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数学上册 3.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1课时)精品导学案 (新版)沪科版-(新版)沪科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学案.doc
2页3.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一课时 几何图形、行程问题学前温故等式的基本性质是:(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如果a=b,那么ac=bc.(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如果a=b,那么ac=bc,.(3)(对称性)如果a=b,那么b=a.(4)(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在解题过程中,根据等式这一性质,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代替,简称等量代换.新课早知1.圆柱体体积=πr2h(r—底半径,h—高);长方体体积=abc(a—长,b—宽,c—高).2.路程=平均速度时间.3.画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数量间的关系.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1)弄清题意和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问题里的未知数;(2)分析题意,找出相等关系(可借助于示意图、表格等);(3)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并列出方程;(4)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5)检查所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并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5.在全国足球甲级组的前11轮比赛中,某队保持不败,共积23分.按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那么该队胜的场数是( ).A.4 B.5 C.6 D.7答案:C行程问题【例题】 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甲练习骑自行车,平均每分钟行驶550米;乙练习长跑,平均每分钟跑25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则经过多长时间,两人首次相遇?解:设经过x分钟两人首次相遇,列方程为550x-250x=400,解得x=1.答:经过1分钟,两人首次相遇.点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地建立方程中的等量关系.另外在求出未知数的值后,一定要检验它是否合理,虽然不必写出检验过程,但这一步绝不是可有可无的.1.一只长方体水桶,其底是边长为5 m的正方形,桶内盛水,水深4 m,现把一个边长为3 m的正方体沉入桶底,水面的高度(以m为单位)将变为( ).A.5.08 m B.7 m C.5.4 m D.6.67 m解析:本题中的等量是体积保持不变,变化后的体积=原来水的体积+加入正方体的体积,若设水面高度将达到x m,则可列方程:55x=554+333,解得x=5.08.答案:A2.笼中有鸡兔共12只,共40条腿,设鸡有x只,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A.2(12-x)+4x=40B.4(12-x)+2x=40C.2x+4x=40D.-4(20-x)=x解析:设鸡有x只,则兔有(12-x)只,再由鸡有2条腿,兔有4条腿,可列方程为2x+4(12-x)=40.答案:B3.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可得正确的方程是( ).A.π2x=π2(x+5)B.π2x=π2(x-5)C.π82x=π62(x+5)D.π82x=π625答案:A4.某试卷由26道题组成,答对一道得8分,答错一道扣1分,今有一考生答了全部26道题,所得总分为82分,问他正确解答了多少道题?解:设他正确解答了x道题,则8x-(26-x)=82,解得x=12.答:他正确解答了12道题.5.一人从家走到汽车站,第1小时走了3 km,他看了下表,估计按这个速度将迟到40分钟,因此,他以每小时4 km的速度走剩下的这段路,结果反而提前了45分钟到达,求此人的家到汽车站的距离.解:设家到汽车站的距离为x km,则-=+,解得x=17.答:家到汽车站的距离为17 k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