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峰市松山区三座店遗址2005年度发掘简报.pdf
8页“ !#$$% 年第 “ 期内蒙古文物考古赤峰市松山区三座店遗址 #$$& 年度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座店遗址位于赤峰市西北 ’$ 公里, 松山区初头朗镇三座店行政村三座店自然村阴河左岸洞子山上遗址分布在洞子山山顶及南坡,最高处海拔 ()$ 米,西侧是临河断崖,北侧与阴河东岸的山岗相连接,南侧和东侧为沟谷冲积的平川地 年 ( 月至““ 月, 为了配合内蒙古赤峰市三座店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三座店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图一) 该遗址由大小两座并列的石城组成,大城在西, 小城在东大城西面是陡崖, 东、 北两面有石砌的城墙,南面是陡长的坡从山顶高处直达南侧坡底约 “’$ 多米范围内,都有遗迹分布,东西宽度从断崖到石墙最宽处可达 ““$ 米,面积约 “’$$$ 多平方米小城紧傍大城东侧,略呈长方形,南北长 &$ 米、东西宽 ’$ 米,面积 #$$$ 平方米四面都有石砌的城墙配合三座店水库冲沙洞和大坝主体工程,今年的发掘主要集中在大城的南部和西北部 目前已经揭露 ’$$$ 多平方米 清理的遗迹有石砌的圆形建筑基址 )* 座、灰坑和窖坑 #) 个、 石墙 “ 段、 积石台 * 个以及 & 座墓葬。
一、 地层堆积与文化分期地层堆积在大部分地段可分 ) 层:第一层为表土层,土色发黄,厚度 “$ !#$ 厘米该层由风积等自然营力形成, 包含少许晚近弃物由于地表乱石横陈,坡势较陡,未便垦植,因而许多建筑基址出露于地表, 尚可辨识第二层灰褐色,厚度 &—)$ 厘米不等,该层内包含有铁梃、铜镞等战国 ! 汉代遗物,而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石砌建筑遗迹都被压在该层之下因此可以判断第二层应为夏家店下层遗址废弃之后的堆积,它是在长期的自然营力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第三层灰白色或浅褐色,个别地段可区别为若干亚层普遍堆积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建筑石墙的周围,个别被石墙叠压此为遗址使用时期的文化层堆积,包含的陶片等遗物也比较多绝大部分遗迹都建筑在基岩或图一三座店遗址位置示意图! “ !生土之上局部地段有第四层甚至更多层次的堆积从平面布局看,大部分建筑遗迹基本上只有一层,叠压和打破现象比较少见某些建筑内部的使用面还可以区别出 “ # $ 个层次依据地层堆积以及出土遗物分析,其时代绝大部分属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包括石城本身;只有积石台遗迹属夏家店上层文化,此外遗址中还可以见到少量红山文化时期的陶片墓葬由于缺乏随葬品,时代待定。
二、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一) 遗迹%& 圆形建筑基址 (房址或石圆圈)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遗存,目前已经清理了 $’ 座, 成排分布墙体用石块砌筑, 直接从地面起建,不设基槽砌石之间有的用草拌泥粘合,有的则似乎是直接垒砌,也有的墙体为土石混筑,并发现少许壁面上抹泥的现象这类遗存有双圈石墙建筑和单圈石墙建筑两种建造形式双圈石墙建筑回廊中间多有隔墙,也有个别建筑的内圈石墙与外圈石墙相切于一点,也造成“回廊”的阻隔不通单圈建筑的面积略小下面就分别举例论述:(%%位于 “))*+,+,!-)%%. 东部和/0-)%%. 西部,它座落于生土和基岩上(图二) (%% 为双圈石墙建筑, 方向 %%*1, 有院墙与外界相隔西侧隔一道路(2“)与 (%$ 相邻, 其北部与 (%3 相邻, 东部隔道路 2% 与 (’相邻, 南部隔道路 2“ 与 (3 相邻 由内墙 (4%) 、 外墙 (4“) 、 主室、 回廊、台阶和侧间组成院落由院墙、马面组成 内墙外径 .5) 厘米,墙厚 .* # 5) 厘米,残高最高 .. 厘米, 最低 %* 厘米 墙体由较小石块垒砌而成,一些石块之间有用黄土粘连痕迹,内外壁均抹有一层泥,部分墙体有土石混筑迹象。
