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上海日报公会与抗战前报业的对外交流.doc
4页浅析上海日报公会与抗战前报业的对外交流[摘要]上海日报公会作为上海报界第一个同业组织,抗战前积极 从事对外交流活动,笔者在总结其基本对外交流活动形式基础上,指出这 些活动受到金国报业团体蓬勃发展、租界西方文化影响和记者群体对外交 往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关键词]上海日报公会;报业;对外交流一、上海日报公会对外交流的基本形式在近代上海口报公会对外交流的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在租界内 同帝国主义进行维权斗争1909年4月22日公会成立不久,上海租界发 生印度巡捕强奸中国妇女事件,同盟会会员于右任创办的《神州口报》用 大号字体进行连续报道,强烈要求惩治罪犯,维护民族尊严租界当局以 《神州日报》“妨碍治安,扰乱人心”的罪名,传讯《神州日报》当时负 责人汪彭年,口报公会为之声援,维护新闻单位的合法权益,对帝国主义 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二是组织公会成员出访国外1917年11月6日, 上海口报公会慎重地接受口方邀请,正式组建由余大雄担任考察团团长, 《申报》张蕴和(后改为伍特公)、张竹平、《新闻报》汪汉溪、《时报》 包天笑、《神州日报》余大雄、《时事新报》冯心支、《中华新报》张群、 曾松翘、《民国口报》吴葭生、《新申报》沈泊尘等为主要成员[1]的“上 海新闻记者赴日视察团”赴日考察。
三是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1921 年10 □ 10 □(民国10年),英文《大陆报》的许建屏代表口报公会出席 在檀香山召开的第二次世界报业大会1933年9月(民国22年),日报公 会委托戈公振,出席在日内瓦召开的讨论日本侵略中国问题新闻特别大 会;同年11月,戈公振乂受日报公会委托,出席由国联在马德里召开的 第二届国际新闻专家会议,会后还赴法、德、意、奥和捷、苏等国考察新 闻事业从上海日报公会的对外交流活动的基本形式可以看出,在对外交往过 程中,一方面,保持着开放的姿态能够与外部进行交流,不仅开阔了视野, 推动了国内、上海地区报业的进步,还在对外交往中,通过报业人的国民 代表身份,致力于改善与有关国家的邦交关系,促进了民间外交活动的开 展另一方面,保持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勇于同帝国主义开展斗争,除了 《神州日报》事件外,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政府在占领上海后,为拉拢上 海新闻界,提出组织“中华报界东游团”访日,日报公会发表严正声明, 表示拒绝二、上海日报公会对外交流的背景分析上海口报公会在抗战前的对外交流活动,受到全国报业团体蓬勃发 展、租界西方文化影响和记者群体对外交往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全国报业团体的兴起为上海日报公会对外交流互动提供了组织和思 想基础面对甲午战争以及接踵而至的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国人的近代民 族国家观念、国民意识逐渐萌芽发展,激发了群体意识的勃兴,以合群方 式维护共同的利益关系成为各界的普遍共识,报业团体的发展也直接受到 影响从主要城市的情况来看,1906年7月1日,天津报馆俱乐部在天津 日本租界旭街芙蓉馆宣布正式成立;1906年10月,武汉第一个新闻团体 “汉口报界总发行所”成立;1907年12月,广州报界公会正式成立;1908 年,北京报界公会成立从全国的情况来看,1910年9月4日,在上海日 报公会的主持下,以“结合群力,联络声气,以督促报界进步为宗旨” [2] 的中国报界俱进会正式成立全国和地方性报业团体的成立,有效改变了 报业群体的社会处境,提升了报业人员的职业吸引力,拓展了社会流动渠 道和士人职业取向的多样性,为近代报业由旧式封闭发展转向科学开放发 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上海作为租界的特殊环境为上海日报公会对外交流活动提供了基本 氛围近年来,上海史方面的学者己经在租界的历史作用方面形成了比较 一致的看法,即“租界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既有 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二[3]可以看出,租界作为近代西方文明在 中国一种特殊的的扩散基地,为近代相当多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具有直接 性、实在性、可证性和全息性的观察、认识西方的窗口。
对于上海日报公 会来说,正是由于根植于租界,才为其对外交流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础 在“《神州口报》事件”中就有了清晰的体现,正是由于租界培育了近代 中国民营报,开启国民的近代报业意识,引入近代先进报业理念,才使上 海日报公会能够主动拿起舆论武器同帝国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同时,租 界在中西交流和沟通方面相对便捷的环境,也为公会的对外交流活动提供 了平台民国初年记者群体对外交往活动的频繁开展为上海口报公会对外交流提供了活动载体随着清末我国报业萌芽的蓬勃发展,中国记者有了主 动与域外同行交流的意识1909年成立的远东通讯社成为我国新闻机构走 向世界、与各国新闻界进行交流的开端特别是民国初年,记者团体开始 谋求与各国驻华记者联合创设合作组织,其中以北京中日记者俱乐部和东 三省中日记者大会为代表,虽然在交往过程中,受到政治等方面因素的影 响,但这种交流形式还是加强了与国外同业人员的交流此外,出席世界 报界大会,被报界视为近代中国记者主动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加强与国 际新闻界联系的重要一环,在近代新闻事业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4] o 上海日报公会正是在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派人参加了中国代表团,才得以 有许建屏的檀香山之行。
参考文献:[1]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同出版社1917年版,第429-430页[2] 《报界俱进会大会纪事》,《申报》,1910-10-7[3] 吴士英.论租界对近代中国的复杂影响.文史哲,1998 (5)[4] 赵建国.民国初期记者群体的对外交往.江汉论坛.2006 (8)作者简介:李振豪(1987—),男,延安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