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堂渗透古诗词教学的尝试.docx
3页语文课堂渗透古诗词教学的尝试 广西藤县太平镇第三初级中学 朱贵【摘要】在古诗词教学上,我们老师最普遍犯的错误就是把古诗词教学当作古汉语教学在课时与考试目标的双重压力下,很多老师只是讲授词语的用法,把诗词的意思强行说明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做的后果是让学生根本没有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没有领悟到古诗词的韵味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词只有厌恶,却没有任何爱好对此,本文就语文课堂渗透古诗词教学谈点个人见解,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语文课堂;渗透;诗词;教学有人说:诗歌是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精华我国古典诗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剧烈的艺术感染力流传千古老师说古诗词教学难,是因为古诗词都离我们的生活太远,许多词语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异、转移或者已经扩大、缩小了意思指代范围;很多语法现象也已经消逝所以在遇到古诗词教学时就会感觉难以下手于是,很多老师就照着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古诗词没有任何爱好这就是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感觉特殊头疼的问题。
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培育学生对古诗词的爱好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倘能恰当地进行一些古诗词的渗透,对于启迪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培育他们的审美情趣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帮助他们更精确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几年来,我在教学中依据教学目的的须要,利用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某些精华,进行了这方面的一些尝试,尝到了一点甜头归纳起来,这种做法产生的主动效果有:一、联想比较,加深理解中学语文课文本身也有一些诗歌篇目,对这些诗篇假如就诗论诗,难免显得单薄,也不利于学生对这些篇目的透彻理解我在这类课文教学中尝试把同类题材不同风格或是类似风格的诗词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毛泽东眼中的秋天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一派勃勃朝气,但在崔莺莺看来则是碧云天,黄叶地,西风起,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两篇对比,毛泽东指引江山,激扬文字的青年革命者的壮志雄心,在黄叶西风中的离愁别绪、感伤之情的衬托下,愈加显得激越豪迈,丰满充溢在分析《孔雀东南飞》时,我联系陆游的《钗头凤》: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来说明焦仲卿、刘兰芝的夫妻恩爱和无可奈何的劳燕分飞,并通过两首诗篇的相互印证来加深学生对封建礼教的憎恶,对当时青年男女婚姻不能自由的怜悯。
二、触类旁通,领悟意境在审美情感上,诗歌与散文也是相通的有的散文,所写景物极富诗意,但学生不简单深刻理解,此时若能适当引用一些古诗句,学生会更简单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以牵牛花的蓝朵、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等特定的景物,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淸、静、悲凉等特点,表现了作者深深的落寞和对故都的眷念之情我在课堂上除了向学生介绍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的情景交融理论之外,还引用感时化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来说明其理论作者笔下描画的那种悲秋的淸冷的意境,就可以用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来解,而作者心中的郁闷则同于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类似的景物和情感,我在课堂上通过诗词的点化,很简单对学生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三、画龙点睛,突破难点中国古典诗词高度凝练的语言,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突疑难时的一把钥匙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的句子:雨是最寻常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方写出了春雨细密、轻快的特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呢?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正好回答: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入夜,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