外墙外径 ’%“ 厘米,墙厚.* # ’“ 厘米, 残高最高 %)’ 厘米, 最低 $) 厘米;墙体用较大石块垒砌而成,在其南侧贴附一段附墙,附墙呈弧形,西侧贴附于外墙外侧,东侧逐渐与外墙分离呈东西向分布与阶相连 主室呈圆形, 直径 $5. 厘米, 室内地面基本成水平状态居住面为黄土抹泥面, 平整、 坚硬、 光滑室内北侧发现地面灶,烧土面范围呈圆形, 直径 ’) 厘米 内墙与外墙之间是回廊,宽 ’) # %)) 厘米,其在东北侧有一石砌隔墙门道位于房址东南角,内圈石墙在门道位置断开,由较平整的石块垒砌一层石阶,外墙直接与台阶相连,阶由 . 块平整的大型石块构成,每块自成一层台阶侧间位于主室东侧, 平面呈半圆形,长 %’) 厘米, 宽 6. 厘米, 残高 %) 厘米 院落由院墙 4$、 半圆形建筑 (马面)及附墙组成 南北长 %.6) 厘米, 东西长 %%5)厘米院墙北部和西部借助 4“ 一部分墙体,(%% 位于院内西北部, 院门位于南墙中部 半圆形建筑位于东侧墙中部,呈半圆形贴附于院墙上, 长 $*) 厘米, 宽 %$) 厘米, 残高 .. 厘米, 仅剩两层石块还有几段附墙, 在院落东南角围成一个长方形石框, 功能还不清楚。
堆积分主室堆积和廊内堆积室内堆积共 $ 层第“层,土色黑褐色夹有土坯块, 土质较硬, 仅见极少量陶片, 厚. # %“ 厘米; 第#层, 土色灰黑色, 土质松软,包含有一些陶片和较多的烧土块、炭粒等,厚 ) # ’ 厘米;第$层为居住面,为黄泥抹面,其上保留了较多遗物,有石器、陶片等,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还有夹砂红陶居住! “ !面有两层,第一层居住面为黄色垫土经踩实, 厚 # 厘米; 第二层居住面为黑色抹泥层,厚 $ 厘米;第二层居住面下为垫土,土色黑灰色,包含较多陶片和兽骨在第一层居住面下靠近内墙部分有一层小石块铺在内墙边缘, 宽 $% 厘米左右, 厚 &’ ( $’ 厘米廊内堆积以西北部一块凸起的基岩为界,西部和北部堆积不同西部廊内堆积为两层: !层灰黑色, 局部地方有用火的痕迹,土质较软,厚 $’ 厘米,包含物极多,有大量陶片、 兽骨、 炭粒等层堆积为廊内堆积最底层,其下为基岩,土色浅灰褐色,土质较硬,包含物较多,有石器、陶片、兽骨、烧土块、 草拌泥土块、 木炭和烧灰等, 厚 ) 厘米廊内北侧发现一层用土坯铺成的硬面,层面与西侧基岩平齐, 用两层土坯铺垫, 厚 $% 厘米, 土坯宽 * ( &’ 厘米, 长 “’ 厘米, 厚 &’ 厘米,土坯层范围东西长 $’’ 厘米。
土坯层之下的垫土,厚 &’ 厘米,土质较软,包含物较多, 有少量兽骨、 烧土块和较多陶片, 其中在一处集中出土了若干陶片位于遗址 $’’%-.-.#/’,’% 的东部, 为单圈石墙建筑, 其南与 +#& 相邻, 东与 +“’ 为邻, 北与 +“& 相邻 (图三) 图二+&&平面图! “ !#$% 座落于基岩之上, 平面呈圆形, 直径在 $&’—$%’ 厘米墙壁用石块垒砌而成, 部分被破坏, 石墙宽 ((—)’ 厘米, 残高 *’—“(厘米 居住面为黄色踩踏面,厚约 ( 厘米, 距地表深 $’—+’ 厘米由于 #$% 破坏严重, 未曾发现灶、 门道 房内堆积分为两层:第!层,厚约(—& 厘米, 为浅黄色沙土, 土中夹杂碎石块,不见遗物第“层,距地表深约 (—& 厘米,厚约 *$—$’ 厘米,为灰褐色,土质紧密、坚硬, 包含碎石块、 烧土块、 木炭屑以及少量陶片 灰坑和窖坑多为挖地的竖穴,圆形直壁,坑壁用石块砌筑,也有的一侧依托自然山石的陡壁,其余部分再用石块补砌围封, 已经清理了 $+个位于 $’’(././ 012’+*& 西部和$’’(././ 012’$*&东 部 -% 开口于$’’(././012’+*& “层下坑底至基岩,坑口部分石块暴露于地表3 坑口距地表深度为 ’ 4 *$ 厘米 (图四) 。
