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pdf
15页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文解读 】 :鲁迅是公认的最懂得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时代智者”,是体现民族风骨的“民族魂”,还是疾恶如仇的勇猛斗士所有这些崇高的称号都可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找到印证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33 年 2 月 7 日至 8 日为纪念柔师、白莽等五烈士遇难两周年而作的纪念文章柔石等烈士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已整整两年了,时光的流逝并不能冲淡鲁迅对青年战友惨遭杀害的悲愤的心情, “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在烈士牺牲两周年的时刻,鲁迅觉得应当再“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为的是“将悲哀摆脱”也就是说,要以更顽强的战斗来纪念战死者,为争取再“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到来于是,鲁迅写下了这篇《为了忘却的记念》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追忆了与烈士生前的交往,为我们细致地描绘了柔石、殷夫两位青年革命者的斗争事迹热情赞扬了革命青年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战斗精神及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牺牲精神文章还用饱含情感的笔调抒写了令人感动的作者和烈士们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共同斗争中结下的深厚的战斗情谊这种贯穿于全文的感情要潜心体味文章以悲愤的心情追叙了烈士们被害的情况,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罪行,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以“不明白”的莫须有的“罪名”残杀革命者的法西斯暴行,这种愤恨的情绪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啧,以引起共鸣。
本文是合悼五烈士的记念文章,材料涉及的人事较多,有很零碎,还夹以深沉委婉的议论抒情但文章的结构安排得十分严谨,丝毫没有庞杂之感全文五部分虽都是一些片段的回忆,但文章用悼念烈士、愤恨敌人、激励后人这根感情线索贯串起来了,而各部分之间又有比较顺畅与巧妙的联系和衔接,值得认真品味本文是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在写作方法上,文章以追叙为主,夹以议论和抒情,而追叙和议论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在文章的每一部分追叙、议论、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语言十分洗练、朴实、深刻,含蓄,文中的抒情并没有借助过多的感叹词,而是在朴实的记叙中抒发的,需要悉心体会由于当时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白色恐怖”之下,作者不便直抒胸臆,某些内容和感情表达得比较含蓄,只能让读者自己领悟教学目标】 :1,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梳理文章的行文线索2, 学习课文夹叙夹议的写法和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3,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 】 :1, 理解作者贯穿于全文字里行间的深邃思想与复杂感情2, 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分析、体会柔石、白莽的性格和品格。
教学难点 】 : (对主旨和人物无大关联的难懂段落和语句不必深究) 1, 解题,准确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2, 文中运用的三个典故的用意3, 关于冯铿的插写及作用课时安排】 :三课时附:课前预习: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理解?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⑹阅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一:新课导入所有的人与物最终都要离开这个世界,生活中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有的东西逝去就永远地逝去了,人们再也不会记起,不会思念,甚至在史书里都不会留下点滴记录的文字而有些人、有些事却值得我们去回忆,去记念不久前,我们刚刚学过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亲切、爽朗的鲁迅先生,对于革命青年他既像慈祥的长者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又像威严的老师给他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事实确实如此,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鲁迅先生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革命青年前进的步伐,给他们无私的帮助和指引,对于他们为革命而献出的年轻的生命,鲁迅先生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愤怒,他一直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歌颂青年们的爱国行为,谴责反对派的残忍狡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这样一篇纪念先烈的文章,让我们一起体会鲁迅先生凝于笔端的悲愤之情。
二:简介文章背景并补充相关知识A, 文章的时代背景: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 围剿 ” ,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 围剿 ” 左翼文学 1931 年 1 月 17 日,柔石、白莽等“ 左联 ” 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 月 7 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 左联 ” 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 年 2 月 8 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B, “ 左联 ” :全称为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于 1930 年 3 月 2 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 左联 ” 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
