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精选八篇.docx
17页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精选八篇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 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 余下全文篇二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A4 -终极版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液溶胶 如:AgI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 固溶胶 如:烟水晶、有色玻璃、合金 2、Fe(OH)3胶体的制备、硅酸胶体的制备、碘化银胶体的制备(1)Fe(OH)3胶体的制备取一个干燥洁净的小烧杯,加入25mL蒸馏水,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 ,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lΔ3+3H2O=== Fe(OH)3(胶体)+3HCl (2)硅酸胶体的制备在试管中加入3-5mL Na2SiO3溶液(饱和的Na2SiO3溶液按1:2或者1:3的体积比用蒸馏水稀释),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3)碘化银胶体的制备在碘化钾稀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银溶液,边滴入边震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KI+AgNO3=AgI(胶体)+KNO3思考:若上述(1)反应中,没有及时停止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若上述(2)(3)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1)胶体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2)Na2SiO3+2HCl=H2SiO3↓+2NaCl 生成白色沉淀 (3) KI+AgNO3=AgI↓+KNO3 生成黄色沉淀 3、胶体的性质与应用第1页 共4页 (2)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静电除尘);胶体都是呈电中性的,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胶粒不带电的不会发生电泳现象。
碘化银胶体和蛋白质胶体的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的电性不同条件下是不相同的】…… …… 余下全文篇三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课标要求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 、胶体和浊液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要点精讲一、物质的分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溶液? 分散质??粒子胶体:分子胶体???分散系??胶体??分散剂?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悬浊液???浊液??乳浊液??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2、胶体的分类: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 余下全文篇四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第一、二章总结第一章第一节主要知识点1.化学危险品标志 (参考书P4图)2.几种物质分离提纯方法①过滤——“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②蒸发——蒸发过程中需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过热使液体飞溅当蒸发皿中产生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剩余液体。
③蒸馏——利用两种液体沸点不同达到分离的目的重要仪器:蒸馏烧瓶,冷凝管冷凝管中的冷凝水应从下口进上口出④萃取——利用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分离仪器:分液漏斗萃取剂的选择: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它里面的溶解度要大于在原溶液中的溶解度,与被萃取的物质不反应⑤分液——两种液体互不相溶,通过静置,分层使其分开仪器,分液漏斗3.除杂原则:不增,不减,容易分离,即不引入新的杂质离子,不消除应该保留的离子,加入的除杂剂与被除去的离子可以形成沉淀或气体等容易除去的物质4.Cl-的检验:加入Ag+和HNO3,有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SO42-的检验:加入Ba2+和HNO3,有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第二节主要知识点:1.N=nNA 其中:N——粒子数目 (个)n ——物质的量 (mol)NA——阿伏加德罗常数 ( /mol)在数值上等于6.02×10232.m=nM 其中:m ——物质的质量 (g)n ——物质的量 (mol)M——摩尔质量 (g/mol) 大小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3.V=nVm 其中:V——气体的体积 (L)n ——物质的量 (mol)Vm——气体摩尔体积 (L/mol)在标准状况下为22.4L/mol(此公式只适用于气体)4.cB=nB/V 其中:cB——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mol/L)…… …… 余下全文篇五 :高一化学必修一 第二章 知识点总结修改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1.分散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分散的物质叫___________,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____________分散系按分散质直径大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饱和 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观察到液体颜色为___________,这是形成了___________胶体的缘故当一束光通过该胶体时,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_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_________效应,这条“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________形成的利用这个效应可以区分________和_______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就是____________你能举一些丁达尔效应的实例吗?__________当把制得的胶体进行过滤时,滤纸上_____________这个事实说明,胶体粒子___________(填“可以”、“不可以”)透过滤纸,即胶体粒子的直径比滤纸的空径_______1.制取Fe(OH)3胶体的方法是 ( )A.将FeCl3固体放入水中搅拌 B.向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C.加热FeCl3溶液 D.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并加热至红褐色2.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A.分散质粒子直径都在1~100nm B.都能透过滤纸C.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 D.呈红褐色第二节 离子反应…… …… 余下全文篇六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精品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 分子胶体 如:蛋白质胶体(蛋白质溶液)、淀粉胶体(淀粉溶液) 粒子胶体 如: AgI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 气溶胶 如:烟、云、雾、灰尘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液溶胶 如:AgI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 固溶胶 如:烟水晶、有色玻璃、合金 2、Fe(OH)3胶体的制备、硅酸胶体的制备、碘化银胶体的制备 (1)Fe(OH)3胶体的制备 取一个干燥洁净的小烧杯,加入25mL蒸馏水,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 ,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l3+3H2O=== Fe(OH)Δ 3(胶体)+3HCl (2)硅酸胶体的制备 在试管中加入3-5mL Na2SiO3溶液(饱和的Na2SiO3溶液按1:2或者1:3的体积比用蒸馏水稀释),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3)碘化银胶体的制备 在碘化钾稀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银溶液,边滴入边震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KI+AgNO3=AgI(胶体)+KNO3 思考:若上述(1)反应中,没有及时停止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若上述(2)(3)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 提示:(1)胶体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2)Na2SiO3+2HCl=H2SiO3↓+2NaCl 生成白色沉淀 (3) KI+AgNO3=AgI↓+KNO3 生成黄色沉淀3、胶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