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蜂的人工饲养与授粉应用技术.doc
19页熊蜂的人工饲养与授粉应用技术(方文富)| [<<] [>>] 摘要:本文阐述了人工饲养熊蜂的饲养室、饲养箱、交配箱等饲养设备和一般饲养管理技术,论述了人工饲养熊蜂中根据需要调控熊蜂的滞育期和休眠期、控制交配、以及熊蜂蜂王贮存等特殊饲养技术,介绍了授粉期间熊蜂蜂群的饲养管理技术和所需授粉熊蜂数量估算方法等应用熊蜂授粉技术关键词:熊蜂, 饲养, 授粉, 滞育期 ,休眠期 在自然界,大多数地区熊蜂都是1年1代,极个别的区域有1年2代的情况熊蜂群的消亡规律,通常是单只蜂王休眠越冬, 第2年春季筑巢产卵繁殖,在夏秋蜂群发展到高峰期时产生雄蜂和新蜂王,新王交配后不断的取食花蜜和花粉,待体的脂肪体积累充分时,再另居它处以休眠的方式越冬,而原蜂群在秋末冬初时自然消亡这说明,在自然界,熊蜂的授粉应用主要在夏秋季,而对于冬季和早春的温室蔬菜授粉则需要通过人工创造条件改变熊蜂蜂群的生活才能满足要求1 熊蜂的一般饲养技术 熊蜂的人工饲养大都在室进行,通过给熊蜂提供人工熊蜂巢穴—熊蜂蜂箱和人工饲料—花蜜、花粉和水等,使熊蜂在人工条件下进行繁殖1.1 熊蜂饲养室 野生熊蜂通常穴居于干燥、安静,避光性较好的场所。
熊蜂的性情较温驯,但对周围的响动情况反映敏锐,并易受惊吓所以,要求饲养熊蜂的房舍要建造在地势高燥,并且远离交通要道的僻静处;室要通风良好,但要避光,能保持黑暗;饲养室要能防鼠,饲养架要能防振动;饲养室要装配控制精度较高的自动控温控湿设备,用于调节室的温度和湿度饲养室的温度一般应控制在25-30℃,湿度控制在50%左右1.2 熊蜂饲养用具 熊蜂饲养用具主要是饲养箱和交配箱1.2.1 饲养箱 通常由巢箱和取食箱组成巢箱与取食箱之间用1根短管连通巢箱供熊蜂筑巢,取食箱放置蜂蜜和花粉供熊蜂取食饲养箱一般采用木材或其它隔热良好的材料制作,但不应用胶合板制作(熊蜂接触不好、易坏,不好消毒) 箱体的形状有立方体形和圆柱形的2种Plowright R C等人(1966)采用的饲养箱,巢箱围大小为757550 mm,取食箱围大小为175125100 mm,并采用玻璃或有机玻璃制作箱盖,以便观察箱熊蜂生活情况 最近,Internet相关(http://member.aol.)介绍了2种熊蜂饲养箱,它们即可用于室饲养熊蜂,又可在熊蜂成群后连箱带蜂置于室外饲养或授粉,现将它们分别介绍于下1.2.1.1 饲养箱Ⅰ 巢箱和取食箱分别由直径为150 mm,长约150 mm的塑料管,采用硅酮胶粘固在木底板上制成(图1),2箱之间有1条采用不刨光的木板制的“通道”,其有1条外径为25 mm的塑料短管连通巢箱和取食箱,熊蜂经此管道进出巢箱或取食箱;巢箱和取食箱各自朝外向侧壁上部钻有一些小孔,并附有纱网,以作通气窗;取食箱前向下部有 1条直径15 mm管道,经2箱间的“通道”引向并开口于“通道”前向,以在熊蜂成群后连箱带蜂置于室外饲养或授粉时作熊蜂进出饲养的巢门。
这种饲养箱的巢箱和取食箱分别配有有机玻璃盖,并共用1个木制防雨箱盖图1 熊蜂饲养箱Ⅰ构造1.箱盖 2.取食箱盖 3.取食箱 4.通道 5.底板 6.巢门 7.巢箱与取食箱连通管 8.巢箱 9.通气窗 10. 巢箱盖图2 熊蜂饲养箱Ⅱ构造1.箱盖 2.巢箱盖 3.通气窗 4.巢箱 5.箱体 6.巢门 7.巢门通道 8.取食箱9.箱间连通管 10.置通道 11.闸板 12.取食箱盖1.2.1.2 饲养箱Ⅱ 采用木板制成箱体为联体箱,巢箱和取食箱由50 mm宽,100 mm高的置通道和闸板纵向隔离而成(图2)置通道采用不刨光的木板制成,以便熊蜂爬附置通道部有1条外径为25 mm的箱间连通管,熊蜂经此管道进出巢箱或取食箱箱体的两侧壁上部设计有通气窗取食箱前向下部有 1条直径30 mm 的巢门通道,引向并开口于箱体的前壁,以在熊蜂成群后连箱带蜂置于室外饲养或 授粉时作熊蜂进出饲养的巢门 巢门口上有便于熊蜂认巢的图形和颜色 (熊蜂喜爱的黄色或淡紫色)标记这种饲养箱的巢箱和取食箱分别配有有机玻璃盖,并共用1个木制防雨箱盖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在饲养熊蜂时,在熊蜂繁殖的早期阶段,采用较小的单箱体饲养以加强保温,熊蜂筑巢和取食均在单箱进行。
