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淡化之因.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1273870
  • 上传时间:2021-12-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3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淡化”之因 【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已有不少人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法教学表示怀疑,要求“淡化语法教学”这种观点对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产生了不小的波动,而普遍出现的现象是却是语文教师对语法教学的淡化及中学生汉语语法水平、语法素养的不断下降, 并未为语文教学带来便捷,其危害也极大但事实证明,语文的教学离不了语言中语法的教学,并且应长期不遗余力的坚持而“隐性语法”知识学习的传统是导致淡化语法教学的主因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语法 淡化之因G633.3 A 2095-3089(2018)12-0132-02一、长久以来的语法知识——“隐性语法”知识在“淡化语法”论的冲击下,中学语法教学几乎可以说是一蹶不振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们如此渴望淡化语法呢? 笔者认为根源是因为长久以来,我国并没有多么完整的专门研究语言语法方面的书籍,到1989年才拥有了跨时代的第一部语法书,即《马氏文通》,这对汉语语言学习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是1898 年马建忠引进西方语法写成的《马氏文通》,在诸多方面还不符合汉语实际,不符合中国人历来的学习习惯不过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接受着“隐性语法”知识,而不是“显性语法”知识的学习。

      是它强调以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语言二、长久以来的语法知识学习传统——“隐性语法”知识学习为主实际上他们并不了解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一直接触语法知识只是语法有两种形态:“ 一是显性的,外化为具体的某理论著作;一是隐性的,是隐藏在语言内部的,从语言诞生那天起就随之产生的”古人通过具体的言语活动掌握无形的语言规律,这就是隐性的语法, 再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去你能说所有的古代文学家没有掌握隐性语法就写出了不朽之作吗?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写出的文章都是符合语法的,他们在写作时, 心中一定是有语法的,只不过不是我们现代的有着具体外形的语法古人能写文章则是因为其通过具体的言语活动去掌握无形的语言规则他们善于在模仿中去学习隐性的语法知识譬如《现代汉语》中所提到的普通话,则是一个例证,它提到了人们语法习惯的现代文章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之后,明确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是‘以北方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论著作为语法规范”从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出,语法知识实际上也是从具体实际的语法事实、语法现象中获取的,而古人就是在学习古代的文章与语法事实和现象的基础上无意识习得的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断地无意识的习得。

      克拉申在修正监控理论时明确提出将语言知识分成两类:“隐含的语言知识( imp licitknow ledge )” 和“明显的语言知识( exp licitknow ledge)”而隐含的语言知识来自自然、无意识的语言习得克拉申认为隐含的语言知识来自自然、无意识的语言习得, 如问候语, 对方问,“你好! ”你会很自然地回答,“你好! ”问,“你吃饭了吗?”回答,“吃过饭了这近乎一种条件反射隐性的语言知识来自于语言逐步习得,因为语言环境,就好像与生俱来的语言感觉我们同是中国人,具有一样的汉语习得环境,所以虽然语言学习能力不一,但照样在习得就比如,有的人不会写字,一样可以清晰地表达,然而他们并未接受语言知识性的教育,属于自然习得就好像是语言获得,我们自然无意识学习语言时的附带品,所获赠的而并非他们所想语法无用论暂且可以称“隐性语法”为感受性的语法,即一种感性的语法,要通过模仿获得而“显性语法”必须通过学习而得,是对语法知识的再学习,一种补充与延伸,是更进一步的有意识的学习学习了显性语法可以使感性语法明显化,让人豁然开朗,若有所得他会说,“原来是这样”他也可以对感性语法中的错误进行更正每个人都有其语法结构,只是有的符合语言规律,有的不符合。

      三、“隐性语法”比“显性语法”更易学习“语法获得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语言的模仿训练内化为隐性的语法知识,再加以重组;二是通过语法学习,利用别人建成的语法框架,使其成为自己的语法结构的理论基础,然后加以整合重建语法学习虽然不是语言学习的必由之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语法学习可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获得隐性的语法知识,是一种“语言—语言”语言学习方式而学习显性的语法知识则是一种“语言— 语言理论(语法) —语言”语言学习方式而人们当然不喜欢绕一个弯子,再去学习,太麻烦,也不简单,因为显性语言知识理论性强、知识量大,不好学人往往取其容易而“语言—语言”的形式更加直观,清晰,简洁,而且易于接受它更多的是一种模仿性的学习,是实物对实物,轻松而不留痕迹我国传统的语言学习采取的基本就是“语言—语言”的学习方式, 古代文学家学习语言都是如此但这种学习方法要以无数语言事实的积累为前提,并同个体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有关,通常效率是不够高的而古人擅长读书,亦喜欢读书,并且善于并热爱生活,语言事实的积累能有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非奇怪,也就不必专门列出但是当下的学生并非有如此之功底,所以便会有欠缺四、当下中学语法教学的方式的不合理——无趣“淡化语法”的提出固然有其合理性,但由于长期的片面重视语法知识教学而忽视了语法能力的培养,造成了“语法无趣亦无用”的语法学习现状。

      传统的语法教学,按语法结构要素分为词、短语、句子的教学,再加上少量的限于书面的语用教学,如修改病句等它不是一个整体, 而是被打碎的板块这种语法教学注重准确性, 陈述一些静态的概念规则,辅以机械的书面训练而缺乏灵活多变,更不用谈鲜活生动了,成为了无趣的代名词,味同嚼蜡然而这个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语言知识与语言实践的脱离,早已脱离了语言活的生活环境,这样就变得无意义了参考文献:[1] 李文莉,黄成友.对中学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1(02).[2] 姚宗智.谈语法知识在语文基础教学中的地位[J].学语文,2007(01).[3] 仲宁.“淡化语法”应当缓行[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04).[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