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先秦军事史20041024.ppt
51页中国古代军事史中国古代军事史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 李冀湘李冀湘 第三讲第三讲 先秦军事史先秦军事史 一、中国古代战争的起源与发展一、中国古代战争的起源与发展 二、夏商周军事概述二、夏商周军事概述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制度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制度 四、著名战役四、著名战役 五、先秦时期的军事著作和军事思想五、先秦时期的军事著作和军事思想 一、中国古代战争的起源与发展一、中国古代战争的起源与发展 1 1、从争夺资源的原始社会战争到作为政治、从争夺资源的原始社会战争到作为政治 斗争工具的阶级社会战争斗争工具的阶级社会战争 部落与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河流、森林和扩 展生存地域,发生原始的战争它不具有政治目 的,没有阶级对抗和奴役的性质战争中的俘虏 ,不是杀掉,就是吃掉,或是用于祭祀,战争通 常是以一方部落被消灭或被驱走而告终 两万年前南美洲岩画两万年前南美洲岩画 云南沧源县战争岩画云南沧源县战争岩画 列宁::“ “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会永远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会永远 引起战争引起战争 ” 阶级社会中,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是解阶级社会中,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是解 决阶级、民族、国家和政治集团之间矛决阶级、民族、国家和政治集团之间矛 盾的最高斗争形式,包括掠夺和反掠夺盾的最高斗争形式,包括掠夺和反掠夺 、压迫和反压迫、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压迫和反压迫、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
((1 1)群体格斗群体格斗 * * 交战胜负,决定于参战人员的数量、交战胜负,决定于参战人员的数量、 体力状况及勇敢程度体力状况及勇敢程度 * * 原始防御工事以及原始防御工事以及“ “攻攻” ”与与“ “守守” ”的雏形的雏形 出现出现 2 2、从群体格斗到步车协同作战、从群体格斗到步车协同作战 2 2、步车协同作战、步车协同作战 《司马法·严位》::“ “立卒伍,定行制,正立卒伍,定行制,正 纵横纵横” ” 步兵列阵于前,战车列阵于后指挥官以 金、鼓、旗帜等听视信号指挥战斗,强调 队形严整每前进一定距离,即停止整顿 一次队形,军队只能在平坦开阔地形作缓 慢的直线运动,实施正面攻击 二、夏商周军事概述二、夏商周军事概述 1、战争理论的产生 (1)鸣条之战,初步认识到政治与战争 的关系,采取争取民心、用间等措施,并 注意选择有利的进攻时机; (2)周灭商之战,制造假象,麻痹敌人 ; (3)周公东征,采用先弱后强的战略 2、军队编制的发展与军事纪律 夏:王室卫队(贵族组成)+战时民军 商:常备军(右、中、左三师)+地方军 什(什长)——行(百夫长)——大行 (千夫长)——师(师长) 5车为1编队,5队为1“马亚”——4“马亚” 为1“多马亚” 西周分封制: 王师:宗周六师(西六师)+成周八师(东 八师) 周代后期扩充到22师。
步车合同编组:车1辆,马4匹,辎重车1辆 ,官兵30人(甲士10人,车上3人,车下7人 ,后勤10人) 5车1队——2队1官——5官1卒——2卒1师 《尚书·甘誓》:“左不攻于右,汝不恭命 ,右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 ,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 于社,予则孥戮汝 射猎与占卜 《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战) 事则岁三田 1、春秋时期的军事形势 (1)列国普遍地扩军备战 军事编制:从师到军 西周初年,天子辖西六师和成周八师 方伯二师,诸侯一师 西周晚期,《周礼·夏官·司马》:“王六军 ,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制度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制度 郑国——楚国(兵力50万人,7000乘 车)——齐国——秦国——晋国(兵力 30万人,4000乘车)——宋国——吴 国(四军,十余万)——越国(五万人 ) 可能性与必要性 可能性:社会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 耕的出现,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为扩 军备战提供了物质基础; 列国实行奖励人口增殖的政策促进了人 口和兵源的激增 激烈的兼并与争霸战争使列国的扩军成为 生存的需要;反之,列国的普遍扩军又加 剧了兼并与争霸战争的历史进程。
