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经济伦理学第五版乔治着 前八章整理.doc

84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438190897
  • 上传时间:2023-08-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9.50KB
  • / 8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经济伦理学第五版乔治着 前八章整理第一章   伦理学与企业约翰逊与约翰逊公司和特兰诺尔胶囊案例    <1982 年 9 月 30 日 ,美国芝加哥街区有 3 人死于氰化物中毒 ,毒素来源于他们所服用的超浓缩的特兰诺尔 (Tylenol)胶囊 人们迅速把这起中毒死亡事件与该产品联系起来 ,官方正式通知了该产品的制造商约翰逊与约翰逊公司 随着死亡人数的不断增加(最终死亡人数为 7 人) ,这家公司面临一场严重的危机 ,甚至随时会发生灭顶之灾 特兰诺尔胶囊作为一种最新型止痛药品 ,是约翰与约翰公司最大的独立品牌 这种产品的销售额占到公司总销售 收入的7畅4% ,所占公司利润比例则高达 <17% ~ <18% 负责制订应急措施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们急需掌握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 :致死的氰化物究竟是在生产过程中还是在生产之后其他阶段进入药品胶囊的 ? 目前已知的死亡人数是否只是一个骇人数字的开始 ? 致死事件是只局限于芝加哥地区 ,还是将会波及到其他城市 ?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已经发布公告 ,禁止服用特兰诺尔胶囊 ,但是政府尚未要求该公司采用任何针对性措施 或许这一致死事件只是地区性的 ,而死亡人数亦不会超过已发生的 7 人 。

      或许当局不会要求公司回收所有该种药品 ,又或者只需在原因查明前采取暂时停止销售的措施便足以实现确保公众不会受到进一步伤害的目的 与这些不可预见的情况相比 ,有一些事实倒是相当肯定 :一旦需要回收所有药品 ,公司所承担的损失将超过一亿美元 ;这些损失不在保险公司责任范围之内 药品回收的消息报道将大大损害这一产品品牌,公司管理者不敢保证特兰诺尔胶囊还能够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 ,并保住目前所占据的 37% 的市场份额 ;新闻报道与巨大损失会导致公司股票价格的剧烈下跌(事实上在 <10 月份第一周) ,股价已经下跌了 <15% ;止痛药品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主要竞争对手将会努力把握这一机会提高自身收益 这些情况是明摆着的 ,而其他事只能在揣度与推测中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 ,一家公司应当在何种前提之下制订危机应对措施呢 ? 是否应将公司的存在发展以及股东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呢 ? 而实现这一目的最佳方案是不是仅仅在包装上加入警示性文字,或是采用拖延战术来观望事态如何发展 ,或是根本否认公司在致死事件中的责任 ,而将整个事件归因于少数人恶意的破坏或疯狂的罪行 ? 是否物质利益与财务状况应当成为高级管理者各项决策制订的惟一依据呢 ? 对于许多人来说 ,回答都是肯定的 。

      然而正如我们所了解的 ,面对已死亡七人 ,甚至可能会导致更多人中毒致死的情况 ,约翰逊与约翰逊公司毅然采取了回收所有药品的措施 ,公司将公众安全放在首位,正如其公司宗旨中所宣示的那样 随之而来的巨大损失 ,尽管是悲剧性的 、难以接受的 ,也必须置于次要地位 这一事件最终成了一个传奇 ,而约翰逊与约翰逊公司的应对措施也作为范例被列入研究如何处理经营危机的教科书 不仅仅是因为这一决策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讲是恰当的 ,而且该公司在对这一灾难性后果的处理方式上也体现了很强的的技巧性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 ,该公司对公众公开了所有有关信息 ,并在 <18 个月内重新获得了危机前公司所占市场份额的 96% 当然 ,这种措施确实使公司蒙受了一亿美元的损失 ,并造成公司胶囊价格的下跌 詹姆斯 .伯克是约翰逊与约翰逊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他在回顾当时的行为时感到自豪 他认为 ,根据公司的宗旨 ,这是当时惟一正确的选择 而令他吃惊的是 ,绝大多数客户并未期望他的公司能够采取这一举措 然而他也深知 ,在这种情况下并非每个公司都能采取类似的措施,即使这种行为从伦理角度讲是完全正确而必要的 。

