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大厦混凝土工程施工缝处理措施.doc
5页某大厦混凝土工程施工缝处理措施【摘要】某大厦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结构抗震等级 为二级,基础为筏板式基础,地下室、地上一层、屋面楼板和核芯 筒楼板为井字梁结构,在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 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 留设施工缝本文简述该工程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新老 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 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关键词】混凝土工程;施工缝;处理;措施1工程概况某大厦位于该市人民路南侧,占地面积2900m2,总建筑面积56672m2,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4850m2,标准层建筑面积1829m2o 地下2层,地上28层,总高度120iTio本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基 础为筏板式基础,地下室、地上一层、屋面楼板和核芯筒楼板为井 字梁结构,其余为gbf高强薄壁管现浇混凝土空心大板,柱间梁采 用扁梁地下室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s6,消防水池墙体混凝土强 度等级森严为c30s8,内筒墙体、剪力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 c45、c40、c35、c30,梁、板、楼梯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柱子 最大截面1300mm X 1300mm,梁最大截面650mm X 500mm,核芯筒墙 体最大厚度为350mmo混凝土工程量30320m2,钢筋3100to本工程混凝土釆用商品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的前一天填好混凝土委托单交于物资科并书面通知物资科供应混凝土的时间、供应数 量、供应频率等,保证混凝土的及时供应每次浇筑混凝土时随机 抽查混凝土车方量,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浇筑2后浇带、施工缝处理措施2. 1施工缝的留置和模板支设方式2. 1. 1地下室外墙垂直施工缝(后浇带)、水平施工缝本工程外墙共设4条后浇带,节点构造(如图1)后浇带混凝土 浇注前,原混凝土表面必须全部凿毛,露出石子,便于与新混凝土 结合密实后浇带混凝土浇注时,每一层高段一次浇注完成,在底 板、楼板位置形成的水平施工缝与所在部位外墙的水平施工缝相 同图1后浇带构造示意图图2板止水带节点图图3橡胶止水条节点图为保证地下室外墙防水质量,地下2层外墙水平施T缝使用钢板 止水带地下1层使用橡胶止水条,节点构造(如图2、3)2. 1. 2地梁的竖直施工缝由于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施工中应先浇筑柱头混凝土, 再浇筑梁混凝土,这样在梁两端有隐含施工缝,可采用800冃的钢 丝网片叠合二层,用细钢丝绑扎牢固,紧贴钢丝网的外侧用水平短 钢筋绑扎在梁的钢筋上,作为背楞。
在浇筑梁混凝土时把制作隐含 施工缝的钢丝网片、短钢筋等材料不再拆除取出此隐含施工缝的 设置位置、采用材料、设置方法(如图4麻)o图4梁的竖直施工缝支模方法2. 1. 3柱、墙水平施工缝柱的水平施工缝留置在梁底标高以上15~20mm处,施工中严格控 制浇筑标高,过低则不利于支梁底模,过高应在柱拆模后凿除多余 的混凝土,浪费人工;墙的水平施工缝留置在板底标高以上lOmm 处过低则不利于支板底模2. 1.4核心筒梁头施工缝施工缝钢丝网的支设位置比预定施工缝的位置内移20mm,防止浇 筑混凝土时此处出现漏浆而改变了施T缝的平面位置,多余部分混 凝土在拆模后处理2. 1. 5核心筒楼梯梁施工缝核心筒楼梯梁施工缝采用预埋木盒的方式留置,当筒模提升上去 后将木盒取出,将施T缝清理干净、凿毛具体做法(如图5所示)2. 2施工缝的处理梁头部位:在拆模后绑扎钢筋之前,施工队放线人员将梁头位置 在墙上弹出边线,接着施工队派专人用砂轮切割机配合使用鑒子将 梁头位置精确凿出,要求凿除多余的混凝土,混凝土表面的水泥膜、 浮浆、松动石子等,并清除干净其他部位:清除多余的混凝土、混凝土表面的浮浆、松动石子等2. 3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在强度达到1.2mpa以前,不允许有人员在上面踩踏或安装模扳及支架。
可上人的最早时间5月至9月约为8〜10h, 10 月至次年4月约为15〜20h3施工组织由于本工程后浇带分布在多个区域,所以,后浇带的清理、修整、 支模和浇筑等项工作必须统一步调,统一步骤清理和修整工作从上往下进行,防止同一区域产生交叉污染混 凝土的浇筑工作按从下往上进行,清理和修正结束并经隐蔽工程验 收后,即可浇筑底板后浇带混凝土,然后支设外墙和顶板后浇带模 板,浇筑外墙后浇带混凝土,待其充分沉实后浇筑顶板后浇带混凝 土底板和顶板混凝土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必须连续进行以防在相 邻区域交界处产生新的施工缝,而这种施工缝除了防水卷材外,结 构内无任何止水措施,如果处理不好,将成为人为的渗水通道,后 患无穷参考文献】[1] 郭正兴•土木工程施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 余群舟•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李建峰•现代工程土木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责任编辑:尹雪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