(2)诸侯兼并与大国争霸 方伯政治(霸主政治) 《史记·周本纪》:“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 由方伯 《荀子·仲尼》:齐桓公“并国三十五” 《韩非子·难二》:“晋献公并国十七,服 国三十八” 《史记·李斯列传》:秦穆公“兼国二十, 开地千里” 2、春秋时期常备军的编制 国家军队+边防军+私属军队 车兵的鼎盛时期+萌芽状态的舟师、步 兵和骑兵 乘:轻车1辆(甲士3人+徒兵72人)+ 重车1辆(后勤徒役25人) 世兵制与民军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1)国人的分化与武士阶层的出现与固定 (2)兵役范围扩大 “选(庶)民之秀者为士” (3)赋税分离 行政费用称税;军事费用与兵役合称赋 服虔注《左传》引《司马法》:“四丘为 甸,甸六十四井(每井九家),出长毂 一乘,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 步卒七十二人,戈盾具备,谓之乘马 3、战国军事发展的特点 (1)兵器数量品种增多,战斗性能提高 (2)战争规模扩大和城市攻防战增加 4、战国时期封建军事制度的形成 (1)文武分职和独立军事系统的出现 《蔚缭子·原官》:“官分文武,王之二术 也 《韩非子·显学》:“明君之吏,宰相必起 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2)军将的任用和指挥权的集中 世卿世禄制被废除,军队中的各级军官 绝大多数是在战争中由军功大小而提拔 采邑制——俸禄制 《韩非子·外储》:“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虎符与调兵权集中到国君手中 (3)郡县征兵制 春秋按乘的编制,以甸或丘征兵, 战国以郡县为单位征兵 春秋每家征兵不超过1人,往往数家轮 流出1人为兵, 战国一切适龄适役人员都要服役,甚至 连女性都要参战 (4)常备军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战国时期提高了士兵选拔的标准和待遇: 齐国:拳术与技击 魏国:耐力与行军速度 车兵、骑兵(40岁以下,1米73以上) 特种兵: 吴“长足”、“大力”; 韩“超足”、“弩兵”; 越“习流” (5)军功爵制 《史记·商君列传》:“有军功者各以率 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 籍明尊卑秩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 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 所芬华 出土秦简《军爵律》、《商子》 (1)杀敌1人,免全家赋徭 (2)杀敌将1人,授爵1级,赐田1顷,宅 9亩,庶子1人 (3)百人以下小分队作战,杀敌33人为满 功,军官各授爵1级 (4)大队作战,攻城时杀敌8000人,野 战杀敌2000人以上,均为满功,军官均升 爵1级,功大者可升3级 (5)伍1人逃走,余下4人受2年徒刑。
能杀 敌1人,免报阵亡而后又回者罚为奴隶 (6)主将被杀,卫队受罚,能杀敌将1人, 免 (7)攻城时,突击队18人为1队,临阵逃脱 者在千人大会上车裂完成任务,均赐爵1级 ,阵亡者又家人继承 (8)连得战功,爵位至第九级五大夫,可以 食邑300户如犯罪可以用爵位来抵罪奴隶 立军功可以成为平民并获爵位,还可以用军 功使自己的家人升为平民 5、战国军队编制 (1)步兵成为主力兵种 军队规模增大; 战场扩大,地形条件限制战车作战; 城市攻防战中战车作用减小; 远距离杀伤兵器对车兵威胁越来越大 (2)胡服骑射(BC307) (3)军队编制 5人1伍(伍长,5人) 5伍1两(两司马,25人) 4两1卒(卒长,100人) 5卒1旅(旅帅,500人) 5旅1师(师帅,2500人) 5师1军(军将,12500人) 《六韬》:5骑1长,10 骑1吏,100骑1 率,200骑1将 战斗队形:30骑1屯,60骑1辈 秦始皇兵马俑: 4骑1组,3组1列,9列为1个作战单位( 108骑),并配战车6辆 四、著名战役四、著名战役 1、涿鹿之战 2、长勺之战 3、城濮之战 4、马陵之战 5、即墨之战 6、长平之战 五、先秦时期的军事著作和军事思想五、先秦时期的军事著作和军事思想 《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 》、《六韬》、《墨子》之《备城门》十 三篇 1、战争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认识智力 的重要作用,强调以智为先,谋定而战 ,反映智力与谋略的战略、战术,特别 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战略,得到飞速发展 。
《孙子兵法》从军事哲学的高度揭示了克 敌制胜的一般战争规律 主要内容有“兵者国之大事”的慎战战争观 ;以道(政治)为首的“道天地将法”的多因素 制胜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料敌定 谋先决条件说;“兵者诡道”、“上兵伐谋”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制胜战略思想 ;“致人而不致于人”、“攻其无备,出其不 意”的争取主动权和强调突然性的战术思想 ;以及“虚实”、“奇正”、“分合”等等作战 原则 2、在战争观上强调“人和”,认为政治上团 结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主张以最少次数 的战争达到战争目的,反对穷兵黩武,认为 频繁进行战争,即使每战皆胜亦将耗尽国力 带来灾难在战略战术上,强调料敌、应变 ,因形用权,认为“用兵必审敌虚实而趋其 危” 3、名将白起的作战思想 (1)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以歼敌 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 (2)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穷追猛 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 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 然前进一步 (3)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 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 其突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