      举例来说 ,几年后当一名消费者在 Grerber 公司生产的某种瓶装婴儿食品中发现了陶瓷碎片时 ,Gevbev 公司对此矢口否认 ,并拒绝回收同类食品 ,这与许多汽车制造厂商在所产汽车的安全性遭到置疑时所做出的反应如出一辙 公司行为是否应当受到伦理道德标准的约束呢 ? 是否应当由公众来为之制订标准呢 ? 还是我们只能指望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并出于经营 、经济以及市场考虑而对自身行为加以自我约束呢 ?尽管对于伦理学应在企业经营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看法的一致性正在逐渐增强 但长期以来 ,美国人对待这一问题的看法是相当矛盾的 ,对于企业经营的普遍看法被称为“企业非道德性神话” 企业非道德性神话这一称谓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国企业经营普遍性的看法 与绝大多数信仰一样 ,这种观念也被人们根据各自理解进行了不同润色与加工 许多人对此笃信不疑 它表达了部分的真理 ,同时在相当程度上也偏离了现实 这种观念描绘了许多美国公司及其从业人士是如何看待自身的,同时也描述了社会其他公众对企业的看法 经营的终极目标是获得收益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经营者才有动力去生产产品 ,提供服务并致力于买卖交易行为 而根据这一观念 ,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并不直接关注伦理道德 。

      他们并不是破坏伦理或不道德的 ,而是认为自身行为与道德无关 就他们看来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进行伦理道德的考虑是不合时宜的 总而言之 ,生意就是生意 ,他们不愿将其道德化 ,他们讨厌伦理学家的无聊说教 ,当然他们也不会因为竞争激烈而用石头砸对手的玻璃窗 ,这一观念的本质含义是 :伦理与企业经营根本就是两码事 绝大多数经营者在生意中不会采用违背道德的不正当的手段 无论于公于私 ,他们都认为自己是讲伦理守道德的人 他们只是认为在经营过程中不应以伦理道德为重要目标 即使某家公司的行为合乎伦理标准 ,它也不会为此表现出太大的优越感 ,甚至不愿过分展现出自身行为的道德色彩 在这方面约翰逊与约翰逊公司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 ,因此媒体将其行为视为符合道德标准的典范 关于这一主题有各种不同的理解 比如说 ,由于许多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并不直接关注伦理道德因而造成其中一些公司采用了不道德的行为手段 你只要回想一下那些报纸头条出现的声名狼藉的商业事件就能明白 ——— 关于行贿受贿 、代理失职 、白领阶层犯罪 、销售回扣 、不安全产品以及内部人控制等等 在 80 年代 ,充斥着这些行为和事件 。

      其中米切尔 、米尔肯 .波依斯基的案例就是告诉人们不应当做什么的代表 ,正如行约翰逊与约翰逊公司的案例是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的典范一样 同样 ,众所周知的是一些行业对环境的破坏 ,造成地方工厂关闭而给地方带来的伤害 ,以及对公共利益的普遍性忽视 根据这种观念的说法 ,企业经营行为的非道德性并非源于邪恶的目的 ,其根本原因只不过是经营者为了获取收益而忽视了其行为可能造成的种种后果 这种“非道德性神话”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从业者或旁观者对于经营的看法 ,它还包含了许多人今后可能对企业经营进行借鉴的方式 与钞票硬币打交道比进行价值判断简单得多 根据盈亏平衡点讨论问题也比根据复杂的伦理标准进行决策轻松得多 无论是对从业人员还是旁观者来讲 ,根据财务状况或产品经营对某个企业进行判断要容易得多 盈亏平衡点与投资人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公司的雇员,而最终产品则与绝大多数消费者直接联系 与绝大多数普遍性信仰相似 ,企业非道德性神话同样获得了普遍认同 然而事实上它却在相当程度上偏离了现实生活 这本书以及经济伦理学的一般主题正是关于长期以来被掩盖或忽略 ,而在最近才通过讨论与行为显现出来的那些真实内容 。