至第1批熊蜂工蜂出房后,换上双箱体饲养箱,即让熊蜂在巢箱中筑巢,在取食箱中取食1.2.2 交配箱 人工饲养状态下,提供给熊蜂交配的交配笼的大小因蜂种不同变化较大Plowright R C等人(1966)室饲养熊蜂研究认为,对于B.rufocinstus采用241212 m的交配笼较为合适,而B.rufocintus则在小容器,甚至可以在暴露于光亮下的巢箱中完成交配1.3 熊蜂饲养管理 春季熊蜂开始繁殖时,先在饲养箱的巢箱底部铺放1大小与箱宽和长相仿的衬纸,然后在箱中放适量的消毒过的棉花供熊蜂作巢时保温衬纸的用处是吸熊蜂的粪便和便利于清理箱卫生接着把经催醒的休眠熊蜂王移入饲养箱,并在箱安放1个2槽的饲喂器,其中1个槽装稀糖浆或稀蜂蜜,另1个槽装花粉喂饲,给熊蜂王提供充足的饲料诱导蜂王筑巢产卵繁殖 熊蜂的饲料以花粉和蜂蜜为主花粉饲料饲喂时,通常要将花粉制成花粉团喂给花粉团应采用新鲜花粉,研碎后加入稀蜜水(按重量比,蜜与水的比例为1.4∶1)揉成小团制成制作的花粉团其干湿度要适当,使之既不太硬又不过软蜂蜜饲料饲喂时,采用成熟的新蜂蜜按重量比1.4∶1(蜜∶水)的比例稀释,糖浆供给 蜂王移入饲养箱后,其开始产卵的时间(天数)因蜂种不同差异较大。
一般地,蜂王安置在箱中后2-3 d就会开始筑巢准备产卵繁殖或开始产卵所以,蜂王置于箱后的头3d不要去惊扰它,让它安定下来筑巢繁殖冬眠过后的蜂王取食花粉后,体质恢复,卵巢迅速发育蜂王是否准备产卵可以从以下的迹象判断: ①箱出现较多含有花粉的粪便说明蜂王已开始取食,并即将筑巢产卵繁殖 ②棉花上出现巢穴说明蜂王已开始着手筑巢 这时应注意,不要触动棉花,以免惊动蜂王(图3)图3 棉花上出现巢穴 ③花粉团上出现积蜡有的熊蜂种的巢室是通过在花粉团上涂蜡形成的,所以这时不要触动或更换它,饲喂时只要将新加入的花粉团置于带蜡花粉团的周围即可 ④开始筑造蜜室有些熊蜂,如B.nevadensis,通常在产卵前先造蜜室,然后再造巢室(图4)图4 开始筑造蜜室 ⑤把蜂蜜寄放在巢穴洞口的棉花上熊蜂蜂王为了在保温孵卵时取食方便,常常会把蜂蜜寄放在巢穴口的棉花上(图5)蜂群发展的早期,常常也会持续出现这种现象如果到第3d,未有迹象表明蜂王即将产卵时,就要更换供蜂王筑巢时用于保温的棉花,并加入新的花粉饲料如此,直至蜂王产卵图5 蜂蜜寄放在巢口棉花上 蜂王产卵后,应每隔24 h更换花粉饲料1次, 并适当增加花粉的饲喂量,直至第1批工蜂出房。
蜂王开始筑巢后,应隔天1次,在巢的附近适量放置一些微小的花粉团饲喂饲喂的花粉的量不宜过多,否则易使蜂群过早培育行蜂王和雄蜂,导致培育的蜂群达不到最大群势花粉饲喂量要掌握在饲喂的花粉不超过其新筑巢团体积的1/3-1/4为度幼虫孵化时,应将原来食剩的花粉取出,换上新鲜花粉 由于新出房的工蜂参与哺育下一批幼虫,其取食量增加,这时应每天定时饲喂花粉,并酌情增加饲喂量这个阶段花粉的饲喂量,一般应掌握在巢不积累,幼虫又不挨饿,或巢略有积累的程度这时饲喂的花粉团可以成直径约10 mm,长约5 mm的较大花粉团,并置于熊蜂取食箱让工蜂自行取食 在熊蜂的饲养过程中,饲养人员工作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①根据蜂王产卵和蜂群发展适当饲喂,并做好蜂群发展情况记录如发现拖卵或幼虫巢室长时间不封盖等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 ②每天喂饲时顺便观察蜂群剩食和粪便的情况由于每天都是定时定量投喂,所以从剩食的量可以初步判断熊蜂的食欲和饲料的品质而熊蜂粪便的形状和颜色则可判断健康状况正常的熊蜂粪便呈淡黄色并伴有水分,如粪便发暗或多日不排便,是患病的症状,应及时治疗 ③注意时察看蜂群的群势,一般蜂群发展的虫口达80只时就可提供授粉。