左联 ”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 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 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整体感知三:初步感知一) ,学生默读课文,集体订正并补充个别字的音、义词语补释 : 隐约其辞 :由于某种原因说话或写文章故意不把意思直说出来隐约: 使不明显,不清楚欣幸 :欣喜而庆幸郑重其事 :对事情的态度严肃认真刚健质朴 :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风格永诀 :永别依稀 :仿佛禁锢 :束缚;强力限制淤积 :(水里的泥沙等)沉积延口残喘 :延长一口残存的呼吸,意为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明珠暗投 : 旧时比喻怀才不遇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惴惴 : 忧愁,恐惧这里是担心的意思情随事迁 : 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人心惟危 : 人的心地险恶难测语出《尚书· 大禹谟》急于事功 : 做事急于求成积习 : 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眷眷 : 怀念,依依不舍拳拳 : 诚挚恳切二)解题 (启发学生质疑:明明是纪念性的文章,可作者却用上了 “忘却“这个词,是否不妥当呢?)1, 题目应该如何断句?——课题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语为“记念” ,表明了写作的中心;而限制语 “为了忘却” 是一个介宾短语, 表明了“记念”的目的。
2, “ 为了忘却 ” 说明什么 ? —— “ 为了忘却 ” 说明难以忘却,烈士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3, 为什么要 “ 忘却 ”?——所谓“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 “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要以战斗作为对烈士更好的纪念4,为什么要 “ 记念 ”? ——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5,标题把 “ 忘却 ” 与“ 记念 ” 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似乎矛盾,实际上这一短语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郁愤之深,撼人心魄三)归纳各部分内容大意第一部分: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及冯铿)第三部分:写白莽与柔石的被捕第四部分:写柔石等“ 左联 ” 五位青年作家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第五部分: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必然灭亡、人民革命战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思路: 交代写作目的 ―― 回忆 ―― 纪念 )四:研读课文,释疑解难一) 课文主要写了鲁迅与哪几位青年的交往?——写了与白莽、柔石、冯铿三位革命青年的交往及他们革命斗争的经历你以为哪位烈士的性格与经历最吸引你,请抓住课文中相关的关键词、句、段作简要的分析。
1) 柔石的性格和品质分析:有关柔石的材料主要见于二、四部分,概括起来,有这样一些:模样:硬气、“迂”、耿直、“几分书生气”办刊物:热情、无私、吃苦耐劳看社会:书生气十足,单纯,幼稚,善良个人生活:对女朋友: “迂” 、古板对鲁迅:热情,忠厚作者的议论: “损己利人”写出柔石的无私文学创作:“只要学起来” :进取,倔强,硬气高度评价学习:狱中跟殷夫学德语:好学、进取——相应的语句要求学生在文中找,然后分析借钱”、“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他相信人们是好的 “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 、“走得近,简直是扶住我”、“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柔石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主要扣住柔石 “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的性格特点,表现了柔石善良、纯洁、坚强、耿直、忠诚的思想品德2 白莽的性格和品质分析:三次交往:第一次:送原稿拘谨第二次:送译稿熟悉第三次:出狱成知交(不禁失笑)告命:“革命者”鲁迅的眼中白莽是个爱憎分明、忠诚、坦率、朴素、勤奋的革命青年具体表现在:把“国民诗人”改为“民众诗人”“他亲自送来” “他果然译了几首,自己拿来了”“又一次的被了捕”(3) 冯铿形象的简要分析:问题:鲁迅直接写冯铿只有一句“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谈谈这句话的含义。
联系下文看,冯铿在狱中备受摧残和折磨面目都浮肿了”但决不屈服,这说明她体质虽弱,但意志是坚强的;外貌虽不美丽,但灵魂是美丽的二)在行文中,作者用了几个典故?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试分别加以说明本文有三处用了典故——1,写柔石时作者想到了方孝孺;2,讲官厅找寻作者时,引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3,全文行将结束时,提到了年青时候读向子期《思旧赋》的情况运用这三则典故,作者是有其目的的写柔石时作者运用了方孝孺宁死不草诏书这一典故,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同时,联系当时现实,这一典故有其深刻用意,即用明成祖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罪行, 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个深刻的揭露和控诉写反动派抓了柔石,只因为有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又要抓鲁迅,作者引用糊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目的在于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奸相秦桧没什么两样,表明自己不像高僧那洋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以保存实力,继续战斗的精神结束全文时,作者又用向秀的名作《恩旧赋》悼念亡友这一典故与自己当时的处境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用以说明在黑暗政治下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
人们稍有不慎, 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这三则典故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强化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较为含蓄地表现了对烈士们的深沉悼念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四)思考第三部分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前两部分分别记述了作者与白莽、作者与柔石的交往,这一部分交代了白莽、柔石的同时被捕,由此过渡过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可以说这一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五)为什么要引用“生命诚可贵”这首诗?明确:引白莽自己的诗来纪念白莽,这是一种最好的纪念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白莽崇高的内心世界白莽热爱裴多菲的诗,翻译裴多菲的诗,而且利用自己的革命实践,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来证明他忠于这崇高的信念鲁迅先生用这种方式来讴歌白莽是为自由献身的战士六)重点语句研读1,评点“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载,或不屑载这件事 ”一句明确:正确把握这句话的内涵,可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