为圆形直壁平底坑, 坑壁用石块垒砌, 坑口直径 *() ! *5’ 厘米, 深 )“ 4 %’ 厘米 城墙城墙的总长度约 $’’ 米, $’’( 年清理了“’ 米, 包括 “ 个 “马面” 城墙的两侧用石头包砌, 内填黄土; 外侧砌筑半圆形的 “马面” ,外侧现存高度 “—+, ( 米墙外有壕; 内侧较矮,依附城墙旁侧以及墙体之上有石砌的圆形或方形建筑 (图五) 由此判断城墙的筑造比较早, 应是当初最先建造的一批建筑本年度发掘的城墙位于#区的 2’(’*、2’)’*、 2’5’* 三个探方之内, 是石城北墙的西半段墙体由主墙、 马面所构成 主墙:主墙根据结构可分为东西两段东段城墙:为土石结构,南边和北边都图三26%’(#$%遗迹图! “ !用土石垒墙, 中间填土墙的横断面呈梯形,上窄下宽墙体由东至西逐渐由宽变窄南墙边只砌一层墙,垒砌齐整的一面朝外北侧墙在 # 号马面与 $ 号马面之间以及在 % 号马面间与 & 号马面之间均砌三层墙,而 & 号马面与 # 号马面间只有两层石墙石墙依次贴附几层砌墙都是南侧的砌墙高于北侧的砌墙北侧的砌墙一层比一层低,呈台阶状西段城墙:西段墙为单体石墙,墙东端穿过东段城墙 % 号马面的第三层接在第一层墙体上,把马面的第三层分成南北两半。
图五北城墙西北部图四’(遗迹图! “ !这道墙是主体城墙西头与东边断崖相连的一条简易墙现存石墙东西长 #$% 厘米、宽&% — $%% 厘米;东端高 #% 厘米,西端高 $’厘米) 马面该段墙体共有马面四个,由西至东编$—* 号+图六,:$ 号马面距 ( 号马面 “*% 厘米,是主城墙的最西头这个马面与 ( — * 号马面不同,其平面呈圆形,是连接城墙南北两侧石墙的建筑, 在中部有方形空间 它由三层石墙砌成,第一层石墙居于中间部位,第二层围在第一层北侧,两层砌墙中间的月牙形空间内填黄土,第三层围在第一层的西侧,北端接在第二层之上 号马面与 - 号马面相距 ’*% 厘米,平面呈 “.” 字形, 由三层石墙套砌而成第二层石墙与第三层石墙在马面的东墙和西墙合为一墙,第一层石墙建在第二层石墙之上马面宽 *“% 厘米通长 *&% 厘米,高 $$% —($% 厘米 号马面与 * 号马面相距 -(% 厘米平面呈 “.” 字形, 由三层 “.” 字形墙套砌而成,第一层石墙双面砌墙,内填黄土,第二层石墙与第三层石墙依次贴附于第一层石墙外面马面通长 */% 厘米, 宽 ’(% 厘米, 高 $&%— -%% 厘米。
号马面平面呈 “.” 字形, 由三层 “.” 字形墙套砌而成内层石墙双面砌墙,内填黄土, 墙宽 “%—/’ 厘米, 通长 -&% 厘米, 宽 ((%厘米; 第二层墙套在内墙外, 单面砌石, 墙宽-%—’% 厘米, 通长 *(% 厘米, 宽 -“% 厘米; 第三层墙套在第二层墙之外,单面砌石,墙宽“%—&’ 厘米,通长 *’% 厘米,由于未全部发掘, 宽度不明 号马面的方形空间内,堆积土为灰黑色, 底部有硬面, 并在东南角有用火遗迹, 把墙烧成灰白色,地面烧成红色方形空间南北长 (“% 厘米, 东西宽 $#% — (%% 厘米 东墙高 $$% 厘米, 北墙高 /% 厘米, 西墙 #% 厘米,南墙高 -% 厘米 号马面由于形制特殊, 又位于石城北墙的西端,其功能可能有别于其它三个马面的功能 (二) 遗物出土遗物有石器、 陶器以及少量骨器石器有磨石、 石臼、 斧、 铲、 刀、 饼形器等,有些臼窝直接凿在大块基岩之上磨石比较常见,表面光滑平整,个别磨出一条细窄的图六西段墙体马面! “ !瓦虎鬲槽,多置于石墙上或夹在乱石之中;其他类别的石器随处散见, 出土位置无一定之规陶器种类有筒形鬲、、罐、瓮、盆、钵等,都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常见的类型 #图七$。
骨器较为少见, 有骨锥、 骨簪、 卜骨等三、 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一) 遗迹积石台集中分布在两处地点,一在坡下东侧,一在坡顶这是一种摆放在地面上的积石遗迹,四周用较大的石块码边,中间填充乱石在石台东侧往往发现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