      商业丑闻 、环境问题以及能源短缺帮助我们逐渐看清了现实状况 ,然而却没有带来任何新的道德性企业经营观念的产生 尽管一些企业实施了制定道德准则以及道德水平培训研究等项目与举措 ,然而认为企业经营不应当以道德为主要目标 ,不相信伦理标准在经营决策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的观念仍然大有市场 那么被隐藏了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 伦理道德观念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真实关系什么 ? 什么是这种关系存在的线索与征兆呢 ? 首先考虑最后一个问题 那种“企业非道德性神话”的破产可以通过四种相当明显的途经显现 :通过对商业丑闻的报道以及随之而生的公众反应 ,通过诸如环境主义者协会或消费者协会等公众组织的信息发布 ,通过在报刊杂志或会议上发表的有关商业伦理的文章 ,以及通过公司核心伦理价值观的建立发展或其他相关项目 为什么将商业丑闻的报道以及在公众中产生的相应反响作为这种观念破产的标志之一呢 ? 要回答这个问题 ,就必须深入挖掘这种非道德性神话所隐含的内容 假如经营行为确实被视为与伦理道德无关 ,即经营活动不必遵循道德准则 ,而为了提高自身收益水平 ,各种手段可以无所不用 ,那么当某种经营行为违背了伦理标准时 ,社会上不会产生愤慨 、震惊等公众情绪的波动 。

      行贿受贿与销售回扣等现象的爆光将不再成其为新闻 ,对不安全产品以及白领人员犯罪的揭露也会成为例行公事 ——— 人们对这些不道德现象可以坦然处之 ,司空见惯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 ,这些行为确实制造了新闻 ,确实在公众中造成了巨大反响 ,确实对一个公司的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 ,确实导致了商业丑闻的产生 ,这一切无不标志着那种所谓“企业非道德性神话”并未获得全社会的一致认同 所有被掩盖的真相 ,正在慢慢展现于人们面前 ,它预示着那个为了赚钱无所不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公司的经营行为要遵循道德标准 ,至少是在特定情况和特定范围之内加以实现 公众的要求证明 ,现实正在与“企业非道德性神话”中所描述的内容背道而驰 至少有两个群体 ——— 环境保护主义者与用户权益保护主义者 ——— 已经清楚地表达了他们的要求 ,并正在致力于迫使公司更多地考虑价值而非销售数量与分类帐表 他们所提出的价值并非由钞票和硬币衡量 ,而是包含其他一些方面的内容 ,例如美丽的自然风光 ,对珍稀动植物的保护以及人们对所购买产品获取充分信息的权利 这些要求形成了一系列的衡量与判断标准 ,使得那些对环境保护主义者与用户权益保护主义者的行为反应最为消极的公司也不得不对公众的观念认真加以考虑 。

      假如“非道德性神话”代表了所有人的看法 ,那么环境保持以及用户权益保护运动将没有任何意义 企业也不会对其作出任何反应 正是由于这种运动有存在的价值,而企业也确实针对其作出了调整与让步 ,“非道德性神话”的片面性也因而得到充分证明 企业针对这些运动所作出的让步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让步有时会令他们感到烦恼和不知所措 有些企业仍然顽固地坚持“非道德性神话” ,对环保主义者 、消费者以及伦理学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充耳不闻 另外一些则逐渐明白这种无视公众要求的行为终非长久之计 公司所作出的另一顶反应是收集各种咨询意见与建议 ,为自身如何应付日益高涨的公众呼声指点迷津 这一行为的具体表现是由企业和从业人员发起和参与的各种研究会 ,座谈会 、专题讨论会一拥而上 ,大行其道 会议主题通常是关于价值判断 、经济伦理学的各种问题以及社会舆论监督的应对方式等等 建立各种企业的目的不是用以回答处理有关价值或伦理学的问题 ,其管理者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相关领域的系统教育或培训 ,企业因而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窘况 他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必须对有关社会价值 、社会效益的各种要求作出回应 ,必须将在决策过程中加入伦理道德因素视为理所当然 ,但是他们不知从何做起 。

      尽管如此 ,研讨会 、座谈会 、新的伦理道德标准以及所谓公司伦理道德主管职位等的纷纷出现仍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非道德性神话”正在走向死亡 美国企业的价值观体系 “非道德性神话”部分地反映同时也部分地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美国的企业根置于美国社会之中 ,它所映射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