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方形正方形三年级的教案3篇(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案).docx
9页长方形正方形三年级的教案3篇(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案)长方形正方形三年级的教案1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3、培育学生的归纳类比能力和应用能力 导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通过创设情景:小明的家,显示家里的电视机小明的妈妈说:“小明,这张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把它用来遮电视机〞小明说:“电视机的荧光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 教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 (1)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是多少? (2)方巾的面积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感悟方法 教师:你能依据上节课学习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沟通 学生1:计算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可以直接依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56×42=2352(cm2) 学生2:方巾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学过。
教师引导:想一想,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联系? 学生3:可以把正方形的边长分别看成长方形的长和宽,由此,方巾的面积通过9×9=81(dm2)来计算得到 三、归纳概括,得出公式 教师:依据刚刚的商量,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四、稳固运用 (1)完成第43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完成第43~44页练习七第1,3,4题 (3)让有能力的同学做第44页的思索题 五、课堂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日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长方形正方形三年级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分辨和区分这两种图形; 2.表达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育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今日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学问在教室里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日我们这节课我们就讨论长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 猜测 你觉得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2)验证 同学们的猜测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组,相互商量,利用桌子上放着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分组讨论长方形的特征要求:利用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方法,讨论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来证明这个结论的对错假如你有了发觉,请你先悄悄的说给同学们听听,过一会在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做任何事都要大胆尝试。
学生互相商量、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沟通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觉两条长边都是12厘米,两条短边都是9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们也是用直尺量的,虽然量的结果不同,但也发觉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也一样长 生3:我们用铅笔去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并在铅笔上做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结果我们也发觉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4:我们把长方形对折,可以看到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换个方向对折,又可以看到两条短边也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看来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证明一个结论,那就是―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这就证明了我们刚刚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 那么长方形角有什么特征呢? 生:我们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的,通过比,得出4个角都是直角 师: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好,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发觉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为了使用方便,有必要把两组对边区分开来,咱们分别给它们一个名称,谁知道叫什么?(如不知老师说明:长、宽并板书)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大家真是太棒了,那么同学们,你能猜测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由什么特征吗? 长方形正方形三年级的教案3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课本第77-78页中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九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学问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育学生发觉问题,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预备: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号例题要求)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提问: (1)什么叫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大约有多大(用手势来表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教师:你知道2平方厘米有多大吗?你怎么想? 要求学生: (1)用手比划大约有多大 (2)说出想法包含有2个1平方厘米) 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二、探究发觉,获取新知 1、引导探究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 (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取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启发谈话:假如要求长方形的面积,我的每一个都用面积单位来排一排,数一数,看它包含有几个面积单位,这样的'方法可以吗?假如要计算较大操场的面积,我们应当怎么办?能不能用数学学问来解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呢? 2、揭示课题 今日,我们一起来探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公式推导: 教师: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假如沿着长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沿着宽能摆几个?你们发觉了什么? 学生分组商量,引导小结:沿着长摆,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沿着宽摆,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相同 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长的厘米数×宽的厘米数=长方形面积 这个推断对不对呢?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我们自己拿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看。
通过自己的操作你发觉了什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用公式计算: (3)即时训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15厘米,宽10厘米 4、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出示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征?这个图形面积是多少? (2)想一想:怎样来算它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5、指导看书,熟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三、稳固运用 1、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十九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3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通过计算自己课前预备好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发觉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再由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推导出正方形的公式。
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