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大五人格自我怜悯与焦虑的关系.docx
9页大学生大五人格自我怜悯与焦虑的关系 摘 要:本研究以大五人格问卷、自我怜悯问卷和焦虑自评问卷为工具,以南昌市八所大学942名学生为对象,探讨大学生大五人格、自我怜悯和焦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怜悯总体状况良好;大学生的大五人格、自我怜悯和焦虑之间相关显著,大五人格和自我怜悯对焦虑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自我怜悯在人格和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关键词:应用心理学 大学生 大五人格 自我怜悯 焦虑引言自我怜悯的概念是2003年由美国的Neff[1] [2]教授提出,她把自我怜悯定义为“同情自己的遭遇,体验对自己关怀和友善的感受,以理解、非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不足和失败,同时认为自己的经历只是普通人所经历中的一部分根据其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自悯包含着三个成分:(1)自我友善(self-kindness)——关怀和理解自己而不是严厉的评价和自我批评,(2)普遍人性感(the sense of common humanity)——将个人的经历看做人类共有经历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的,独立的看待它们,(3)正念(mindfulness)——平衡的看待个人痛苦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过度的认同这些想法和感受。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自我怜悯不但能够在个体面临负性生活事件时帮助个体化解负性情绪,而且能够帮助个体培养正念这一积极心理特质,激发个人的潜能的实现[3] [4]人格特质和自我怜悯作为个体内部不同的心理系统,它们与焦虑有密切的关系[5] [6] [7]但是人格特质和自我怜悯都不是单独地对焦虑起作用人格特质和自我怜悯存在显著的相关[8],而自我怜悯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也已被大量的实证研究所证实[9]但目前国内研究中都没有看到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探讨鉴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人格特质对个体焦虑水平的影响可能是通过自我怜悯的中介发挥作用的,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了南昌市八所大学大一至大四的1188人发放问卷,回收1038份,回收率为87.4%,其中有效问卷942份,有效率90.8%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以下三个问卷为研究工具:(1)大五人格问卷[10](Big Five Inventory,BFI)采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家John1991年编制的人格测评工具此表5个因子共44项目构成本次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65。
2)采用本文作者修订的Neff编制的大学生自我怜悯问卷[11](Self-Compassion Scale,SCS),问卷共有6个因子,26个项目本次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833)焦虑自评量表[12]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采用华裔教授Zung1971年编制的量表该量表共20个项目,此次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831.3施测程序和数据处理施测的主试由负责本研究的相关人员担任,以图书馆自习室和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采用SPSS 1 1.5录入数据和统计分析2.研究结果2.1大学生自我怜悯的现状大学生自我怜悯总体情况良好,得分在中等偏上水平(3.22±0.46),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怜悯意识较强,在遭受失败和挫折时能够做到对自己的理解和宽容,不会对自己太苛责差异检验得出,不同家庭构成在自我怜悯的总分以及自我友善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来自单亲家庭的被试得分在总分上和自我友善维度上低于双亲家庭组在年级上,差别也出现在自我友善维度上(P<0.05),大一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而本次研究除正念维度在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外(P<0.05),并没有发现在总分及自我评判、过度沉溺维度上的差异。
2.2大学生人格特质、自我怜悯和焦虑之间的关系从表1的数据可以发现,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都与焦虑呈负相关,神经质与焦虑呈正相关,且神经质与焦虑的相关最高从表2可以发现,自我怜悯的各个维度与焦虑均呈负相关,自悯总分与焦虑的相关最高2.3 大学生人格特质、自我怜悯分别对焦虑的预测力为了考察大学生大五人格量表的各维度对焦虑的预测作用,本研究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五个预测变量预测校标变量(焦虑)时,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共有三个,能联合预测焦虑16.8%变异量运用同样的方法探讨自我怜悯各维度对焦虑的预测力,六个预测变量预测校标变量(焦虑)时,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共有三个,能联合预测焦虑19.4%变异量2.4 人格特质、自我怜悯与焦虑的中介变量分析人格特质对自我怜悯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同时对焦虑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怜悯对焦虑又有显[来自www.lW]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人格特质影响自我怜悯,而焦虑又受到自我怜悯的影响,自我怜悯是中介效应中介变量检验表明,自我怜悯是人格特质和焦虑中介变量,中介效应显著当自我怜悯出现的时候,人格特质对焦虑的回归系数显著下降,自我怜悯在人格特质和焦虑之间起中介效应。
