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总检出率高达47.8%,其中严重人际关系困扰者达15.7%。
社交焦虑与恐惧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主神经系统的高兴奋性、思想难以集中、感到紧张的体验,导致个体缺少自信、害怕不能给别人带来好印象,使人际交往变得困难人际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心理需要,在交往中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得到尊重和认可,获得安全感,从而保证个人的心理健康由此看来,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解决的如何将对他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如今的校园比任何时期都更强调入际互动与人际合作的积极作用,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调整的方法本研究从大学生心理症状评定,分析比较人际敏感症状程度,与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回避的相关与影响,探讨交往情境中的主观焦虑与行为回避对大学生人际敏感等不同心理症状的预测,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提供支持和见解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分层抽取华南地区某重点高校不同学科专业的1-3年级1291名大学生为被试,去除无效问卷后,用于统计分析的样本为1265人,平均年龄20.21岁;其中男生723人,女生542人;大一391人,大二536人,大三338人;理工农科类946人,文科类319人;学生干部416人,普通同学849人1.2研究工具1.2.1大学生压力调查自制大学生压力源情况调查表,根据我校2005年~2007年,对24301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UPI测试分类为依据,2632个个案咨询记录编制“大学生压力源情况调查表”,包括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经济困难、学习等13个方面。
1.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条目,包含10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症状从1“无症状”到5“严重”,分为五级评定,以因子均分>2作为评判存在心理症状标准重点测查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惑发生频率和状况,人际敏感症状的程度1.2.3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该量表共有28个条目,其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价“社交焦虑与苦恼”,采用“是一否”评分制,该量表结构效度、相容效度和区分效度良好,可作为我国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评估的有效工具1.3施测和资料统计方法由研究者介绍测试要求和指导语,现场使用问卷对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采用SPSS11进行数据的录入、审核,确定百分比构成,并运用x2检验、t检验、方差与相关分析,统计结果2.结果2.1人际关系困惑发生比率排在对未来与就业的担忧、个人成就感缺少、学习压力、恋爱与情感问题之后,各年级总检出率为27.2%(345/1265),列13项压力源的第五位各年级检出人数和比率分别是大一105人(26.9%)、大二157人(29.3%)、大三85人(25.1%),经卡方检验(X2=0.328,X2=5.99),虽然各年级人际关系困惑发生频率差异不显著,但仍反应出大二阶段问题相对突出。
2.2心理卫生问题发生情况SCL-90各因子>2提示有明显心理问题症状,其中因子>3的为257人次,占调查人数的20.10103≥因子分>2、因子>3排序结果见表l,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可见人际敏感症状依然是困扰大学生心理的主要问题2.3影响人际敏感相关因素2.3.1不[来自wwW.lw5U.com]同年级SCL-90人际敏感因子比较三个年级的人际敏感因子经方差分析后,F值为18.51.P为0.000 (P 引发群体解体现象,群体整合与群体解体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经验积累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典型问题是,大一阶段许多问题被积极的人际交往态度掩盖下来,大二是一个充分暴露的阶段,大三以后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人际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呈现出一个积极调整的过程,说明大学生人际交往总体发展趋势是令人鼓舞的心理症状评定结果显示,人际敏感症状发生频率排在被调查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第二位,大二、大三学生人际敏感因子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是依次递增过程有研究认为这和高年级学生现实压力感增大有关,包括在人际张力、人际疑虑和人际报复方面表现比较突出,高年级学生对现实和未来等涉及个人切身利益有较多的担忧和顾虑心理学研究表明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心理困扰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调整和解决,可以逐渐由“正常”向“异常”转化,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发生频度较高的生活事件首先是人际关系冲突,人们的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赖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生活的和谐,反之则会给人带来焦虑、强迫、敌对、偏执等神经症状,极大地限制人的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高年级群体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人际心理适应能力逐步成熟,另一方面人际困扰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会以心理症状的形式凸显出来,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到他们在校期间及步入社会后的生活,这是令人关注的现象。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敏感症状存在性别差异女生人际敏感症状问题多于男生,有研究认为与女性性格倾向和传统的社会特定价值观有关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女性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怖、多愁善感、退缩等不良表现,相对于男生,女生的敏感和计较,处理问题的相对克制和含蓄,容易引发焦虑,压抑冲突、矛盾和痛苦,造成个体心理困扰和症状发生社交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交不良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抑郁、强迫、焦虑、敌对等多个心理症状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社交回避或苦恼问题可以导致郁闷、焦虑和片面的主观感受,由此,社交情形中的畏惧和害怕暴露人前等问题,不但让个体孤独,缺乏互动与支持,学习机会与社交技能锻炼的机会减少,也阻碍个体发展,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本次研究结果,社交回避和苦恼与人际敏感虽然有着正相关关系,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事实上针对人际关系困扰的主要原因,以往的研究也有不同角度的阐述,究竟是人格特征、个体认知或归因、环境、自我效能、交往预期等等方面,其中的关系结构与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何为核心要素,还有待更深入的实证研究和探讨。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