④饲养过程中要保持饲养室安静和避免振动,开箱操作要轻,避免惊动蜂群 ⑤每天定时记录室温度和湿度情况,确保室的温湿度准确控制在所需控制围 ⑥做好饲养室的清洁卫生工作,定期清理饲养箱和用高压锅消毒饲喂器,并每天更换饲喂器每年应对饲养箱进行消毒灭菌,并除去污物 在饲养熊蜂时,有的一开始饲养就采用巢箱相对较大的饲养箱(包括1个巢箱和1个取食箱),有的(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为了提高蜂巢的保温效果,开繁在开始时采用单个巢箱作饲养箱饲养,到第 1批工蜂出房后换上相对较大的巢箱,并配齐取食箱饲养当采用较小巢箱饲养时,到第 1批工蜂羽化出房后,应及时将小巢箱的熊蜂巢和熊蜂一并移入较大巢箱中饲养体积较大的巢箱为熊蜂群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使得蜂群能充分繁殖,发展到最大群势2 熊蜂的特殊饲养技术2.1 缩短蜂王滞育期和休眠期促进繁殖 在自然状态下,交配后的熊蜂蜂王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滞育,然后再经过较长时间休眠越冬,到第 2年春季才可筑巢产卵繁殖,因此,通常1年繁育1代而在商品化熊蜂的人工饲养生产情况下,通常要采取特殊的饲养技术措施,缩短熊蜂蜂王的滞育和休眠时间,使熊蜂能1年繁育多代,周年繁育,以提高饲养效率和满足授粉的需要。
目前,我国主要通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采用麻醉剂或激素等处理打破蜂王的滞育期,并使其在很短的时间经历休眼期体所需经历的生理变化的特殊技术,实现熊蜂 1年繁育多代周年繁育的目的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通过打破蜂王滞育期和缩短休眠期的技术,成功地使饲养的B.lucorum和B.terrestris蜂王在15 d开始产卵2.2 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加速蜂群发展 熊蜂的饲养环境,尤其是饲养室的温度、 湿度等环境因子,是影响蜂群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熊蜂的发育日期不像蜜蜂的那么严格,它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某一环境下,从诱导产卵到成群大概需要50 d左右的时间,而在另一环境下,则可能需要100多天, 所以,选择和严格控制适宜的饲养环境对工厂化熊蜂群的生产极为重要据研究显示,蜂群发展前期,发育较慢,在试验环境下,从产第1批卵到第1批工蜂出房,大概需要21d左右后期发育逐渐加快,从第1批工蜂出房到成群(60多只)只需25 d左右所以,在试验环境下, 从采用缩短蜂王滞育期和休眠期技术诱导熊蜂产卵到成群大概需要50 d左右的时间 在蜂群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产卵的蜂王都可以发育成群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1998、2000)的研究显示,饲养的明亮熊蜂蜂王258只,成群119群,成群率46.12%;B. terrestris 蜂王59只,产卵53只,产卵率89.83%,成群32群,成群率54.24%。
在人工饲养熊蜂过程中,将饲养室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严格控制在熊蜂发育最适围,使熊蜂在最佳的环境中发育成长,可加速熊蜂的繁殖,有利于提高熊蜂的成群率2.3 人工控制交配,提高处女王交配成功率 在蜂群发展到高峰期时出现雄蜂和蜂王,大多数的蜂群先出现雄蜂,后出现蜂王;也有的蜂群先出现蜂王,后出现雄蜂;个别的蜂群只出现雄蜂或蜂王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采用交配笼,将来自不同群的性成熟的处女王和雄蜂,按一定的性别比例放入交配笼,让熊蜂处女王与雄蜂及时、充分交配,可大幅度提高处女王交配的成功率和蜂王的产卵率量Plowright R C等人(1966)室饲养B.rufocinstus熊蜂研究认为,1只熊蜂王至少要有1只雄熊蜂与之交配另据观察,蜂王和雄蜂都可以多次交配,交配时间大多为30 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