也就是说,自我怜悯有助于个体焦虑水平的降低,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3.讨论3.1 大学生自我怜悯与焦虑之间的关系根据表1和表3的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大学生在自我怜悯量表的六个维度(自我友善、正念、过度沉溺、自我评判、普遍人性和孤立感)上的得分以及自悯总分与焦虑总分呈负相关(r=-0.41),相关系数达到了统计显著水平从相关系数的量值来看,多为低度到中度的相关而且,孤立感、正念和自我评判均能负向预测焦虑,他们能联合预测焦虑19.4%变异量这一研究结果和Neff所得到的结果一致的Neff认为,自我怜悯可以被看做情绪应对策略自我怜悯要求对个体对情绪持正念的态度[13] [14] [15] [16],从而不会避开痛苦或悲伤的情绪,而是以友善、理解的和普遍人性观的方式去接受它们自悯个体的心理更健康,焦虑和抑郁的几率要低,因为他们痛苦和失败的经历没有扩大,也没有通过严厉的自我谴责保存在心里同样的,对自己的怜悯意味着个体对待负性事件和情绪会有前瞻性,他们首先会试图阻止痛苦的经历,采取积极的行为旨在于提高或保持自身健康,在变得焦虑前就把注意力从工作中转移出来3.2大学生人格因素、自我怜悯与焦虑之间的关系根据回归分析和效应分析发现人格特质和自我怜悯对焦虑起着正向和负向的预测作用。
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发现自我怜悯在人格特质和焦虑间起着中介效应因此自我怜悯在个体的心理健康当中起着保护作用,而这种保护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的人格特点影响自我怜悯,并以此来间接对焦虑进行影响,说明个体能否在负性事件或情绪中积极应对,个体的自我怜悯起着直接的效应3.3结论(1)大学生自我怜悯总体状况良好;(2)大学生的大五人格与自我怜悯显著相关,其中除开放性与过度沉溺和孤立感的相关没有达到显著外,其余均呈正相关或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统计显著水平;(3)大学生的大五人格、自我怜悯与焦虑显著相关,大五人格、自我怜悯对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4)自我怜悯在大五人格和焦虑之间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因此自我怜悯有助于个体焦虑水平的降低,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4.未来研究方向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大学生人格、自悯和焦虑之间的关系,人格作为个体内部的稳定的特质,不易改变,但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自悯水平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集中在如何提升个体的自悯水平上以及自悯的应用上参考文献:[1] Neff, K. D. (2003a).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self-compassion. Self and Identity, 2, 223-250.[2] [7] [11] Neff, K. D. (2003b). Self-compassion: 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healthy attitude toward oneself. Self and Identity, 2, 85-102.[3] Neff, K. D., Hseih, Y., & Dejitthirat, K. (2005).Self-compassion, achievement goals, and coping with academic failure. Self and Identity, 4, 263-287.[4] [8] [9] Neff, K. D., & Rude, S. S., & Kirkpatrick, K. (2007). An examination of self-compassion in relation to positive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nd personality trai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1, 908-916.[5] 陈艳,肖丽娟,彭传玉,吕磊等. 大学生人格倾向与焦虑的相关研究[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16-19.[6][来自www.lW5u.Com] 吴泽俊,张洪波,许娟,王君等. 女大学生焦虑、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32-234.[10] John, O. P., Donahue, E. M., & Kentle, R. L. (1991). The Big Five Inventory--Versions 4a and 54.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Institute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Research.[12] William W.K. Zung. A rating instrument for anxiety disorders. Psychosomatics. 1971, 12(6):371-379.[13] Bennett-Goleman, T. (2001). Emotional alchemy: How the mind can heal the heart. New York:Three Rivers Press.[14] Kabat-Zinn, J. (1994). 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 New York: Hyperion.[15] Kornfield, J. (1993). A path with heart. New York: Bantam Books.[16] Salzberg, S. (1997). Lovingkindness: The revolutionary art of happiness. Boston: Shambala.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Self-compassion with AnxietyJING Kai ,WANG Jing-qun ,LIU Fen,ZHANG Zhi-taoAbstract:942 students from 8 universities in Nanchang were randomly choesn as the participants. The B。












